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2013-10-18 20:47:30)
标签:

校对

学生

不懂

席国良

汤寅等

分类: 师生情深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

——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去年10月底患眼疾后,特别是年底前做了手术后,近一年时间,我基本不能读书。一个自诩“书虫”者“戒书”了,那种感觉、那份痛苦,是常人难以体味的。然而,江苏省响水中学校庆60周年印发的《校友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我却读了。

确切的说,我的阅读对象不仅仅是《文集》,而是比《文集》内容更多、更丰富的响中网站校庆专栏,《文集》收录的只是专栏文章的一部分。这一年多来,网站每有更新,我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阅读。于是,《文集》到手后,我仅对其中极少量不曾上网的文章作一次“补充式”阅读,就算是通读了。校庆后,夫人看我拿着放大镜读《文集》,很是不解地问道:“这一年你眼不好,连全套莫言都不读了,响中的书难道就有那么好?”我说:“我们两个儿子也是响中毕业的,响中,可是维系着我们一家两代人的情结啊!”妻默然。

的确,维系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情感的响中校友,何止是我一人、一家?《文集》受到校友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就一点也不为怪了。校庆后,一些没能参加校庆活动的本地或外地校友,纷纷打来电话,请我设法为他们弄本《文集》。这让我不得不一次次地找因校庆联络工作而熟悉的张达富老师,请他从中斡旋,才得以先后从响中讨要了7本之多,以满足他们的心愿。对《文集》,我试用标题的两句话来概括:“赤子丹心文如镜,母校师生情似海”。因为,《文集》既承载了一代一代师生对响中过往的深情回忆,更承载着一代一代师生对响中明天的殷切期待。这份沉重而真挚的情,渗透在书中的每篇作品里;这份执著而久远的爱,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窃以为,这会是《文集》读者的共识。

本文试对《文集》作一次全景式赏析,以求教于大方。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一、忆峥嵘岁月,六十年风雨兼程引师生共鸣。《文集》分《师表风范》、《流金岁月》、《母校赞歌》、《大爱无声》四个板块,共收录了历年、历届师生的62篇文章。我注意到,文章作者各自所经历的年代虽然各不相同,但作者面却基本上涵盖了建校60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在60个年头之中。

从文章中我们知道,早年的一些校领导或老师大多已经作古,如老校长李思明、徐正伍、朱立洲等,但他们的精神风范、音容笑貌,在一篇篇追忆文章中得以“复活”。如《我们的老校长——李思明》,作者汪竹城亦是响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领导之一,能亲自撰文怀念老老校长,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文章中,汪老深情回忆了李校长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读来令人扼腕、感叹,尤其是写到李校长病危弥留之际,仍对即将面临高考的61届毕业生忧心如焚,还念叨着学校的事情,一位心系教育的老革命、老干部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汪老一生都记得的李校长追悼会上的两副挽联,其中一副这样写道:“毕生致力人民教育事业,背弓鬓霜,惟冀百年树人;全力栽培祖国后代俊才,桃丰李硕,足以千古流芳。”我以为,这副挽联既可以看着是对李思明校长的深切悼念和怀念,也可以看作是对此后历年、历届为响中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已故领导者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褒奖。这样的赞誉,他们当之无愧!

类似上述感人肺腑的篇章,在《文集》中可谓比比皆是。如“一把花生”,讲述的是1961年秋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教职工会上,王校长总结当年高考响中获淮阴地区排名第四的突出业绩时,随手拿出的、能作为奖励的物品,竟然是一把把花生,且只有前排的师生才能吃到,但教职员工们仍然举座皆惊,皆喜(汤寅《老响中杂记》);再如,徐正伍老校长的孩子,1964年中考失利,他是校长,没让孩子转学到响中读书,愣是让孩子在其他农村中学就读;在那年中考、高考前的一次全校师生动员会上,本来徐校长讲话的位置是在“锁壳形”办公室门前,下午三、四点钟,太阳仍很毒辣,他渐渐发现有的老师悄悄地搬动椅子,向西北角阴凉地“转移”,立马意识到自己搞“特权”了:自己正好在阴凉处,而师生们却在太阳中。于是,他立即将讲台前移,移到太阳照射处,然后口令让全体师生向后转,走了5步,又走了2步,直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师生,都“暴露”在阳光下,才肯作罢(林根《老校长的风范》)。读到这里,我禁不住呆愣了好久好久。“人心不古”之说虽由来已久,但此刻我体会尤甚尤深:像老校长如此严于律已者,现今能有几人?

