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旧郢寻旧影(2)

标签:
历史沙市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提起荆州,就会自然想到《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中,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公元前106年,荆州就成了全国十三州之一。
因为“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杜甫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加上江汉平原土地肥沃、鱼米之乡,物丰民富,故自古有“历代兵家重荆州”之说。诸葛亮也曾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故有“高筑墙”之举。
相传在汉代荆州就筑有正规的城墙,后屡建屡毁,留存至今的荆州古城墙是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旧基上筑起的,也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荆州城楼大多毁于战火,唯独大北门上的古城楼保存完好。这座重建于“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城楼脊枋下方书)的城楼取自《书经》中的“江汉朝宗于海”,故称“朝宗楼”,也是荆州古城最为有看头的一座古城楼。
大北门也称“拱极门”,取众星拱卫北斗之意,也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的出口。古时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依俗折柳相赠,表达不舍之情,祝福一路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据一路随行的张俊老师介绍,朝宗楼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充当过炮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落架大修,修旧如旧,因此楼古朴壮观,电影《小花》、《路漫漫》和《战国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
荆州古城墙的功能,除了兵防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防洪。城门洞内,有两道门板;两道门板之间,还有一个斜槽。如果遇到大汛,荆州居民把门板插入斜槽中,将豌豆倒入两道门板之间,洪水冲来,豌豆膨胀,又是一道坚固的城墙。据曹蓉老师观察:不临江的城墙,外面为墙、内面为坡;临江的城墙,却不然,两面都是墙。恐怕,也是防洪使然。
顺着荆州老师手指的方向看,但见城墙的部分砖上刻有文字,这就是荆州古城墙上极为珍贵的铭文砖,又叫文字砖。既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在书法的字体上,既有行书,也有楷书;在字的写法上,则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从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有时间有地点,也有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等。这些砖刻类似于现在的食品追踪卡,也是责任到人的做法。
两千多年前就有北齐武成皇后之兄等人在郭氏祠墙壁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涂鸦,而从唐朝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现代的国人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了。当看见张勇和曹蓉老师聚精会神的望着荆州城一段墙砖时,就有些好奇他们看见了什么。倒是罗洪波老师的那首“北门城墙上,倭寇刻痕脏。刘关张啸天,国耻不可忘!”说明了那是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宜昌童谣有说:“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当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站在大北门的城门洞里仰首翘望,会看见“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的慷慨激昂的兵阵吗?当一行人鱼贯走出高高的城门,是否会有穿越时空隧道之感?这张研考合影,能否与巍峨的荆州古城契合?
前一篇:春行旧郢寻旧影(1)
后一篇:春行旧郢寻旧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