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创]平谷红石门村-三界碑-甘露山-蓟县黄崖关穿越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生活集锦旅游风光 |
北京平谷区的红石门村“一脚踏三省”,在驴友圈中久负盛名。我们一行选择的是“平谷红石门村-三界碑-蓟县(现为蓟州区)黄崖关”穿越路线,是一条驴友们经常走的经典线路。过去,驴友一般沿“平谷将军关-三界碑-蓟县黄崖关”的路线徒步,因为北京境内的这段长城已经修缮完毕,“将军关-三界碑”段长城原始风味几乎丧失,因此我们就放弃了将军关,直接从平谷红石门村到三界碑。
早上九点半,我们如约来到红石门村。该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东北部,与天津蓟州区、河北兴隆县交界,是离“三界碑”最近的村子。在村子东北山上长城一个墩台上,立有一个三角界碑,朝着京津冀三个方向分别写着:北京、天津、河北,在此是名副其实的“一脚跨三省”。因此,村里的鸡叫声可以说是“鸡鸣三省”。
村东,上山道路两分。左侧道路伸向山谷深处,为上山道;右侧道路横亘民居前,是一道缓坡,为下山道。前头带队的Leo声称只有两公里就可到达三界碑,大家于是认为第一阶段(到三界碑)纯属休闲之旅。
时值初秋,林木繁茂,满眼清清爽爽绿色,间或红叶、黄栌点缀。两三尺小道难见游人,偶尔听到林木深处鸟鸣,更显得清清静静。顺山路向长城方向前行,走过几十米水泥路,就开始走入山间小路。不时路过农家的南瓜地,黄橙橙的椭圆形南瓜洋溢着成熟的喜悦;树上的山楂红彤彤、圆鼓鼓的,让人垂涎三尺。
经过两三里山路之后,山道陡峭起来,由于林木遮蔽,山道也越来越不好辨认。这时候,不少人感到到三界碑之旅并不轻松。向东,总体上还是向东,曲曲折折攀行。在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行,我们不得不拽拉树枝,艰难前行。最厉害的驴友是粒粒橙——驴旗的主要设计者,她抱着11个月的孩子,全凭脚力,一步一步穿树林、登石壁,征服驴味十足的三、四公里野路。
我们偶尔驻足回望,道道山脊伸向远方,深深峡谷形成绝美V形造型。山间晨雾蒙蒙,林间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沁人心扉,令人心旷神怡。
大约中午十二时,我们来到了古长城上。放眼西望,将军关至三界碑段长城原来不是用城砖砌的,用的是当地的山石料,因此损毁很严重。近期当地已经整修过了,原本残存的城墙、长城墙体之上乱石基本上见不到了,原来用石块砌成的长城已经用白灰进行填缝勾边,所以北京段的长城通体看上去都是白色的,十分醒目地逶迤于山脊,就是显得略为夸张,明长城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有点虚假。
沿着这段长城,很快就到达了三界碑的位置。三界碑下原来有一个凉亭,据说是附近村子准备开发旅游时修的,可能游客太少,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快废弃不用了,现在竟然毫无踪影了。
站在1996年国务院设立的三界碑前,北京、天津辖区内的长城迥然不同:北京段已经修得不像明长城了,而天津段未加修缮,虽然看上去更加险峻,但原始味道十足,给人以明代早期长城的苍凉之感!
