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红星路(1)

标签:
历史文化宜昌 |
分类: 散文杂感 |
1936年宜昌市区形势图局部
宜昌古城不大,可既有尔雅街的风水、又有墨池书院的学风;既有天官牌坊的商铺,又有南正街的朝门,从而形成宜昌明清古建筑的宅院特色。只可惜在逐渐兴起的城市改造中,却由于各种原因所有的老建筑几乎都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只能在脑海里回想起那些残存欲倾的青灰色砖墙、古朴典雅的飞檐翘角,雕花刻字的石墩木窗……
清末民初的宜昌商埠区也不大,最初也就是通惠路(解放路)、二马路、怀远路(红星路)、一马路这四条“示范街”。伴随修建的有福绥路与怀远路之间的中宪里(中现里)、同春里和履元里等;怀远路与滨江路(沿江大道一马路至环城南路路段)之间的和光里、邮政巷和强华里。近百年过去,虽沧桑之变,可依然还有些民国时期的建筑残存其中。
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老城基本还能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很大部分就保留在这一区域。很多年前,本人和朋友们曾经在这一区域进行过好几次街访,定义为告别前的最后一眼。而这次由宜昌炎黄经委会主任李明义老师组织的部分文史学者专家参加的却是一次实地考察,亲眼目睹宜昌老建筑的风采、感受宜昌老街老巷的魅力,还有这一区域浓厚的人间烟火味。
六月最后一天的午后,骄阳虽然只是时不时的从云层中露露头,可气温还是轻松一路爬高;宜昌特有的地理环境将这座城市变成了闷热的蒸笼,二马路除了过往车辆,行人稀少。那座曾经的同震银楼、后来的老三峡酒楼、现在的历史老建筑就这么居高临下地俯瞰着那一群站在被围栏围着的满意楼前集合出发的寻访老建筑的人们。
几年前的和光里还是一条交通要道,路边的大妈还是在讲着那永远说不完的闲话,男人还是一边吃午饭一边用警惕的眼神盯着我们,将长筒、短筒,单的、棉的;皮的、绒的、大的、小的各式靴鞋摆了一地、准备整理的那个女子还是头也不抬的忙自己的事。可是实施了棚户区改造搬迁的和光里的大部居民已搬离,现在的里巷显得空荡荡;很多已变成断壁残桓,封闭的大门、空空的窗户洞,有些人去楼空的感觉;
只不过几年光景,和光里有些地方荒草丛生、小树成林,如果我们不是穿件白衣,隔着茂密的荒草和高高的小树几乎看不见人影。好在隔着一堵高墙,建筑于1900年、原属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后属日清公司、被宜昌人习惯称为“大阪仓库”的高大建筑依然还在。虽然刚开始新建的时候是三栋堆栈,虽然当时的洋人就惊呼:日本人在宜昌扩建的货栈足以满足其未来数年的需要。这栋建筑自1949年以后交由市粮食局管理,作为周转粮食仓库使用。2015年有过对外墙面的翻修和内部改造,所以看起来风采依旧。
对于开埠后的宜昌而言,历史学者的说法几乎一致:“英国最早,日本最多。”
大阪商船会社在长江的总吨位一度超过在这条航线上的怡和、太古、招商局,居于领先地位,并以轮船新、速度快、运费低而迅速占领航运市场。日货在宜昌又被叫成东洋货,以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为国人所喜爱,那些海鲜、绸缎、布料、肥皂、药品在宜昌十分畅销;而生铁、机器和化学制品被公认为仅次于德国货。很多高龄老人对当年江南笔架山上的日本“仁丹”广告和宜昌街头巷尾到处可见的日本香烟啤酒广告更是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