真心感谢众多些校友作者,以他们生动活泼的文笔,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讲述的这些令人动容、感叹和缅怀的故事。以文为镜,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断,必将在响中的史册中永远熠熠生辉!

而那些仍然健在的老领导、老老师和老学子们,大多年过古稀,有的已是耄耋老人,如为《文集》作序的孙维志老先生、以及赵凯老师等,当他们拄着拐杖,精神矍烁地出现在校庆活动现场时,引来众多校友的赞叹和祝福,争相合影留念,那场景,委实令人感动。

我注意到,《文集》事实上成了校庆活动中的一个亮点。一天半的会期里,在会场、在宾馆、在餐厅、在大巴上,甚至在行走途中,都看到有人在捧读文集。阅读者上至白发老者,下至80后、90后,有的看得泪眼朦胧,有的读得拍案击节,有的朗声读出声来,有的三五成群扎堆议论。为什么?因为《文集》引发了各个不同年代校友们的一致共鸣。应该说,这是《文集》最大的成功之处。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二、感母校之恩,一代代老师学子发心灵之声。感恩,是《文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文集》因校庆而印发,感恩当然是主旋律。而按照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感恩主要是也应该是学子们感恩母校、感恩师长。然而,通读《文集》后你不难发现,感恩的绝不仅仅是历届学子,更有历年来在响中工作过的老师们。60年,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 60年,学生在成长,老师在成长,母校也在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母校,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依恋的精神家园。再换个角度看,不知道、不懂得感恩的老师,又如何能教育出、培养出知道和懂得感恩的学生呢?于是,我们从《文集》中感受最强烈的,便是历年、历届老师和学子们发自心灵的声音:感恩母校。

在这篇写于12年前的《亲切的怀念》一文中,已是海内外知名书画家的赵凯老师,深情回忆了自己当年戴着“右派帽子”在响中工作10年的经历,他感恩老校长对他的提携,他感恩老老师对他的帮助,他感恩同学们对他的喜爱,只字未提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我与赵老师交往的这些年中,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听他说起:“响水既是我的罹难之地,更是我的再生之地!”因此,他一直把响水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曾4次回响,这次参加60年校庆活动,是他第5次回响了。幸运的是,他每次回响我都得以陪伴左右。这一次,他把在校庆期间举办的小型书画展,定名为“回乡书画汇报展”,正是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也是向母校、向第二故乡作的一次汇报。我曾说过,赵凯老师对响水、对响中的这份深情厚爱、感恩之心,甚至让我这个响水人都自感惭愧和汗颜。

《文集》中,感恩母校的主体当然是历届学子。我欣喜地发现,这种感恩,从1961届首届高中毕业生起,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早期学子的文章中,许多人提到孙维志、汪竹成、吴慕贤、赵凯、汤寅等老师;后期学子的文章中,许多人提到张达富、汪明时、王涛等老师。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因为这实在是一串很长很长的大名单。但有一点我敢断言,时过境迁几十年,仍能让学生牢记在心、念念不忘的老师,一定都是最最优秀的老师!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许多校友们都没有忘记响中的工友们。他们不是老师,不曾授业解惑,他们只是从事后勤服务的一群人,但他们在学校的作用却同样重要和不可替代,没有他们,学校无法正常运转。在《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中,汪竹成老校长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写和刻画了老校工吕登尧的工作和为人。他负责打钟、文印、点气灯,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可他一个人,一干就是30多年。让我们老校友记忆深刻的是,老吕虽然是个大麻子,形象不佳,但他的亲切、和蔼和可爱,却深受全校师生员工的喜爱。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巴黎圣母院》中的打钟人卡齐莫多,老吕头和他真的好有一比。还有,食堂那个每天中午帮穷学生烤山芋的陈贤法师傅,在林根的《山芋的味道》一文中得以再现,令人敬佩、令人怀念。

感谢母校的老师们,在传授给学子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言行,教会学子们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传承。让我们向知道和懂得感恩者致敬!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三、树大爱情怀,对母校一往情深盼母校腾飞。说到校友对母校的挚爱真情,朱文泉上将及其夫人对母校的突出奉献无人能出其右。《文集》在《大爱无声》专栏开篇录用了我的拙作《将军的军礼》,理所应当。文章如何,读者自会评价,我倒是想借此机会,说说文章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该文是我2002年参加母校50周年校庆后创作的散文。文章当年及此后相继在《江苏邮电报》、《今日响水》和《灌河潮》上发表。文章在2007第3期《灌河潮》刊登不久,有一天,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裴彦贵,打电话找我去他的办公室,他对我说:“朱文泉司令员读到你的文章后,特地让秘书打来电话,向作者表示感谢。我请你来就是当面向你转达一下他的谢意的。”一位日理万机的上将军、大军区司令,居然向我一个普通的作者如此郑重其事地表达谢意,这实在是我始料不及的,这让我如何不感动、不激动?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久久难以平静……

