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杨的信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悠然我思 |
李扬先生:
前一向是有外地朋友来访,不得不陪着到处游山逛水,这几天又是疫.情防控,待在家里正好把您的《宜昌从哪里来》认真的拜读了几遍,没机会坐下来,就只好在纸上简略地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
一、关于《江南的“西陵部落”》中“嫘祖”的说法,如果是一般文章倒无所.谓,如果作为论文,或者集结成册则建议不提,因为这仅仅是出于旅游的需要杜撰出来的,而嫘祖之乡也早就有了归宿,也已经授了牌,当然不是我们宜昌。
二、关于《州县治所的“唐城”》中“土街头”的定位是准确的,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表述。主要基于当年的水上运输,尤其是西乡的物资通过黄柏河而来,在土街头形成原.始集市的缘故。
三、关于《“古三江”的位置》,传我写的一个小段供您参考。
按照湖北煤田地质局125队《宜昌城区工程地质研究》一文介绍:宜昌市城区建设具有2500余年的历史,其地形地貌和第四系的堆积物独具一格。长江出南津关后呈喇叭口横贯市区,南津关西北为中低山区,宜昌城区在地质历史上曾五次(被)夷平。从南津关至伍家岗,长江沿岸阶地有五级,宜昌城区的建筑物基本坐落在这五级阶地之上。为此,宜昌江段的演变和五级阶地发.育情况,也就构成了宜昌城区建筑工程地质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有必要请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这个权威单位对宜昌江段河谷演变的解读:中更新世至更新世时期(180-80万年)宜昌河段还是一个宽而浅的河流,长江主流冲刷在左岸(镇镜山、东山一带),上更新世末二级阶地开始下切,形成了以樵湖岭为中心的宜昌江心洲基座,此时主河槽位于(镇)镜山-樵湖岭-东湖,铁路坝-大公桥-九码头一线;另一分流(河)槽由大江方向汇集于紫阳溪卷桥河-大公桥-九码头汇合。
到了全新世(12万年-1950年),由于南津关挑流坝的进一步发展,地壳缓慢上升,三江河槽向纵深方向不断扩大成主河chuang,把宜昌江心洲分成两个江心洲,即宜昌江心洲、西坝江心洲,长江主流从东湖至铁路坝逐渐转移到三江而扩展成河chuang,由此,东湖、铁路坝河chuang荒废为间歇的河chuang,只有洪水期才成为分流作用。
同时,由于长江到南津关时为转折河道,便产生离心环流,由此产生南津关大规模岩崩,三江河道被堵,主流河chuang由三江转向大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产生的偏转力,使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对右岸发生侵蚀,左岸形成漫滩。依成因原理,宜昌河段原来大江河chuang比较窄,为适应新的过水断面,新爆发性的向西岸侵蚀、冲刷,这些大幅度右侧侵蚀也为二江河chuang开辟了新的道路,长江一段阶地形成。黄柏河的大量沙砾石无法带走,
在河口形成冲积扇(面),与大石块带连成一片,彻底堵死三江以后,三江也成为间歇性河chuang,只有洪水期,水位高于块石带和冲刷扇(面)时才起分流作用。这时,三江两岸一级阶地形成,河chuang窄,铁路坝完全荒废,宜昌江心洲脱离江心,大江河chuang不断向右岸冲刷迁移,葛洲坝形成。
(二十世纪)50-80年代,由于南津关横梁子坝、葛洲坝先后形成及黄柏河冲积扇(面)的不断扩大,右岸形成凹岸,水流进.入弯道后,主流线便明显地逐渐向凹岸转移至河湾ding部,从平面看大江河chuang(有)不断向右迁移趋势。后经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宜昌江段水流作用具有重新安排。到目前的状况,从上述长江水流经过五次大的变迁,逐级向南转移下切,形成宜昌河chuang北岸五级阶地雏形,造就了依山傍水的特色及宜昌城区建设带状分布的工程地质基础。
四、关于《“西陵”“夷陵”古城峡口形成》中白起烧夷陵就是宜昌的说法值得商榷,八十年代前是否认的,现在是肯定的。但不管现在找了多少的理由,都无法解释楚国国君怎么可能葬在宜昌这样一个当年近乎蛮荒边远之地,而楚国都的位置分别在
1、丹阳:熊绎始居在这,目前多认为在今丹江口水库,汉丹流域一带,仍存争议。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在这,在湖北省荆州江陵,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
3、鄀都:楚昭王从郢迁在这,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住在这,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在这,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这里,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都这里,在今安徽省寿县。
五、关于《明清“夷陵古城”形成》这一节写的好,就是“夷陵古城仍然在现在的东到珍珠路电脑城一条街、南至环城东路、西至滨江大道、北至西陵二路一带,”的东面,建议改为“东门外正街”一带,珍珠路电脑城这条路(西陵一路到西陵二路之间)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六、关于《“宜昌新城”形成》中,建议将“方济各会天主教堂、宜昌邮局、太古洋行等,都是当年拓展城市骨架时,宜昌新城建设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改为“方济各会天主教堂、宜昌邮局,现在宜昌市政.府院内的苏格兰福音会、太古洋行等,都是当年拓展城市骨架时,“宜昌新城”建设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李扬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试图通过宜昌城池位置的变化、以及宜昌开埠之后的沿江东扩来解释“宜昌从哪里来”这个主题。能否增加一个“宜昌人从哪里来”这样一条移民历史的展开来说明宜昌文化的渊源,想必还可以写出不少的闪光点和故事的。
因为后面章节未完成,只能管中窃豹,自己上面的胡言乱语也就是观后感,供您参考,期待更精彩的展现,也期待疫.情过后与您共话宜昌往事。(202109)
前一篇: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