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水
静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224
  • 关注人气:2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中国  四川篇 重游都江堰

(2011-05-20 22:46:18)
标签:

都江堰

摄影

旅游

分类: 云贵川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有十几年没到都江堰了,我再次来到都江堰,是想看看大地震后的都江堰。初夏的都江堰,云层密布,天上飘着蒙蒙细雨,但空气清新,游人也很多。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1   伏龙观的观景亭是纵观都江道渠首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2  宝瓶口。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3  岷江水经过宝瓶口流进平原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4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5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6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7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8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09    飞沙堰,溢洪道。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位于金刚堤末端,按一定高程(河床到河面2.15米高),由南向北开一道200余米宽的口子。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灌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所以称为飞沙堰。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10    远望“鱼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11   “鱼嘴”和“宝瓶口”都是都江堰的标志性景点。大地震后的都江堰“鱼嘴”出现多处裂缝。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重游都江堰
12   都江堰外江水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