50周年校庆时,朱文泉夫妇捐赠修建了“敬师亭”;60周年母校搬迁后,他们夫妇又提议并捐赠修建“敬师堂”。他不仅亲笔题写“敬师堂”碑文,还由他出面请赵凯老师、郭殿崇教授共同撰写了《敬师堂赋》,由著名书法家管峻书写、著名金石家董文生镌刻。我敢说,这样一件由多位名家合作而成的高规格、高档次石碑,在全国亦属罕见。这必将成为响中校园的镇园之宝!

至于朱文泉将军为母校60周年“化缘募捐”的故事,他在庆祝大会上所作的精彩报告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再赘述。我想,会场上那一次次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就是人们对将军表达的最崇高的敬意。

反哺母校的,当然绝不仅仅是朱文泉将军,所有的响中校友,虽然能力有大小,但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着母校的培养教育之恩。对此,《文集》中多篇文章均有记述。如《王清轶事》,讲述了王清在县委书记任上对母校的关爱;《“席总抓”的响水情》,展现了席国良老师即使在离开响中、离开响水后,仍然心系母校,心系响水的件件动人故事;《情洒大地,心系响中》,则是记述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总裁于国家先生,一再资助教育、资助响中的感人事迹……

读着《文集》中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我的心灵仿佛经受着一次次庄严的洗礼,我的灵魂似乎也在一次次得到净化。我相信,《文集》的真实性、丰富性和史料性,必将成为校友们的珍藏,更会成为记录响中历史的载体,并在响中的发展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和期待,有广大校友的关心和支持,通过一代一代响中人接力式的不懈努力,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一定能把响中打造成为一所学风纯正、远近闻名、人才辈出的名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响水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附录:

《校友文集》的瑕疵和不足

在对《校友文集》作了上述整体评价之后,我的心里总有一些隐隐的想法不吐不快。说白了,那就是对《文集》的瑕疵和不足的思考。归纳一下,主要有这样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虎头蛇尾,缺乏组织。校庆征文开展之初,发公告、发通知,实际上最终真正参与征文写作的,仅仅是校友中的极少数人。应该说,校庆办的张达富老师、杨帆老师,都亲自撰文参与了,尤其是张达富老师写作的多篇人物通讯,有份量也有质量,值得肯定。但参与者不广泛,尤其是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约稿,这就导致了征文作者的广泛性受到局限;也正是由于缺乏组织,导致《文集》中有多位作者一人多篇的情况出现,只要文章好,多一点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我是想说,如果参与的作者多了、征文收到的稿件多了,不就能尽量避免一人多稿的现象,而有机会上更多人的稿件了?另外,校友中杰出者甚众,值得一写的人也很多,比如季崇武将军、比如县内原人大主任、副主任张正华、李银芳等,就完全可以组织有关人撰写;至于外地的杰出校友,我不清楚具体情况,肯定也有不少遗漏,这不能不说是征文工作的一大遗憾。如果适当组织一下,安排一定人力采写,应该使征文活动开展得更好。此外,征文启事中说到评奖,最后也没有进行,评奖只是个形式,也没承诺奖励什么物质,仅是校庆纪念品一份而已,为什么不能善始善终地做好呢?

二是编辑马虎,疏漏较多。《文集》分类为《师表风范》、《流金岁月》、《母校赞歌》、《大爱无声》四个板块并无不妥,问题是各板块的文章取舍、聚合就不那么严谨了。比如《大爱无声》板块,应该主要以反哺、回报母校的人物或事迹为主的专题,结果现有的文章则大多是混搭的,如若这一板块没有足够数量的文章支持,不妨取名为《校友风采》,这样,既符合了征文最初的主题,也与网站上的栏目一致起来了,岂不更好?此外,网站校友风采栏目中的一些人物,如《魅力迪哥》、《学生,王海燕》,都属于杰出校友,编《文集》时竟然遗漏了,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至于文字差错较多,不说也罢,那可以归结为校对问题,谁也难以对此负责了。

赤子丹心文如镜 母校师生情似海——江苏省响水中学60年华诞《校友文集》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