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仍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平常心”一词的含义,也就难以找到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诠释它,更不能深一层次地去发掘它的内涵,也就不能轻易地妄下定论,把它固定在某种条条框框的定义下,只能在意念中、经历中慢慢领悟。如果非要将其捆绑于某种特定的格式之下,那么势必与其本身即真正意义上的“平常心”相悖。
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么我只能从字面上以及一些经历中试着理解一下了。有这样两句诗比较喜欢:“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诗句虽不长,但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恬淡自然、气定神闲是一种何等高的意境。这样的波澜不惊、虚怀若谷并不仅仅在其表面的不在意或漠视,而是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遇事多方面思考,遇人全方位审视,即不苛求,亦不悲观,随情就势,审时度势、自自然然地接纳人与事,并不计后果,若不能与预期的相一致,或事与愿违,也能保持平合的心态来接受,平平常常中自显对人生的见地,可谓平常也。虽然这样的理解并不一定全面或正确,但即便是这些,也是平常中的不平常,而这平常心亦贵在这看似简单实则难行的“平常”中。
有人说:平常心意味着超凡脱俗,其实不尽然,人,生于凡尘中,行于俗世里,如何能超乎于自然,又如何能免得了俗?也有人言:平常嘛,不外乎看破红尘吧!此说似有些消极遁世之念,即便不是出于厌世,也不符合自然之道。人自一出生,就注定在整个生命的进程中,都要与世人打交道,要面临诸多数不胜数的纷杂世事,众多的经历中,受着名与利的诱惑,患得患失的心理势必影响着一个人的心态,如此一来,谁能在受挫时坚定信念而不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谁又能在功成名就之时保持头脑冷静而不忘乎所已得意忘形?有几人能在面对周遭的纷乱时镇定自若?又有几人在关乎于切身的状况发生时不动声色?我不能,即便是修身养的理佛之人就真的能做到吗?
佛语有言: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平常心乃修道之人所要达到的某种至高境界,而普通人虽无需讲求什么无欲无求,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是需要何等的豁达,有人常常把“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挂在嘴边,却不想想“心不动,何来风?”这里的“心不动”绝不是混淆于“心如止水”,而是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种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自问我没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不知道曾在哪篇文章中看到有关苏轼的一个小故事:苏轼在江北瓜洲任职时,写了一首小诗,以示自己能在官场失意的情况下依然心静气平:“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并以为即便是有道和尚也未必能够做到这样的平和。而后极为得意的让书童把诗送给与他有着一江之隔的金山寺的好友佛印。佛印看后在上面写了一个“屁”字,回与苏轼。苏轼见了勃然大怒,立即过江去找佛印。佛印道:“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轻易把你引过江了呢?”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由此看来,这想有一颗平常与具有一颗平常以及用平常心去行事这三者之间尚有着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很多人从骨子里来讲都想拥有一颗平常心,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行事,寻求一种宁静甚至是超然,但多数人却只流于口头或仅仅是纸上谈兵,也就是说想法、愿望与实际行动严重脱节,那种刻意地寻求平常之心就已经从真正意义上的平常心中剥离开来了,即便是苏词人这样的大文豪也过如此,过份的执着将一颗平常心打碎无遗。而我,即便是对面此文写了一大半全部丢失这样的小事就已经气急败坏了,何谈去守一颗平常心?
达摩老祖有言:“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意思是说人常常迷于世俗的名利,贪婪苛求并且野心勃勃,聪明的人明白人生本来之苦,会去除以上这些,坦然地面对一切,那么平淡之心便油然而生,而在这基础上头脑保持清醒,心绪尽量不紊,情绪不浮不噪,凡事尽力尽心而为,不计后果,我心无愧即可,从纷乱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使心欣然,以为平常也。
临近此文的尾处,突然发现,我在写此文并组织这次写作的同时,就没能够抱着平常之心。世事普通,世事皆不普通,心心皆求平常,平常心已不平常,若有人能把握这之间的分寸,那便是不同寻常了。看来,我也仅仅是普通人中极其普通的一个,尚难悟透平常心之道,也便难以守住一颗平常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