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城子居
江城子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07
  • 关注人气: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2020-11-23 21:19:02)
标签:

历史

文化

文学/原创

分类: 人物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4月9--19日《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初版于81年,蒋天枢行文叙事简练细致,从其祖父陈宝箴起于陈寅恪一族百年史迹提纲挈领娓娓道来颇为详实,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集中于解放后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事迹,搜集资料探访人物,史料详尽,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此书依然很有价值,《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96年刚出版就读过,感触之深至今犹记,可以说正是陆键东的这部著作直接将陈寅恪的历史形象推上神坛,陈寅恪热由此展开至今不绝,他的学生蒋天枢则是陈寅恪死前不久托付其著作之人,这次两书同读,相对来说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虽然短但是更为严谨,陆键东行文叙事感情色彩太浓,很多观点主观倾向性太强不够理性(不过正是这种带有强烈情感的文笔最能打动人,也是这本书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不如蒋天枢那样虽为陈寅恪托付身后著作的弟子但是叙述相当理性,不过囿于时势蒋天枢明显相当克制不像陆键东那样颇有激愤之情,很多史迹颇有隐晦不明处,如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明明是被慈禧派人赐死并取喉骨为验,此事蒋天枢没有说明也可能慎重起见,还有50年陈寅恪妻子唐筼因恐惧中共不愿留内地避居香港一月才由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找回,若论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事迹陆键东资料事迹搜集更为出色,不过陆键东写此书时不过三十出头,史学修养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对陈寅恪的诗的理解明显不如余英时,客观地说,解放后虽然政治甚至学术上中共排斥陈寅恪,但是日常生活上还是相当照顾,主政广东的陶铸起了主要作用,直到颠倒黑白文革。不过看得出来陈寅恪世家子弟自负清高的缺点也很明显,晚年尤其明显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20--《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都属于传记,而《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这两本则属于对陈寅恪学术的探讨了,陈寅恪死于69年10月初,港台知道死讯则是两个月以后,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出版于76年应该是最早研究陈寅恪生平学术的传记了,王永兴是陈寅恪的学生其《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自有突出之处,不过早期纪念陈寅恪文章中写得最好最客观的当属其妹夫做过台湾国防部长的俞大维70年3月写成的《怀念陈寅恪先生》了,49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很有价值,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依照传统关注于编年事辑,提纲挈领式的简练学术分析着墨不多。陆键东写《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时不过三十出头,学术水准自然远远不够,行文叙事过于宣泄情感主观倾向过浓,优点在于搜集的丰富史料,余英时的学术水准体现在他笺释陈寅恪诗作上,但是政治倾向过于明显同样影响水准,并且过于注重政治反而对陈寅恪的学术分析明显不足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可以说以相当推崇的心态来分析陈寅恪的史学成就,较之余英时过于强烈的政治意向明显要持平的多,不过过于推崇反而批判的分析不够这是一大缺陷,尤其是分析陈寅恪影响最大的唐史研究时对其学说叙述的相当细致,尤其在类比与陈寅恪观点不同的朱希祖岑仲勉以及日本美国《剑桥中国隋唐史》主编崔瑞德等人的不同观点时,极力维护陈寅恪学说的倾向明显,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隋唐中古史研究陈寅恪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第三章分析陈寅恪学术构成时认为既有人所共知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还有其留学欧美七年尤其是德国四年兰克注重史料史实的实证史学影响,加上其精通二十余种语言文字的深厚语言学功底融贯东西自成其学,汪荣祖称誉其学超越乾嘉诸老更上一层倒也是实评,主要还是陈寅恪长期游学欧美方能汇通中西超然直上,分析陈寅恪学术的大都称誉其精深的考据功底但是都没有像汪荣祖这样透彻分析其深厚的西学修养构成,不过陈寅恪其弟子王永兴以及许冠三等认为陈寅恪史学更多受他推崇的宋代司马光为代表的长编考异治史法影响,这和汪荣祖分析其继承并超越乾嘉考据学派的观点有异。对于晚年目盲体衰的陈寅恪何以耗费十年精力写成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一在外界看来并无多少学术价值的著作,还是他四十余年挚友吴宓分析的最为透彻“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和汪荣祖最大区别在于认同许冠三提出的陈寅恪史学更多受他推崇的宋代司马光李焘为代表的长编考异治史法影响,这和蒋天枢余英时汪荣祖分析其继承并超越乾嘉考据学派的观点有异,不过许冠三在其《新史学九十年》中评析陈寅恪除了提出独特的长编考异治史法外,对其学说基本评价一般认为陈寅恪学术风格受自身世家门第出身影响,将其归入傅斯年的史料一派,行文评述间像标题按语“喜聚异同宁繁毋简”那样颇有些调侃味道。不像陈寅恪授业弟子王永兴那样毕恭毕敬充满崇敬之意,王永兴用八十页篇幅来证明陈寅恪继承司马光李焘的长编考异治史法,但对于陈寅恪最重要的唐史三部论稿总共却仅有不到六十页篇幅,而且力证陈寅恪治史属于长编考异治史法的论据比较牵强,说服力不足,对唐史三部论稿只是充满推崇的一般性复述,分析不够深入,还不如黄永年那样泼辣的论辩攻击令人有反思参考价值,对《陈寅恪新唐书旧唐书读书札记》的二百页疏证还是不错有参考价值,对老师的过度推崇尊敬反而影响了理性判断,余英时对于钱穆也是一样,这就远不如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批判精神

