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河印象》(8)
标签:
历史桥河宜都 |
分类: 峡州夜话 |
宜昌石头:桥河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老宅,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牵起了一段久远的回忆,于是就融进了一脉情怀,融入了些许文字,被陆城人浅吟成了一曲清歌,弹拨出一首美曲。站在桥河中央,信步而行,随意走去,就能感知所有与记忆中的那条街区难于割舍的情缘,也就渲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河印象。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宜都鱼洋居餐饮有限公司双龙洞山庄、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刘思沪、李明义、张永久、张勇、沈传诚、罗洪波、王念时、胡立洪、向东、孙波、曹竟斌、曹蓉、陈军娥、余红、向斌兵等一路同行。
桥:漂亮。
海风:欣赏佳作,也欢迎您在方便的时候拨冗阅读拙作,给予指点。
曹竟斌:分4集如此详尽的描述了宜都的桥河印象,怎么都有一种想去打卡的冲动,宜都文旅局应该把王老师的系列文章作为范本推广了。
宜昌石头:谢谢你的留言,也谢谢向老师的视频。五一的长阳乐园之行和九月的宜都之行都是美好的回忆。
张俊:王先生的这类文章,既有历史感,又有当代性,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图文并茂,好看。
宜昌石头:感谢张老师的留言。为了这篇拙作,想了好久才找到了主题。还是张老师的文章信手拈来,挥洒自如,那才是杰作。
木子:在三十年前,宜都县的繁华程度、常住人口数量仅次于宜昌市城区,因为它也是长江沿岸的水码头,有舟揖通衡之便利,又是长阳、五峰等山区县与宜昌市城区连通的必经之地。随现代化建筑开展,宜昌其它县城办渐成规模,宜都县城的名气、影响力稍有隐匿。但作为与当阳县同样影响力的历史名镇,理应将其曾经的过往发展记录存留下来。曾与五峰人士聊天,他提到宜红茶时说道:宜红茶虽是在宜都出的名,但近两三百年,都是由五峰县山区提供的新鲜茶叶作为加工的原材料,言语中颇有愤愤不平之意。
宜昌石头:谢谢老同学的留言。五峰茶叶很有名的,据说(没查史料)清朝那个福建茶叶商人就是到五峰教当地人种茶采茶的,而“长盛川”在清朝就是在五峰采购茶叶,简单加工以后运到咸宁加工成黑茶饼远销东欧的。可能还是因为加工能力不足,据说五峰的茶叶至今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粗加工以后运到襄阳。而宜昌几家茶商也不争气,都快倒闭了,市里只好在去年进行了整合,不知效果如何。
周念宁:之四已出,前三还未及欣赏,待空闲时拜读。先为多产作家点赞。
宜昌石头:没看就不用看了,那是写给宜都人看的,而且反响还不错,毕竟宜都人外出的游子很多,而且桥河那个地方就像宜昌的南正街,几乎宜都人人都去过,所以印象深刻。
前一篇:关于《桥河印象》(7)
后一篇:关于《桥河印象》(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