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造车乃工匠精神之精髓(发表收藏)

标签:
闭门造车平反杂文 |
分类: 原创散文 |
闭门造车,历来被视为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这一解释过于简单,不能令我满意。于是到百度再查,以搞清出处。度娘说,语出宋代朱熹《或问》第五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其后的示例则又说:“自以为是,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
查询结果表明,此成语在宋之前即有,因为连朱熹都将称其之为“古语”了嘛。手边的工具书无法查到更早出处,只得作罢。
若把此成语演绎并还原为故事,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一幅场景:古代有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在量好车的规格、尺寸后,把自己关在家里造了辆车。车造好,他把车开或拉出去试车,与路上的车辙(车辆在路面行驶后留下之车轮压痕)很是相合,开心得很。不料,试车时被一位多事的无赖路人甲遇见,此人与工匠素有嫌隙,便造谣说其闭门在家所造之车与车辙不合。更可恶的是,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被传到了某文痞耳中,遂瞎编了个成语叫“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从此成为街谈巷议之笑料。可是,故事传到宋代,碰到朱熹老爷子之后,却发生了逆转。他撰写《或问》一书到第五卷时,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这个成语,许是经过周密考证,许是通过深思熟虑,总之,他不仅为那个古代工匠鸣冤叫屈,还决定为他平反昭雪,便在书中写道:“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这话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是:“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可悲的是,顶级大儒朱老爷子的平反,并未引起后人重视,光传播前半句的八字成语,却无视了后半句“盖言其法之同”这六个最为关键的字。一如前文所述示例之言:“自以为是,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如此断章取义,岂不是与古代那位无赖路人甲如出一辙乎?于是,古代那位伟大的工匠就此陷入悲摧境地,蒙冤千古,再无光明。
根据朱熹考证的结论,笔者不揣谫陋,再次步朱老爷子之后尘,为古代那位工匠鸣冤叫屈。窃以为,仅从朱熹原文来解读、剖析和判断,这位工匠亦称得上是高级工匠,称之为工匠精神之源、之父,亦不为过。若问何以见得,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闭门造车是自信的职业能力。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古代这位工匠显然不是混饭吃、混日子的普通工匠,而是超一流的工匠高手。出于对自己手艺和能力的高度自信,他才有勇气、有胆量闭门造车而出门合辙,并能确保试车合辙一次成功。试问,若没有过人的技艺、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能,他岂敢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造车?这同时也诠释了一个非常直观和浅显的道理:艺高人胆大。技不精益者绝无可能有此胆识。
闭门造车是自律的职业道德。闭门造车的关键在于闭门。闭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与世隔绝、耐得孤寂;意味着与世无争、聚精会神;更意味着不问世事、独运匠心。把自己关在门内,才能排除一切纷争干扰,一心一意、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造车工作当中去。这种高度自律是需要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支持的。试问,若不闭上门,怎能专注?难道把车拿到大街上造么?岂不成了炫技、张扬、表演和哗众取宠了么?如何确保所造之车是精品?
闭门造车是自强的职业品质。朱熹给出的结论其实已经表明,古代这位高超伟大的工匠,之所以能勇于“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原因是“盖言其法之同”也。车,是有一定规格、尺寸标准的。这位工匠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事先做足了功课,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并仔细丈量了尺寸。假如此工匠没有如此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真的像词典释义的那般“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以大儒朱熹老爷子的睿智,怎么可能为他平反昭雪?
在举国倡导和呼唤工匠精神的当下,窃以为,是到了为古代这位先贤、闭门造车的巧匠、工匠精神之父正名的时候了。这既是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更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至于各种版本词典的修订,显然无法操之过急,得允许有一个时间过程。
笔者认为,闭门造车不仅涵盖了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更是工匠精神的源头和精髓所在,说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也绝不为过。若能以为闭门造车正本清源为契机,进一步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定当能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