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紫阳村(下)

标签:
历史文化宜昌 |
分类: 散文杂感 |
村道基本上沿着紫阳河前行。按《宜昌市地名志》介绍,这条源于金家包,沿溪汇集石板沟,筲箕湾,邱家湾、磨湾、韩家湾等山涧溪流,在翠福山北侧汇入长江,因流经紫阳而得名的溪流只有5.1公里,水量大小随季节变化,只起排洪作用。
《地名志》介绍说,被当时的葛洲坝工区所划走的那一片因为临近大江河段,地势平缓,两岸土地较肥沃,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在那里定居。就是不知道现在的紫阳村这一片能不能算在内?正是冬季枯水期,贴着村道蜿蜒前行的紫阳河在靠近鸣翠谷3A景区入口不远的地方几乎只有少许渍水,改造河道的挖掘机就在河道里喳喳碾过,河边正在平整场地,看来是个新的扩大的停车场。
紫阳河在冬天变得似乎弱不禁风:有些河道就是一些水渍,有些就是几个水荡,加上从上到下有好几处很不起眼的拦水坝,就看得见潺潺细流在草丛中游来游去,即便是站定了,水流从高处跌落时,也听不见水的叮咚声。紫阳河在移民二期安置点前面山脚拐了一个大大的弯,不知从哪里聚集了些积水,水边也有了青翠依然的竹林、有些枯萎的柳树、田间小屋和钓鱼的人。加上坡上的人家和朦朦胧胧的冬日阳光,那也许是我在那里看到最和谐的田园风光。
二期移民安置点在紫阳河的南岸,那是由一大片三层楼房组成的定居点,有几个女人在没什么暖意的阳光下说着闲话,笑的很放肆,但说话的内容听不清。走过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桥,桥边却有座预制结构的小亭,亭里有三张破烂的沙发椅,满地狼藉,不是柚子壳就是柑子皮。
村道上路人很少,那些到鸣翠谷的游客不是有自驾车就是在三岔路口乘坐“面的”呼啸而过。就是零散分布的居民点大多都关门闭户,发现一个特色。这里农户的楼房基本上都靠山而建,前面平出一块不大的场坝,下面建一车库,很有创意。来回走了一趟,路上碰见的几乎全是老人,就只看见一个年轻人,我们俩错身而过的时候,他正用钥匙锁上车门,提着一大袋东西回家,不知是不是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不远处另一家门口坐一看报老人,聚精会神,头也不抬。
虽然村道上有些冷清,三峡电力检修厂援建的村民活动场所也空无一人,还没竖好的铭牌还倒在草坪上,好在满目都是青山绿水,到处都看得见挂在树上黄橙橙的柚子,红彤彤的橘子,菜地里绿油油的大白菜和又肥又大的莴苣,还是很有乡村美景的。更多的人都散布在自己的果园里或蔬菜地里,不是挥舞着锄头松土就是在种着白菜秧,三条腿的小母狗蹦蹦跳跳跳过村道,我走上坡,回头那只狗还定定地站在坡下守着主人和自己的家!
紫阳河正在进行河道改造,沿途都在修筑带有护栏的人行步道,只是还未完工,不留神就得原路返回;我很自觉地让过了一个顺坡而下推着手推车的男人,他友好地冲我笑一笑,将手推车里的破砖乱瓦一下子全都倾倒在河边斜坡的竹林里,看得我目瞪口呆,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走村道去鸣翠谷的途中听一电喇叭喊:“卖香,卖香,卖沉香!”心中纳闷:此地既无庙宇又无庵观,何处敬香?况且香道用香和礼佛用香只有线香、塔香和香粉,更不会是神话传说《宝莲灯
劈山救母》中的沉香,百思不得其解。回程又听见此种吆喝,靠近了那辆农用车,听仔细了,老脸一红,人家电喇叭里喊的是“卖姜,卖姜,卖生姜!”不知是我听力出错,还是点军话有些拐弯?(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