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中国  四川篇  水磨古镇(下)

(2011-05-16 14:38:43)
标签:

水磨古镇

摄影

分类: 云贵川

    水磨古镇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走进水磨,昔日山河破碎的极重地震灾区,己难以见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这个“新”不是原样复制的“新”,而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重生。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1  “春风阁”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2  远眺春风阁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3  和谐广场地处禅寿老街与水磨羌城的交汇处,寓意各民族、各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同时,羌、藏、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也在这里充分展现和融合。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4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5  禅寿老街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6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7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8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09 白塔藏语音译为“曲登嘎布”,亦称“吉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虔诚祈愿。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10 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毁于90年代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朴实、庄重等特点,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11 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12  地处禅寿老街重建的小学
走遍中国 <wbr> <wbr>四川篇 <wbr> <wbr>水磨古镇(下)
13  水磨小学局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