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桥河印象》(5)

(2023-01-06 08:53:41)
标签:

历史

桥河

图片

文化

宜都

分类: 峡州夜话

关于《桥河印象》(5)

附 北宋名臣欧阳修与荆州  原创 荆州张俊 2020-01-14 15:45
以往每读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都会感叹安徽滁州人有福。位于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和大丰山,既无崇山峻岭之雄,又无幽谷清流之秀,却因当年滁州知州欧阳修的两篇游记,都成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游客们寻幽访古的去处。在羡慕安徽人之余,我有时也忽发奇想,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欧阳修被贬到夷陵(今宜昌)做县令时,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他在公干闲暇时,怎么就没到与夷陵咫尺之遥的荆州来看看,也给八岭山、纪山什么的来上一篇游记,这样不就恩泽荆州人了吗?
没想到的是我这奇想并非虚幻,后来在翻阅《荆州府志》时才知道当年欧阳修不仅来过荆州,而且还专门为荆州写了一篇《游倏亭记》,这篇奇文就载于《荆州府志》,全文不过280余字,却写得意境雄奇、思想深邃、文采斐然,读后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这篇游记的全文是: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志,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陋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倏亭。景祐五年四月二日舟中记。”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后随母迁居湖北的随州,依靠叔父为生。因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画地”教他识字。聪慧好学的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弟,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县令、知州、按察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军政要职。
欧阳修作为政治家,早年坚定支持范仲淹等人倡导的“新政”,曾与反对派进行过斗争,因此屡遭贬官的厄运。他在做地方官时,积极推行与民休息的“宽简”政策,可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晚年曾卷入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之争。他在宦海沉浮的经历,使他比常人对治国平天下更有一番深刻的认识;作为北宋新古文运动的旗手,他推崇韩愈,力斥时文,在文坛劲吹清新朴素之风,一手栽培了“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询、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五位大家,成为引领文坛潮流的一代宗师。他一生写作勤奋,可谓著作等身,他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共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新唐书》(与宋祁合修)等巨著,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欧阳修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游遍名山大川的广阔视野,更有一支点石成金的如椽巨笔,因而在我看来这篇《游倏亭记》,应是在立意与文采上毫不逊色于《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的上乘佳作。尤其是文中提出的勇者之观,更是浓缩了他对社会人生和万事万物的基本理念。在欧阳修的眼里,一个真勇者应是视野广阔、博学多才、为人正派、安贫乐道、恬淡虚无的人。一个人只有具备如此襟怀,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从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有所建树。时隔900余年,静心领会《游倏亭记》中所讲的道理,仍令人掩卷长思,非要品出一丝别样的滋味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