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情仙苏东坡
(2009-07-29 22:07: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忠应散文 |
一代情仙苏东坡
周忠应
东坡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在我困顿的时候,在我情感受伤的时候,在我看不到光明的时候,他总是如期而至,给我鼓励,给我力量,给我宽心,给我温暖。东坡先生是我的神交,他常常不请自来。有天晚上,他进入我的梦乡,他说,宋朝是个千疮百孔的朝代,让人想起辛酸,好生羡慕我生在这个和平而又国富民强的社会,于是常来与我相聚,分享我的快乐与幸福!
他还说他之于我,就像是佛印之于他。佛印是东坡先生的好朋友。东坡先生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东坡先生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东坡先生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东坡先生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东坡先生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东坡先生把着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东坡先生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东坡先生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东坡先生拉着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我喜欢与东坡先生谈笑风生,可他一口的四川眉州话,我一口地道的岳阳县乡下话,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他说,不要紧,只要我听懂他的话也就行了。他说宋朝的时候,他们的官话跟我的乡音差不多呢。
我没有去过词醇的宋代,我也不怀念那个动荡的岁月。但那里却有我很多好神交,东坡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于是我便不得不跟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打一些交道。东坡先生常来与我交谈,我很荣幸了,便省去我直接亲历那个朝代的麻烦。
东坡先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情,例如他交上我这个朋友,便常常不请自来,跟我讲述他的多情故事,不过常让我沉醉于他才情并茂的情节里而不能自拔。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东坡先生是一个多情之人,他广泛留情于诗文书画,参佛学道,甚至连饮食建筑都有广泛涉猎。身为大宋王朝命官,他既把那不大不小的官当得有滋有味,又纵情于人生和山水之间,任何挫折和打击都在他超然应对的人生态度前化为烟云。他艺术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细腻地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以他亦仙亦道亦儒的风格,成为一代情仙。
东坡先生是个能入世也能出世的人,说白了还是他善解人世间这个情字。没有情也许就没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其实是靠情来维系的。没有情,任何物质都会失去意义。这是东坡先生给我传的道,我也一直在领悟这个真谛。
东坡先生年幼时,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有一次,他读到后汉书的《范滂传》,范滂是一位清廉公正的官,却受到朝廷其他人的毁谤陷害入狱,但他毫不畏惧,仍坚持做该做的事。小东坡看了非常钦佩和感动,便对母亲说:“要是我也是范滂,母亲会允许吗?”他的母亲程氏立刻欣慰地回道:“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
东坡先生21岁时,参加考试。当时主考官欧阳修批阅试卷时,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并对他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果然,不出所料,30年后,很少有人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苏东坡,偷读他被禁的作品。
东坡先生诗、词、书、画、文章都好,而且不是普通的好,是几千年的中文大历史中,绝顶好的少数几人之一。此外,他还是美食家、药师、躬耕的农夫、为地方筑堤建坝、引进稻种、植树凿井、开设孤儿院和医院的流放官吏……在波涛起伏的一生中,他留下3000多首诗词,和包含了4000多篇文章、序、跋等资料的文集。
他喜欢绘画,自然是王维式的“文人画”,连唐代吴道子的画也敢批评;他喜欢音乐,自幼就凭着天资与勇气,一刀劈响了祖传的“雷氏琴”;他喜欢医,在黄州用“圣散子”药方,救活了许多身患时疫的百姓;他喜欢酿酒,写了《蜜酒歌》、《真一酒歌》。此外,他还举办一次农具革新,自制了一具“秧马”,参与设计并创建了中国第一自来水工程;办了两次自来水工程,修筑了杭州苏堤和惠州苏堤。他种地,获得了好收成;他崇尚信仰,有许多佛门朋友;他喜爱围棋,今日围棋定石中,尚有“东坡定石”的围棋棋谱;他懂烹饪,是个美食家,至今尚有“东坡肉”传世……
东坡先生在父亲苏洵及母亲程夫人的教导下,和弟弟苏辙一起成长,父子三人日后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一朝中举的东坡先生,一方面文名动京师,另方面“秉性刚拙,议论不随”,不断招致小人陷害。在王安石变法导致新旧党倾轧的混乱政局中,苏东坡注定了他一生颠沛的仕途。四十岁以后苏东坡大部分的岁月都在荒江僻地的谪贬流放中度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的自嘲;然而这是“以偏概全”,因为包括被贬和自请“下放”,他的足迹遍及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东坡先生可以说几乎踏遍了宋室管辖的国土,他的谪贬,一处比一处偏远,海南在当时是流放重刑犯的南蛮不毛之地,少有人去了能够生还,而此时苏东坡已经六十二岁!但他在那还头顶一个大西瓜在田间边走边唱。一个邻居老太调侃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廷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觉得如同做一场春梦,他笑而不答,此后就戏称那老太为春梦婆。豁达超脱的性格,始终是苏东坡贯穿于人生的主线,他在人生道路上时而浅吟低唱,时而起舞高歌,自娱自乐领略人世间的风景,不论风雨不论晴,多情一如既往。
