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猇亭区八处建议历史建筑申报项目的几点意见

标签:
经委会历史文化宜昌猇亭 |
分类: 峡州夜话 |
一、关于“汪家老屋”。
“汪家老屋”所在地就是“汪泰丰”这家古老背崛起的第一家花行,正是因为有了这家日收棉花高达500-700包的大型花行,才会有古老背织布街的诞生,也才会有长江边兴建的那座由72级青石条砌成的专用码头。虽然现在那座码头被称为“新正街码头”,其实还原历史真相、追寻历史源头很重要。
鉴于此,建议将没有任何特色的“汪家老屋”改名为“汪泰丰花行”项目进行申报,一目了然,或者再加上“猇亭第一家花行”就更加明确了。
二、关于“彭家老屋”和“刘家老屋”。
在“历史建筑简介”中有多处错误:其一、“染整社”的起源是染匠姚廷柱和宜都“利民工厂”十多个工人在1952年响应政府提出的“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工人分别在下正街原姚家染坊和织布街宋家染坊成立了各自的生产组;后两组合并,逐渐发展壮大,到“文革”时,已经改名为“宜都县古老背染整社”。
其二、因1954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当地居民生活发生困难,在古老背镇政府的协调下,原织布街的一些织布散户开始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从个人单打独斗合并为“古老背土布加工组”,后易名为“宜都县古老背棉织一社”。而“二社”是在下正街,不应列入织布街其中。
其三、1970年,开过“九大”以后,工作重心悄然转移到工农业生产上,全国经济再次得到飞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古老背棉织一厂、棉织二厂和染整社三大家本着“联合起来,做大做强”的目的,合并成立了“宜都县古老背镇针织厂”。拥有各类设备161台,职工344人,年生产布匹244.59万米,产值175.44万元。197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针织厂更名为宜昌地区色织布厂。请注意,介绍中写的是“宜昌地区织布厂”,那可是另一家企业。“色织布”就是从织布到染整整个工序,其棉纱主要来自于宜棉和旭棉。
建议宜昌地区色织布厂以后就不要介绍了,因为厂房和设备都已经从织布街搬走。
三、张家老屋很值得重点推荐。
那是一个两进的天井屋,虽然原来的板壁已换成砖墙,而那些残破不全的木板和房梁都隐身在布满灰尘的瓦顶之下。但很简单的天井可以望见猇亭显得很透彻的蓝天,最精彩的就是如果将通往江边的那扇门也敞开着,就可以一眼看见一江春水和对岸红花套青山的起伏轮廓线。还有徽派建筑与宜昌本地穿架梁结构有机结合。
四、建议在申报材料中加入织布街108号
织布街108号那栋小木楼完全是宜昌穿架梁结构,据当地人说,木楼的木门底端发白的水渍痕迹,是1981年发大水留下的。这样的木楼有着很好的防洪功能:如果遇到洪水袭来,将底层的板壁拆掉,只剩屋架立在水中让大水顺畅通过,而人则可以依然住在木楼之上,等大水退去,将楼下收拾一番就又可以开门做生意。而织布街好像只剩这一栋真正原汁原味的木楼了。(20211230)
前一篇:关于《永久的宜昌老街巷》
后一篇:关于《众里寻他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