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3 21:09:08)
标签:

三三

剧评

艺术

分类: 戏剧评论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锡剧《三三》征文获奖名单10月10日公布 
    本文获优秀奖      

   内容提要:改编经典是戏剧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在尊重和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创新与突破,是改编者必须面对与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着改编作品的成败。对此,本文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相对于原著,“有中生有”的延展属于创新的范畴,“无中生有”的情节才是对原著的突破。在这个问题上,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创排的锡剧《三三》,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将其打造成为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炉的舞台佳作,殊为不易,可圈可点亦可喜可贺。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文艺评论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完美呈现经典佳作

——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三三》,是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作品中描绘的那宛若世外桃源的湘西景色、纯朴唯美的乡村风情以及善良悲悯的人文情怀,仿佛一幅浓得化不开的水墨画卷,深深烙印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历久而弥新。改编如此经典佳作,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这些年,画虎类犬式的改编,我们见得还少吗?况且原著是短篇小说,篇幅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戏剧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这对二度创作无疑是不小的挑战。观看锡剧《三三》前,我是很有点为编、导、演捏把汗的。可看完全剧后,我不由地想为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该剧既充分尊重和忠实于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近年来大量改编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中少有的成功之作。

那么,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创排的锡剧《三三》,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与实践是值得中赞许和肯定的呢?笔者不揣谫陋地从四个维度来进行粗浅的论述,以求教于大方。

一、创新得体,重现经典名篇之神韵。

大凡读过《三三》的,无不为沈从文先生原著淡淡的叙述中透出的那份安闲清新优美的韵味所震撼、所折服。然而,小说和戏剧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对于抽象的小说,人们在阅读时是通过想象和思考,丰富、拓展并理解作品内涵的,而戏剧则要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在观剧中获得美好的视听感受。令人欣喜的是,锡剧《三三》在创新上所作的努力,是可圈可点的。

以开场为例,三三独自坐在碾坊前方小石桥上的那段独白式表演,与小鱼儿、小虾儿说着悄悄话,俏皮、天真、可爱,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进了戏剧特定的情境之中,而这些情境正是对原著生动细腻描述的立体呈现,地道的原汁原味。

再如,剧中多场次相继出现村姑、村民集体活动的场景,这在原著中虽有抽象的描述却未有细致的表达,编剧让这些活动具象化地呈现在了舞台上,有担谷、有浣濯、有筛米、有闹喜、有对歌,那各具形态、活色生香、嬉笑怒骂、亦歌亦舞的生活场景,精彩而完美地呈现了原著的时代背景和乡土特色,对剧情的发展起伏亦起了极好的铺垫交代和烘托,既为观众呈现了美不胜收的湘西风情,又给观众带来了惊艳美好的视听享受,更展现了戏剧艺术所独有的样式感(或叫仪式感)。

观锡剧《三三》,不禁让我想起徐贵祥创作、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被改编的情形来。我读过原著,也看了同名电视剧。我注意到,编剧蒋晓勤等对原著所作的大量情节上的创新和延展,包括对原著中主要人物的关系设置和命运走向,亦作了一些调整,但读者和观众却觉得这些创新延伸出来的故事和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种在尊重原著基础上所作的创新,得体、得当,与原著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堪称为改编的上乘之作。而锡剧《三三》带给我的正是同样的感受。显然,改编者是深得原著个中三味的

二、突破有方,贵在把握分寸与尺度。

改编中对原著做出适度的突破,恰恰是改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最能检验改编者的知识积累、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其中的关键点是什么呢?就是准确地把握好突破的分寸与尺度

仍举我熟悉的改编作品为例。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在被改编成电视剧时,编剧叶璇对原著作出的所谓“突破”就曾广受诟病。尤其是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从20世纪4080年代近40年的跨度,全压缩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原著中建国后发生的人和事,则统统“提前”到了解放前。几十年变成几年,历史沧桑没了,传奇色彩淡了,不仅不合理,而且很生硬,这就不能叫做突破,而是歪曲。我无从知道严歌苓怎么会允许或认同这种肆无忌惮的篡改,但我知道,这样的突破实乃改编之大忌。

正是有了比较,笔者认为锡剧《三三》对原著的突破,有分寸,尺度准,不歪曲,非常难能可贵。原著中,从城里来养病的少爷与三三的关系,仅是管家和少爷之间的笑谈,朦朦胧胧,不甚清晰。然而,剧作以第三场整场的篇幅,铺陈、渲染和发展了这一若即若离、似有却无的关系。其中,少爷送书给三三以及为喝桃子喜酒而拉钩盟誓等细节的生发,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这些细节原著中虽然没有,却丝毫没有让观众感到突兀或多余,与原著可谓浑然一体。此外,原著中那个即将出嫁的女子只是一笔带过,连姓名都没有,只写到村民们按风俗习惯去看嫁妆的事儿。在剧中,这个女子成了有名有姓的桃子,并被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出来,迎亲、婚礼、对山歌、撒喜果以及发疯,等等,以第四场整场的篇幅使其成了重场戏。这一情节上的突破,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山村纯朴美好的乡土风情,更为此后剧中三三的命运走向和形象塑造,埋下隐喻式的伏笔:少爷死后,正当三三孤独难过之时,新娘桃子疯疯颠颠出现在桥下,或是一种寓意和暗示?诚如剧中台词所言“山水不变人已变”,三三的心态已悄然改变了。也许,三三还会在山村生活下去,但她的心却难以回来了,她有了自己的梦想。观剧至此,观众有理由担心的是:桃子的阴影会不会在三三身上再现?三三今后的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意犹未尽的结局,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实在是高。我由衷地为这样大胆的突破点赞!