在三界碑附近,我们会同时收到天津、河北“中国联通”发来的短信问候。我们在三界碑前遇到了两拨北京来的驴友,大家竞相在三界碑拍照留念。有的从北京、天津、河北不同方向拍,我干脆直接登上三界碑,留下了名符其实的“一脚踏三省”照片。
各种组合方式的拍照,加上简易的午餐,用掉了大约四五十分钟。将近中午一时,大队伍开始分化:一部分体力较好者开始三界碑到黄崖关的驴途,其他人则驱车赶到黄崖关景区外的农家院。
过三界碑,沿残破的长城直接爬上去,是最合理、最明显的通向黄崖关的路线。仔细观察天津段的长城,全部是用干垒的方式筑成。这种全为毛石垒砌为简易石墙、没有使用包浆的长城,当地称“干插边”。这段长城不仅十分原始,而且倒塌严重,令人心痛。据考证,这段长城可能不是明代长城,而是属于北齐时期(550—577年)。历经一千四五百年风雨的古长城,有些地段已经快要废墟化了。
走在如此残破的长城上,每块毛石都有可能松动,一不小心就会脚下打滑甚至崴脚。有时候看到前方长城实在残破且有落差,风化得好像随时就会坍塌,我们不得不从墙体侧面绕行而过。
实际上,长城南侧有一条土路,紧贴着墙体,比在长城上艰难跋涉要好走一些。土路的树枝上挂着鲜红的标志带,那是2016年黄崖关长城越野赛的路标。
黄崖关长城一带地貌奇特、张弛有度、起伏有序,是举办马拉松和越野跑的上佳场所。自1999年以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活动成功举办17届。今年的越野赛汲取历届黄崖关马拉松之精华,设计了一条让人倍感刺激又觉酣畅无比的路线。比赛分42公里英雄组和25公里好汉组两个赛程。由于越野跑比平地马拉松虐得多,25公里的越野跑相当于一个全马(42.195公里)的难度。
走了一段残长城之后,我带着数人顺着黄崖关长城越野赛的标志带一路向下,进了小村;而领队Leo带领数人继续沿残长城前行。
山脚下的农户一家房子很大、也挺漂亮,门前还有两处供游客自娱自乐的自制秋千,一看就是农家院。中午饭点已过,农家正忙着洗一大盆碗碟。我问女主人这是什么村,答曰:下营镇前干涧村。男主人赶快递上名片,一个劲儿地希望我们下次在他家住下,至少吃顿农家饭。看到门前的藤椅,我们干脆一人要了一瓶啤酒,权当做饮料,边喝边休整一下。男主人见状又送来水煮花生,让我们下酒用。
下午二时许,我们继续出发,热情的农家院主人为我们指点去黄崖关的道路。实际上用不着指引,一直按照越野赛标志带的方向前行就能到达黄崖关长城。走了不一会儿,我们在路边山腰处见到一座新立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一人多高,菩萨脚边还供有一束鲜花,当地村民还为菩萨搭建了遮阳亭。山顶垂下的爬山虎已经变红,催报秋天的到来。
接着,过小口子(地名,见下图)三岔口,如果往西(左手方向),则重新回到通向黄崖关的残长城。我们选择了往东(右手方向),越野赛的红色标志带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暗红色的像树桩一样粗大的大门,左手大门上隐约可见“甘露山景区”几个快退掉颜色的红色大字。
看样子甘露山景区即将建成,新修的柏油马路直接往峡谷延伸。景区的大门位于路边两三公里的峡谷深处,收费处的自动大门已经落成,我们从已经修好但无人值守的侧门进去。
甘露山自然生态风景区的主轴是一条南北向的大峡谷,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一路上都是依托山形构成的天然景观,如天王神塔、二郎天狗、老君炉、神仙缸等;以及数十个幽深古洞、瀑布、天井(在海拔720米的高山顶处有一眼不曾枯竭的清泉)。还有北齐烟墩、明代敌楼、明清古树(如“栗树祖”等)、八路军抗战遗址、抗战纪念碑等人文景观。
峡谷南低北高,我们一路向北,一路拔高。到了峡谷尽头,有一处旅游设施,柏油马路正好修到这里。我们与沿残长城一路过来的领队Leo夫妇汇合了。大家短暂休整之后,大约三时半,开始沿山路经白蛇谷向黄崖关长城景区前进。
还是越野赛的红飘带指引路线,我们很快越过甘露山风景区与黄崖关长城景区之间的铁门(已经修好,尚未启用),来到海拔800米左右的北齐长城上。
这段北齐长城相当残破,有的地方两侧都是悬崖,还挺危险的。北齐长城毕竟修建于一千四五百年前,很多路段已经几乎变成了山坡的黄土堆,偶尔可以辨认出长城的本色。
过一座残破的明代敌楼(楼顶已塌,楼角塌漏),走左手下山小路,再下石梯,即进入黄崖关景区。
天梯很长也很陡,是景区经过修整的。我们是从上边下来,感觉有七八十度的样子,至少有一百多级;如果从底下向上走,可能会走得腿打颤的。
过天梯,进入景区之后,在几个修缮一新的敌楼附近有景区工作人员查票。他们似乎没有看出远道而来的北京驴友与当地游客有什么区别,因为登山杖等装备已经收起来了。