陈寅恪传记四种(附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4月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论史受其师吕思勉影响明显,本书也大量引用吕思勉的偏颇怪论力证其说,都喜欢跌宕放言好立异说,黄永年论隋唐史明显和岑仲勉一样都是针对陈寅恪,力图颠覆陈寅恪隋唐史最重要的关陇集团之论,但是很明显善于钩索史迹论辩逻辑严谨的黄永年更多地只是从表面上指出陈寅恪的一些缺陷,过于执著于出身籍贯分析认为隋代开始关陇集团解体唐代已经不存在,但是很明显像北周隋唐政权创始人统治核心无不出自关陇集团,这能说关陇集团从隋代开始关陇集团解体颇为牵强,关陇集团刚形成时按籍贯分析其构成可以顺理成章但是一个作为统治核心的政治集团形成后其对外部吸附能力不言而喻,此时依然偏执于籍贯未免眼界太窄,陈寅恪的理论具体到史实确实缺陷不少尤其是认为武则天是寒门庶族代表为了政治上反抗关陇集团等士族门阀大力提倡科举提拔出身低微的文学进士来增强其政治实力,这种观点就明显是为了附和其理论值得商榷,唐代文学进士科取士规模和大规模取士的宋代根本不能比,宋代是真正的寒门庶族兴起门阀士族消亡的时代,唐代的门阀士族依然有相当高的地位,另外陈寅恪对庶族士族的具体人物区别也颇有争议包括牛李党争白居易新乐府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等都有明显附和其理论趋向。这种理论架构和具体史实不符的缺陷古今中外任何创立理论的哲学家史学家都难以避免,不论黄永年如何颠覆陈寅恪的理论架构像后来的寒门士族之争府兵辨析,但是很明显通观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依然在陈寅恪的理论架构下铺展虽有破而无所立,对李世民武则天的评价基本遵循其师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的偏颇观点,远没有陈寅恪那样把李世民武则天包括魏征放到关陇山东集团对抗士族寒门升降起伏中论述那样精彩,对于主宰南北朝政治的门阀世家认为是春秋战国时形成的封建领主制的回光返照,唐代门阀世家已经基本消失这种观点也真是跌宕放言大悖史实,黄永年的优点在于其善于辨析史籍逻辑严密,学识之广深不如其师吕思勉但是论辩犀利却是有过于其师,此书颇具参考价值但作为立论开拓之作则眼界明显没有陈寅恪两部史稿那样高远开阔令人读后眼界大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哈佛中国史
后一篇:读书志202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