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2021-03-19 16:27:19)
标签:

中国戏剧

刘军章

文章

分类: 戏剧评论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原载《中国戏剧》2021年第2期导演手记栏目

——大型现代锡剧《追梦路上》执导体会

剧作家孙智宏、符志刚根据“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改编而成的大型现代锡剧《追梦路上》,由江苏省锡剧团、无锡市惠山区锡剧传承中心合作排练并演出多场,于2020年10月16日晚亮相江苏省紫金艺术节,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该剧邀请锡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锡剧王子周东亮先生担任艺术顾问,身为锡剧的掌门人,他对《追梦路上》的排演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多次与主创人员讨论剧本、推敲剧情、制定周密的排练计划,为该剧的成功排演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方使该剧的舞台呈现(演员表演、作曲音乐、舞美灯光等)有了质的飞跃。也验证了他提出的“大锡剧”概念设想,正是“锡剧一盘棋”的做法成为本剧成功排演的有力保障。回顾从接到剧本 、案头分析、坐排下地、首场演出、再到反复打磨、提升的全过程,作为导演的我感慨良多,心潮难平。我在执导所有作品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戏曲的本体特征,展示戏曲之美,始终追求用完美的细节呈现竭力打造细节之美。“戏者,细也!”我深知细节之美不仅是戏剧作品品质的体现,更是全体主创人员共同的艺术追求。以下是我执导《追梦路上》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研读剧本是挖掘与呈现细节之美的根本。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写出一个好剧本,预示着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与剧作家孙智宏不止一次合作,彼此熟悉。每次合作都和谐顺畅。所以,在接到剧本后,我即着手对剧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关注的重点即是发现和发掘原作的细节之美。我注意到,剧作家在剧本的创作中敢于独辟蹊径,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巧妙地将黄文秀的成长经历与无锡的俞斌爱心工作室有机相连,把黄文秀与无锡这片充满大爱的热土相连。这样的框架设计本身就使得剧中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完全称是上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歌颂英雄人物的好戏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读剧本时我一边将细节进行标注,一边构思细节呈现的方式。孙智宏先生最初在看到我阅读在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标注时,十分敬佩并由衷地对我说:“你对这个戏如此用心,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通过我们的通力合作,一定能将此剧打造成为精品力作!”进入坐排练环节后,我则一边与编剧交流,一边与演员沟通,对原剧本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使其更加真实可信。比如,第一场黄文秀遭遇 “泼冷水”的悬念一段戏,就是在我的提议下增加上去的;对黄文秀与无锡企业家吴和枫的三次“隔空对话”的舞台呈现方式,我力求每次都不重复,随人物的舞台行动和思想情绪而求变。在演出中,这些细节的调整和处理都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也得到了演职人员和观众的认可。

二、注重演员特点是把握和找准细节之美的关键。

戏曲演员最强调的是基本功,不能因为是现实题材就忽略了戏曲的表演特征。该剧就很好地运用了戏曲表演程式,利用了戏曲的虚拟性,合理地展现了演员的表演技艺,又融入了新时代的表演元素,使演员既有准确的内心体验,又不失传统的戏曲味道。因此,这也成了该剧的一大看点。

《追梦路上》饰演黄文秀的主演季春艳,是国家一级演员,先后荣获多项戏剧大奖,师承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她唱、念、做、武俱佳,是一个极具表演天赋的好演员;饰演吴和枫的主要演员钱伟,师承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汉清,是一位成熟而富有舞台经验的演员。这两个演员的共同特点都是嗓音好,音质美。因此,本剧作曲在唱段唱腔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并发挥演员的特点、特长,更好地展现锡剧的韵律之美。还有缪玉华、倪晓芳、张祖良等名家加盟,可谓各有特色,阵容强大。

如第三场村民讨论拆迁问题受阻,为黄文秀设计的大段唱腔“眼看着村代表纷纷离场……”既道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苍凉、孤独,也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犹豫和悲伤。其中,演员坐在办公桌旁的椅子上,手捧200多份村民意见书时的唱段,通过我对演员的启发的引导,人物的每个眼神、反应、表情,乃至一个动作,一个小的手势,演员都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尽情发挥。再如第七场黄文秀遇难这一节,既是本剧的高潮,也是全剧的核心场次,更是我执导过程中考虑最多的一场重点戏。黄文秀驾车回乡遭遇山洪遇难时,我设计了4个演员各自打伞以旋转、运动的方式象征汽车,以及,2个演员作为“石头”滚落路面的创意设想 ,作曲又根据季春艳唱功好、音色美的特点和剧情需要,特别设计了黄文秀手机断电后的一大段唱腔“一声声亲人嘱托响耳边,一阵阵中暴雨倾盆行车难,看眼前山路弯弯水滔滔,猛然间崖顶落石飞下山……”这是黄文秀遇难前内心情感的最后表达和宣泄,也是把全剧的推向高潮的精彩细节。在这段唱腔中,我设计了黄文秀在下车推石头的过程中腾转挪移、且歌且舞的表演形式,让演员的演唱天分和表演能力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展现。唱腔既高亢激越又委婉动人,既低回百转又催人泪下,十分切合锡剧温婉细腻的特点。象征山石、汽车的演员合理地运用戏曲程式,如绞柱、串翻身、小翻、前扑、倒虎扑等技巧作为衬托。排练时曾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舞蹈多余。我坚定地告诉大家,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正是戏剧与其它文艺样式的不同之处,也才是戏曲的魅力所在,更是戏剧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戏剧元素,岂不就成了“话剧+唱”的“四不像”了么?直到最后汽车坠下山崖,以纱巾从天而降地飘落作为象征,寓意不言而喻,给人以沉重,如梦如幻之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给了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本场结束时观众热烈的掌声告诉我,对戏曲表演特点的彰显是本剧呈现“戏曲之美”的关键。