我们一边往黄崖关关口走,一边感叹黄崖关的雄伟与险峻。黄崖关长城是津门十景之一——以 “蓟北雄关”景名闻名遐迩。黄崖关位于天津最北端的东山上,始建于公元556年的北齐年间,长城东达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关,西接北京平谷的将军关,是京东军事险要之地,明代得以重修。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名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与位于山西北部号称“九塞尊崇第一关” 的“雁门关”齐名。在唐代,安禄山曾在泃河沿岸黄崖关附近驻扎其精锐部队——雄武军。唐代诗圣杜甫在《渔阳》一诗中写道:“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杜诗标题的“渔阳”是蓟县的古称,诗里的雄武城,就是黄崖关。除了杜甫,历史将黄崖关长城与明末戍边名将戚继光连在了一起。当年戚继光在这里安营扎寨,任蓟州总兵前后达16年,等于他前任10人任期的总和。而今,太平寨广场上耸立着一身戎装、手按宝剑,目视前方,气宇轩昂,威武刚毅的戚继光雕像。
黄崖关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敌楼和烽火台组成。其中,水关很有特点,它是一座五孔桥式建筑,明永乐年间始建。水关控扼泃河谷地,东连太平寨,西接黄崖关城。上有垛口、射孔,下有铁栅栏,水能流而人马不能越。战时迎战敌兵,平时驻关收税。如今只剩北城墙遗遗址(又名“八卦城”,因城内有“八卦街”而得名)。八卦城是长城衙署、仓储所在地,随山形地势修建,呈不规则刀把形,从东至西由瓮城、外城和内城三部分组成。泃河全长206公里,是发源于兴隆几十里的山谷之水,流经蓟州区、平谷、三河、宝坻,经蓟运河注入渤海湾。当年,泃河水面宽阔,平均过往船只的载重量达到10吨左右,是平谷与外地通商的唯一一条航道。直到1939年才改用公路运输。现在,水运的盛景已经尘封在历史的记录之中。
在黄崖关东邻的太平寨长城还有一座“寡妇楼”,留下与孟姜女哭长城的完全不一样的故事版本。当地人传说,这座楼台是用12名妇女的心血筑成的。相传蓟镇总兵戚继光在此地修长城时,其中有一支河南籍的士兵队伍,千里迢迢,到黄崖关修筑长城,一干就是五、六年,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多士兵都感染瘟疫,因病去世。其中,有12名河南籍士兵的妻子见丈夫数年没有音信,很是牵挂,所以结伴同行,到边关寻夫。当她们不远万里来到蓟州长城脚下时,经打听才得知他们的丈夫早在3年前就为修长城而感染瘟疫,献出了生命。得知此信,她们悲痛万分,在坟前大声痛哭。恰好,戚继光巡视长城路过这里,见此情景,好言劝慰,并给每人发了一笔优厚的抚恤金,劝她们回家后抚育儿女、赡养老人。12名寡妇虽然悲痛万分,但也为戚将军的诚意所感动。她们商量后,决定暂不回家,为纪念丈夫自愿留下来修筑长城,历经2年终于修成了这座敌楼。当地军民为纪念她们,就把这座敌楼称做“寡妇楼”。 1985年重修黄崖关长城时,在清理地基时,确实在长城遗址上发现了铜顶针、铜簪子、骨簪子等妇女用品,同时还出土了河南营都司“鼎建碑”,上写道“工计修二等边城一十四丈九尺七寸,润三月二十五日修完”。碑文中专门记载了河南士兵修筑长城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座敌楼是河南士兵修建的,妇女是否参加了施工,虽无文字可考,但出土这些妇女用的东西足以证明河南营中确实有妇女居留。可见,寡妇楼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
在挥之不去的历史思绪之中,我们不知不觉走出了黄崖关关城,来到了停车场。与早已从平谷红石门村驱车过来的队友汇合,我们径直来到附近网上预订的农家,在红苹果树簇拥的农舍里,一边品尝刚刚出炉、热腾腾的烤全羊,一边回味难忘的红石门村-黄崖关穿越…。
【交通攻略】红石门村-黄崖关长城穿越需要倒车。自驾导航去红石门村,可按“平谷红石门村”设置。从北京城内,经东五环(或大广高速)走京平高速,东行70余公里,临近南太务桥段,距收费站约1公里转下高速路,北行数百米上平谷—蓟州区公路,东行约10公里,金海湖大坝前折向东北,前行约6公里,彰作路口折向正东,约3公里到达红石门村。乘公交车:东直门乘918路公交车,到918平谷终点站换乘平30路公交车直达红石门村。
【驴行要点】红石门村-黄崖关长城穿越全程13公里,累计上升(下降)约890米,海拔最低213米,最高705米。下坡时应带护膝,尤其是进入黄崖关长城景区后。
【难度系数】★★★★☆
【文化系数】★★★★☆
【推荐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