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坎坷,悲欢离合等,为了能快乐的生活。快乐是需要学习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造物主给予我们生命,就是为了让我们去爱,去工作,去玩,去仰望高山和星星,去呼吸原野的芳香。每一个懂得生活可贵的人,都应该从生活中感到快乐。
但是,生活中毕竟也存在种种苦痛,没有苦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他能正确对待痛苦,而战胜痛苦往往是一种无尚的欢乐。贝多芬的一生可谓痛苦,作为伟大的音乐家,听不到音乐,不能指挥自已的作品,还能有什么痛苦比这更大呢?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并没有屈服,而是把命运给予的这杯苦酒一饮而尽。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使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更大的震憾力。
因此,可以说,痛苦的命运,是欢乐的伴侣。大凡要获得快乐,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何况痛苦愈大,快乐也愈大。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决不会有真正的欢乐。就像树有它的年轮一样,人的一生,也到处留有它的痕迹,遇到好的年月,我们不断的滋长,坎坷的年月,我们仅能自保,但不管岁月、命运如何,只要能象树一样,依然故我,把那些痕迹深深地埋在心里,我们的人生总会萌发出郁郁的生机。
有一种植物叫“萱草”,也叫“忘忧草”,故明其意为是能使人忘却忧愁的草。深秋的季节里,它虽没有菊花的馨香,也不象秋桔那样果实累累,但它总是葱葱郁郁地生长在不为人们注目的地方,毫无怨言。因为它心中实实在在的没有忧愁,没有忧愁也是快乐的表示,快乐的象征,其实,没有忧愁,并不是没有痛苦,当人们赞美菊花的馨香,当秋桔那累累的果实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时候,它会没有痛苦吗?但是,自然物的每一类,都有有自已的位置,自已的优点。人也是如此的。只要你尽情地完成生命赋予你的一切,只要你不辜负了生命给予的机会,你不也一样可以象“忘忧草”那样,迎着秋风尽情地享受生活吗?
欢乐和乐天的这种对人生的理性主义倾向,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道家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以及为后来魏晋玄学所发展了的浪漫意识都有深深地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那种知天乐命的欢乐情趣,因此谁热爱生活,谁就会感到欢乐.这也是生活对热爱它的人的一种回报.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发现快乐,找到快乐。
追求生活,也就是创造生活。创造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就象去栽培一棵小树,纵然自已尝不到果实,但随着你种下的树绽出的第一株嫩芽,生活的欢乐也就开始了.一切希求快乐的人,不妨就从你身边的小树开始。
有一种最能体现这种深刻的爱的态度,人们称之为“知足常乐”。经常抱怨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而如果要寻找烦恼,每个人,都可以寻出许多。反过来,如果专找快乐,同样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充分的满足。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快乐的根源,晴朗的天气等等。而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全部被这些欢乐的东西占据了时候,还能不快乐吗?
但是,现实的人生,不可能到处都是快乐的。丑类不会使我们感到快乐。但如果因为这些丑恶的存在,就不能快乐,那么,人生就不会有快乐。因为任何一个现实的人生,都必须面对丑恶,同样的,人生的快乐,也不是回避丑恶,在回避中得到的快乐,决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应当是这样:它坚信一切现实的丑恶都是暂时的现象,美好的善良必将取代丑恶。并坚决地以生活的激情,投入到创造美好的善良中去,在创造和生活中得到快乐。因此,人生真正的快乐,就寄托于这种希望和实践之中。
于是,快乐的生命是生活。任何一个快乐的人,都必忙碌地在生活着。而一个人只要能在生活中学习快乐,就永远不会知道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