三、精彩演绎,舞台艺术的完美呈现。

我们知道,锡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曾被叶圣陶老先生赞誉为太湖一枝梅,在江浙沪等广大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把沈从文的经典名篇《三三》以戏剧形式搬上舞台,《三三》剧组在探索和实践中的种种努力是较为成功的。

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是原著《三三》中最为出彩的部分,改编者显然是深懂此理也深谙此道的。剧中人物对话与念白在保留原著特色的同时,作了细化和完善,更适宜舞台呈现。如第一场中,正当城里来堡里亲戚家养病的少爷一人在小溪边徘徊,面对山村景色意醉情迷、流连忘返之时,三三宛若仙女般翩然出场,与少爷邂逅并有了一段精彩的对白:

三三:不许钓鱼!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少爷:这鱼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以养鱼吗?

三三:看,这鱼是我家养的。

少爷: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条鱼啊?

三三:三百三十条!

少爷:三百三十条?我却不信!

三三:你不信?那就数数看!

如此精炼、俏皮、传神的对话,可谓深得原著之精髓。通过两位演员抑扬顿挫的念白以及表情、神态、形体的演绎,把三三那山村少女的天真无邪表现得飘逸灵动,淋漓尽致。

当然,最值得赞誉的还是演员们精湛到位的表演。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董红饰演的“三三,优秀青年演员沈科饰演的少爷,国家二级演员夏敏莹饰演的杨家姆妈,国家二级演员朱燕君饰演的周小姐等,都有各自的精彩表现。尤其是董红的表演,称得上准确、精当、到位。整场戏中,她的戏份最多最重,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以及在唱念做打“四功”上的表现,把一个山村少女的顽皮、率真、任性、清纯、可爱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令人叹服。就舞美而言,简洁的舞台场景设计,让原著中的描述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清澈蜿蜒的河水,澄明如洗的天空,杨家碾坊外的水车……让观众得以把湘西山村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心往神驰;就灯光而言,不时变换出来的迷幻色彩,让舞台如梦如幻,恍若人间仙境;就唱腔和音乐而言,锡剧的流行区域属古代吴越之地,锡剧唱腔兼收民歌小调的滋养,伴之以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又海纳其他剧种唱腔的精华,经过200余年的不断提高完善,渐趋成熟和完美,这种音乐风格与湘西人文环境相当接近,对于展示湘西的风光乡情尤为契合。应该说,唱腔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均为该剧增色不少。

四、打造精品,经典原著焕发新风采。

一直以来,改编经典中何谓创新、何为突破,理论上并无明确的认知和界定。我对创新与突破的理解是:有中生有的延伸叫创新,无中生有的情节叫突破。我的这一认知未必成熟,也有待于戏剧理论界的认可与认同。仍以此剧为例,剧中少爷、周小姐和三三描述城里生活状况等场景,是对原著描述的延续和扩展,是谓创新;而剧中新娘桃子以及由此展开的诸多细节,是原著中没有的,却又是原著故事或背景下能够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则属于突破。那种脱离原著的胡编乱造,肯定不行。比如前文提到的电视剧《第九个寡妇》的改编则即是如此。

根据我的认知,锡剧《三三》二度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显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完善余地。原著中,三三与养病少爷的关系若有似无,管家先生与少爷之间所谓提媒的笑谈,仅仅是笑谈而已,三三与其母也均未认可,亦无发展迹象;剧作中,三三与少爷的关系虽经铺垫和渲染,但仍不能说是确定的爱恋关系。因此,少爷死后三三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种种表现,不仅有悖于原著,而且与剧情基调也不相吻合,当属败笔,亦有表演过度之嫌。在这一情节的处理上,我认为,三三可以难过,可以怀念,可以适度悲伤,但把握好分寸十分重要,既要符合剧情走向,又要符合原著中三三这一人物的特点与个性(15岁的山村少女,文盲)。还有,少爷送书给三三的细节,也值得商榷。第三场中,三三从少爷手中接过书,很快被周小姐发现她把书拿倒了,方知三三是没上过学的,由此而引发了三个人关于城市、学校、读书的种种描述和想象。我认为,这一细节的处理上,三三可以拿书,可以表演,但在这一场的最后,书却仍须还给少爷。因为,将正在读的书送给不识字的三三,于赠送方和接受方都显得不合情理。若是改为在第七场由周小姐再次把书作为遗物赠送给三三,并告知少爷的遗愿是:“三三现在虽然还不识字,但她喜欢书,留给她作个纪念吧。”这样,上下连贯,情节走向也更为合情合理。如此处理后,结尾处三三对少爷为人的敬仰怀念以及少爷去世后的悲痛,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我们不否认原著中三三对爱情、对城市生活有幻想也有渴望,但那只是幻想与渴望而已,是虚无缥缈的。因此,将剧中的感情成分淡化得纯洁和含蓄一些,才更为符合原著的本意。

当然,瑕不掩瑜。《三三》剧组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将其打造成为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炉的舞台作品,殊为可喜可贺,若沈从文老先生九泉有知,或许亦会感到欣慰。

以改编经典的方式向经典致敬,意义重大,功德无量。让当下的人们通过观剧重温经典,回望历史,崇尚返朴归真,倡导向 善向美,引领向上向前,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改编作品本身能否也成为经典,既需要改编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创排的锡剧《三三》,已然向再创经典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值得广大观众寄予厚望,拭目以待。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完美呈现经典佳作——浅论锡剧《三三》在经典改编中的探索与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