东坡先生说我也太多情,他说我的文章总少不了情感,少不了女人,他还说我文章中的女人都是我的想像,不像他,他的词章里都是他遭遇,是活生生的女人,活生生的故事。他告诫我多情但不能滥情,滥情是对情的一种亵渎。于是他跟我谈起了他爱情长河里的三个女人,三叶远去的帆影。
东坡先生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他。她堪称东坡先生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东坡先生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东坡先生。王弗与东坡先生生活了十一年后后就却了他们的姻缘,兀自去了天堂。东坡先生依父亲苏洵之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十年之后,东坡先生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东坡先生。她比东坡先生小十一岁,自小对东坡先生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东坡先生。王闰之伴随东坡先生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东坡先生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东坡先生仙逝。东坡先生肝肠寸断,泣血悲情:“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东坡先生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东坡先生的侍妾王朝云,比东坡先生小二十六岁。公元1074年,苏东坡37岁的时候,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在好事之徒的附会之下,东坡先生将王朝云买下,纳为侍妾,并带着一起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最后直至英德、惠州。那一年,王朝云只有11岁,“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经过调教,竟然成了一个识词解意的“如夫人”。
在东坡先生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东坡先生的红颜知己,东坡先生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东坡先生在惠州病逝。朝云去后,东坡先生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东坡先生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女人是一个男人天,每个女人便是天空不同的色彩。谈起女人,东坡先生仍然津津东道。王弗,王闰之,王朝云都是美女,她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东坡先生的爱。这爱是无私的,是东坡先生所独有的。是她们的情埔垫了东坡先生的大情,催生了东坡先生的才情。
当然喜欢并深爱东坡先生的女人远远不止这三个。谈到这里东坡先生神秘而又得意地一笑,他的笑声爽朗,充满了一个男人的磁性,并韵味深长。从他的笑声中我仿佛看到许多美丽的女子向他走来。
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东坡先生与友人游览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船上的妇人近前与他相会,说从小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他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东坡先生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东坡先生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东坡先生的真情,东坡先生隐却了与这几女人的真正的背后故事,当我询问详细的时候,东坡先生却是笑而不答,充满了神秘之感!
东坡先生的爱情是旷古经典,对于亲情同样是情到深处是词章。他的《水调歌头》便是最好见证。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词曲。
这一年,由于东坡先生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这年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离开了人间,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
中秋夜晚,皓月当空,东坡先生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不免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隐显明暗交错,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全词贯穿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的情怀收束,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极强,是咏叹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他的弟弟在不久之后,读到哥哥写给他的词章,也是泪如雨下,哥哥的深情让他感知人间有爱,人间有情……
想念是一缕缕清亮的月光,牵着你我,933年前的月光还在拴着东坡先生的思念,一直拴在了我的心头。我感觉端坐在我面前的东坡先生就像一位慈爱的兄长,我似乎就是他曾经牵挂的弟弟。此刻正是明月高挂的夜晚,我们倾心交谈。我真诚地邀请我的这位兄长进入我们现代的生活,让他的才情再次放射光芒。可是东坡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如今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要珍惜自己,不要让生活成为负担,不要让真情成为流水。虽然北宋是个山河破碎的朝代,但它成就了我,让我为这个世界留了点可以叽嚼的谈资,让我怀念和感恩!假如我生活在现在这个衣食无忧的时代,也许我什么都不是,安逸和奢侈会扼杀我的才情,可能比你还要普通,现在能与你分享你们这一代人的幸福生活,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谢谢你真诚的邀请!”
东坡先生不愿意进入我们现代人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他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光鲜和奔波了一辈子,他还要第二个生命干什么,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画蛇添足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