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河溶(4)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穿行在已经重新铺上青石板,初步修复的那些经历千劫而岿然不 倒的明清历史的建筑群中,看看那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老天井大院,触
碰 那大 户 豪
宅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精致木纹;望望那些被桐油漆过、被河水洗过、被岁月蹉跎过的古民居的房门木板,就能感受到古老的荆楚文化,细细品味这千年古镇的独特风情。
在河溶镇党委委员、文化镇长陈元元和文化中心高主任等镇领导陪同下,我们有幸在沿河街找到了唯一一户依然保留着当年天井屋场景的住宅。记不得我们一行人在很大的建筑群里穿过了几道门,拐过了几次弯,在明暗交换的某个还没有维修的房间里像是走进了另外一个天地;抬望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得不惊叹这所古建筑的空间大而宽阔,那曾经精心施工过的薄砖墙依然结实如初,连砖缝的白灰也依然严谨,用传统的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方式的一根根大木头依然稳如泰山。即便建筑已破损不堪,可沾满尘土的栏杆上铺满了岁月的痕迹,残破的木质结构仍然能够清晰可见当年技艺精湛的雕版。
人杰地灵的河溶镇历史悠久,值得弘扬;而河溶镇的明清时期的古街老巷即便是遭到了极大地损毁,但在河溶镇政府近年来对历史遗址旧貌的保护和古建筑的恢复、更新的不懈努力下,仍保存有37处之多,被命名为历史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
镇里拟重建过街楼和聂豫纪念馆,采取收购或租赁等方式将旧的富户名宅修复作为溶丝小型博物馆展陈场地等。在规划中,还表示尽可能重建仲宣楼,恢复昭丘(昭王古陵)景观和对河道放帆置景等设想。但由于本镇文保资金缺口巨大,希望得到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若能在接下来的保护工作中,逐步实现规划,相信宜昌的旅游又会添一好去处,很值得期待。
沿河街沿着绿 草青青、春 水 荡 漾的漳河故
道向前延伸,似乎要把我们带入河溶那遥远而繁盛的年代。这条老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那些古建筑的保存和修复更是在沮漳大地上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街上那连绵不绝的明清古建筑群,经过时光和风雨的侵蚀,不但没让它失去原有的震撼,反倒多了一丝以柔克刚的力量感。
千百年来,建筑一直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记录。在沿河街上信步而行,脚踩着青石板,在古建筑中感叹徘徊,仿佛来了次时空穿越。青砖黛瓦、蜿蜒巷弄,一景一物都像极了一卷雅致的水墨古画,静谧却令人动容。生活的艺术往往需要后退一步,前面的道路才会更宽,起步才会更有力!但愿河溶古镇的未来正是这样!(20220331)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河溶镇领导的盛情款待和推介,感谢李明义的精心组织,感谢经委会部分成员的一路同行。
本文主要采用罗洪波的相关论著的段落,引用了包括张永久等的观感游记;沿河街现场黑白照片来自李志伟的拍摄,彩色照片来自陈军娥、孙波、余红等的现场采风;这段短视频由李明义制作提供。此篇的所有文字和照片、视频的使用权和解释权均属于三峡影像网,未经允许,谢绝引用。
前一篇:触摸河溶(3)
后一篇:带甲百万地方五千里的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