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标签:
历史文化文学/原创 |
分类: 人物 |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初版于81年,蒋天枢行文叙事简练细致,从其祖父陈宝箴起于陈寅恪一族百年史迹提纲挈领娓娓道来颇为详实,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集中于解放后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事迹,搜集资料探访人物,史料详尽,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此书依然很有价值,《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96年刚出版就读过,感触之深至今犹记,可以说正是陆键东的这部著作直接将陈寅恪的历史形象推上神坛,陈寅恪热由此展开至今不绝,他的学生蒋天枢则是陈寅恪死前不久托付其著作之人,这次两书同读,相对来说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虽然短但是更为严谨,陆键东行文叙事感情色彩太浓,很多观点主观倾向性太强不够理性(不过正是这种带有强烈情感的文笔最能打动人,也是这本书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不如蒋天枢那样虽为陈寅恪托付身后著作的弟子但是叙述相当理性,不过囿于时势蒋天枢明显相当克制不像陆键东那样颇有激愤之情,很多史迹颇有隐晦不明处,如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明明是被慈禧派人赐死并取喉骨为验,此事蒋天枢没有说明也可能慎重起见,还有50年陈寅恪妻子唐筼因恐惧中共不愿留内地避居香港一月才由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找回,若论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事迹陆键东资料事迹搜集更为出色,不过陆键东写此书时不过三十出头,史学修养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对陈寅恪的诗的理解明显不如余英时,客观地说,解放后虽然政治甚至学术上中共排斥陈寅恪,但是日常生活上还是相当照顾,主政广东的陶铸起了主要作用,直到颠倒黑白文革。不过看得出来陈寅恪世家子弟自负清高的缺点也很明显,晚年尤其明显
20--《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都属于传记,而《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这两本则属于对陈寅恪学术的探讨了,陈寅恪死于69年10月初,港台知道死讯则是两个月以后,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出版于76年应该是最早研究陈寅恪生平学术的传记了,王永兴是陈寅恪的学生其《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自有突出之处,不过早期纪念陈寅恪文章中写得最好最客观的当属其妹夫做过台湾国防部长的俞大维70年3月写成的《怀念陈寅恪先生》了,49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很有价值,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依照传统关注于编年事辑,提纲挈领式的简练学术分析着墨不多。陆键东写《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时不过三十出头,学术水准自然远远不够,行文叙事过于宣泄情感主观倾向过浓,优点在于搜集的丰富史料,余英时的学术水准体现在他笺释陈寅恪诗作上,但是政治倾向过于明显同样影响水准,并且过于注重政治反而对陈寅恪的学术分析明显不足
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可以说以相当推崇的心态来分析陈寅恪的史学成就,较之余英时过于强烈的政治意向明显要持平的多,不过过于推崇反而批判的分析不够这是一大缺陷,尤其是分析陈寅恪影响最大的唐史研究时对其学说叙述的相当细致,尤其在类比与陈寅恪观点不同的朱希祖岑仲勉以及日本美国《剑桥中国隋唐史》主编崔瑞德等人的不同观点时,极力维护陈寅恪学说的倾向明显,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隋唐中古史研究陈寅恪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第三章分析陈寅恪学术构成时认为既有人所共知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还有其留学欧美七年尤其是德国四年兰克注重史料史实的实证史学影响,加上其精通二十余种语言文字的深厚语言学功底融贯东西自成其学,汪荣祖称誉其学超越乾嘉诸老更上一层倒也是实评,主要还是陈寅恪长期游学欧美方能汇通中西超然直上,分析陈寅恪学术的大都称誉其精深的考据功底但是都没有像汪荣祖这样透彻分析其深厚的西学修养构成,不过陈寅恪其弟子王永兴以及许冠三等认为陈寅恪史学更多受他推崇的宋代司马光为代表的长编考异治史法影响,这和汪荣祖分析其继承并超越乾嘉考据学派的观点有异。对于晚年目盲体衰的陈寅恪何以耗费十年精力写成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一在外界看来并无多少学术价值的著作,还是他四十余年挚友吴宓分析的最为透彻“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