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沧桑二马路》荐书推介会实录(3)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悠然我思 |
张永久:刚才李老师介绍了《沧桑二马路》这本书的编辑出版的过程,我们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参与策划编辑、文字写作、照片挑选的十几个同志一路走过来非常不容易,我们既是一个传播者,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参与者。文史界的专家、学者、爱好者、志愿者这么一代代走过来。我亲眼见证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文学,喜欢写些东西,我自己也不例外。可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就剩下很少一部分人在那搞文史。并且这批文史的搞文史的。
然后到了21世纪以后,我们(特别是宜昌文史界)的情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一个是搞文史的队伍壮大了;第二个是增加了很多优秀的写作者;第三个更加可喜的是出现了一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今天就坐在我对面的吕航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优秀青年文史学者代表之一。我想请问吕航一下,在我的印象中,搞文史的基本上都是胡子八叉的老头子,而你这个80后这么年轻,你参加文史队伍究竟是什么理由?什么机缘促进你走上文史研究这条道路的?
吕航:感谢张老师的夸奖,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史爱好者,论专业和知识面与其他老师们比,确实还是差了很多。其实现在80后甚至90后也有很多的文史爱好者,像我认识的朋友中就有代昊、李增辉、陈华等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史研究者,对宜昌历史研究得非常的深入。
我之所以喜欢文史,那是因为我小时候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特别喜欢本地历史。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兴趣,所以我一直在坚持学习历史的各种知识。大学毕业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与历史有关的考古行业。后来回到宜昌,也在文博系统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大量宜昌本土出土的文物,以及各种相关的各种资料之类的,就觉得宜昌的历史很有意思,研究起来很有趣味,同时也很有价值。就是在这种心态之下,我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宜昌文史的关注和探索,所以就比其他同龄的80后或者说是90后对宜昌的历史稍微的多了解一些,这就是我研究历史的由来和初衷。
在《沧桑二马路》这本书里面,我主要负责写了一些关于二马路的历史沿革。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开埠或者说新商埠区,首先想到的就是什么外国列强入侵,丧权辱国之类的,其实咱们宜昌的二马路商贸区是我们宜昌人自己设计规划建设的,是一个从被迫不得不开埠到主动对外开放的过程。刚才李老师也讲到了,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商会为了主权而主动的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竞争,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情怀,我觉得很值得在书里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