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反思:暴雨预警有什么用?

(2012-08-08 15:47:18)
标签:

杂谈

 

深度反思:预警有什么用?

 

    北京7.21暴雨洪灾,给人们留下深刻创伤和惨痛记忆,也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惑,其中之一是:人们面对一再升级的暴雨预警,为什么表现出惊人的漠然、迟缓、麻痹、侥幸和疏忽?

    尤其请注意18点30分这个时间节点,因为从这时起,气象台已将暴雨预警由“黄色”升级为北京预警史上第一个最高级别的“橙色”,告诉人们暴雨量级和趋势将极其严峻。然而,许多人在这个重大“警报”之后,仍旧“想去哪里还去哪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就在此后的大暴雨中,京城几万人到“工体”观足球,几千人到五棵松场馆看晚会,道路上仍然车水马龙,公共场所仍然熙来攘往。也就在此后的1 个多小时,有人驾车闯入了广渠门桥区积水而意外殒命。

    就在不断升级的预警中,大批游客被困京郊景点,大批车辆被积水淹没(最多一处为182辆车),有的村民被洪水溺亡,有的在河边垂钓被洪水卷走。对此,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暴雨预警置若罔闻?或者说,预警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事后,许多人慨叹当时“没想到”。然而,以78条鲜活生命为惨重代价的灾难,绝不能只停留在“没想到”上,也绝不能把“没想到”3个字留给历史。我们需要反思和追问:为什么“没想到”?为什么应该想到的人却“没想到”?为什么在近期国内外特大洪灾频曝之后仍然“没想到”?尤其需要反思和追问:在暴雨预警由“蓝色”升级为“黄色”乃至“橙色”之后,为什么还是“没想到”?

    一言以蔽之,都源于预警联动机制的缺失。

    所以,灾后反思和“短板”的修补,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件”,更要改善预警联动机制等“软件”。应当明确,预警不是广告,必须实现“虚变实”“软变硬”的提升,使预警成为政府应对灾害的动员令和救援队伍冲锋陷阵的号角,防止和克服“预而不警”的弊端,努力让灾害预警释放出应有的能量。

    首先,要对预警进行“强化”。解决好有些预警信号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等“动静过小”的问题,特别是对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橙色、红色预警,应迅速通过电视讲话、无线广播、互联网络、微播信息、群发短信等途径,及时公布危机形势和政府公告、举措和要求,让身处险境的人们产生“大难临头”的危机感,果断中止既定安排和既有行动,积极地规避人身和财产损失。尤其对“百年不遇”的预警区域,更要“矫枉过正”加大预警联动的强度和力度。

    其次,要对预警进行“深化”。把应对灾害预警列入各级政府经常性工作重点,延伸和渗透到全体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断提高全社会应对灾害预警的认知和行动能力。通过预警知识教育、制定防灾预案、组织防灾演练等措施,使民众知晓预警“颜色”的确切涵义和险情强度,熟练掌握防灾基本知识和规避灾难的方法。同在重灾区的河北易县实现“零伤亡”,以及近期7省应对“苏拉”、“达维”台风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平时扎实有效地进行防灾准备,真正防患于未然,关键时刻才能减少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员伤亡。

    再次,要对预警进行“硬化”。应对暴雨灾害,既需要政府官员的政治责任感,更需要政策机制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与橙红色预警联动的重大动作,诸如发表电视广播讲话、中止大型集会、局地拉闸断电、关闭旅游景区、险桥断路分流、病险水库泄洪、险区人员转移等举措,要用法规形式加以明确和固定,并授权有关部门临机处置。只有这样,当灾害突然来临时,各个环节才能从容应对,高效处置。

    这次暴雨灾难发生在首都,对全国人民带来的震憾、撞击和思考将是深刻而持久的。从辩证的角度看,“7.21”案例是一笔内容丰富的宝贵遗产。如果以此为镜鉴和转折点,推动以预警为“切口”的防灾应急机制“升级换代”,必将全面提升大家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唐朝杜牧曾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对“7.21”悲剧,既要“哀之”,更要“鉴之”,不断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切实防止此类悲剧重演。

    极端天气还会继续制造“百年不遇”的灾难,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高枕无忧、麻痹懈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