三、调动多元化手段是呈现细节之美的条件。

一出戏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主要演员的辛劳和付出,但我知道,音乐、舞美、音响、灯光、道具、布景、服装等是缺一不可的。

该剧唱腔、音乐都非常动听,作曲家冯石明先生在《追梦路上》的创作中,在保留锡剧音乐本体特征的同时又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还有音乐配器邹文蔚都是等,他们都用中国好声音讲述了中国好故事,用美妙的音符奏响主旋律,在《追梦路上》唱出了每一个人的美好梦想。值得一提的是,本剧融入了广西民歌的音乐元素,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第三场舞台上刚唱响 “我家有个小阿妹……”时,观众席上就响起了掌声,甚至有少数观众唱和附之。为什么?因为观众太熟悉歌剧《刘三姐》的旋律了,同时也表明观众对我们在音乐方面的借鉴与创是认可的。

剧情是发生在亮亮相广西的故事,而广西是一个有着11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地域,必须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在观众眼里的鲜艳的民族服装,既有民族色彩,又不失时代感,都非常练大气有意境,能让观众眼前一亮,而这正是服装设计陆建伟努力创造的结果。同时,姚俊教师设计的舞美,既有写意,又有写实,虚实结合,舞美没有搞大制作,更能使观众产生无限的遐想。而

为了更好地表现黄文秀与无锡、与吴和枫的渊源,也为了时空穿越式互动的完美呈现,在剧中3次“隔空对话”的设计上,我考虑到了既各不相同,又注意美感的呈现,如序幕中有“花仙子”的群体舞蹈相伴,并用灯光间隔出各自的表演区;如第七场黄文秀遇难时,则既有“分隔”又有合一的表演空间,真假相伴、虚实相间;而第八场和尾声的表演,则是由村民的诉说、吴和枫和黄文秀的出现,以及花仙子载歌载舞相衬托,在悲壮、祥和的气氛中让全剧落下帷幕,可谓行止得当,恰到好处。而舞美、音响、道具、布景等在全剧中也都有不俗的表现,都为演出的成功作出了各自积极的努力。

四、凝心聚力是打造和提升细节之美的保障。

在排戏现场,我在导演阐述时对全体演职人员强调,一出戏的成功,主要演员的水平、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若没有全体演职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所谓的成功也只能是一枝独秀,达不到万紫千红的圆满效果。

《追梦路上》是一部大型戏剧作品 ,每个场次都有若干群众演员参与,其中有几个场次中,演员数量竟有三四十人之多,而第六场作为过渡性场次,因黄文秀回家探望生病的父亲,没有主要演员出场,时间也很短,且仅仅安排一对电工情侣与几位村民嘻笑打闹的情节。这一节看似无足轻重的场次,却起着承上启下的场次交待剧情,又为切换场景争取到宝贵时间的作用。因此,过场戏也是不可忽视的,更应该处理好。

我对演员们说,不要以为群众演员不重要,舞台上每一个演员都与全剧的冲突密切相关,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演员的脸上、身上都要有戏。比如,第五场拆迁石小六家的猪圈,是一个重点场次,场上演员最多时近30人,主人公黄文秀也有大段的唱腔,主角在唱,群众演员干嘛?我说,你们的表情是无奈、惊讶、错愕、痛惜、感叹和伤感,即使大家都陷入沉思、形同雕塑,然后被黄文秀一一唤醒,但你们每个人脸上必须有表情,你们的表情和表演才是本剧最为重要的细节,没有之一。我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演职人员们的认同,剧终时观众席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告诉我,演员们都做到了戏中的“我”,才赢得了鲜花与掌声,才使这部戏真正获得了成功。

在《追梦路上》的执导过程中,我在追求细节完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努力,追求细节完美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也是我一生的努力方向。为此,我将不遗余力!

(作者系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导演)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精心竭力打造戏剧作品的细节之美(精品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