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12-03-13 10:24:14)
标签:

周福迪

盐城

迪哥

三年自然灾害

红卫兵

有次出差,漫步在盐城大街上的我,偶然看到周福迪正行走在对面的马路上,我一激动,就边挥手边大喊:“迪哥,迪哥……”

一辆出租车戛然而至,停在我面前。的哥从车窗伸出头来招呼上车,我才知道,司机是误会了:此的哥非彼迪哥也。

正欲解释,已走过来的福迪笑着对的哥说:“他叫的是我这迪哥。耽误你生意,抱歉了,不好意思啊!”的哥含笑走开了。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5年4月週福迪同志在南京
    还有一次,我坐周福迪的车从东海往盐城,行至灌云杨集镇境内时,交警说我们车超速,给拦下了。我心想:坏了,这人生地不熟的,怕得有麻烦了。然而,他从容下车后,把交警拉到一边,几句话的功夫,居然什么处罚也没有,竟放行了……

这就是周福迪。一个善于交际、富有温情的魅力迪哥。                                                     

 

 我与周福迪,是1963年分别从周集、徐洪(原桥口小学)考上响中的。小学虽不同校,但因我父亲在徐洪供销站工作,他家就在隔壁,所以一到假期我就泡在他家,说是光屁股一起玩大的绝非虚言。

上中学后,我在一(1)班,他在一(3)班。不同班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毕竟,周末回家、返校都是搭伴一起走的。且不说那时没有公共汽车,即便有,谁又坐得得起呢?十几里乡间小路,一帮同学一块走,一路聊,倒也不累。春天是大家最开心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路走,一路提(音di,平声)茅针(土话叫茅安),一路吃着玩,其乐融融,不知不觉也就到了。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5年4月27日在盐城(左起石磊、周建设、周福迪)
    从1963年上初中到1970年高中毕业,我们那一届学生因为“文革”的缘故,在响中生活了8年。8年中,我们那一代学生既承受了共和国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艰难困苦,又幸逢学雷锋热潮的兴起而社会风气最为良好的时期,更经历了“十年浩劫”变幻莫测,荒诞不经的岁月。可以说,这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和阅历独特的8年。 而我们,也在这过程中逐渐长大了、成熟了。学生时代就担任班干部的周福迪,表现出了一定的组织才能及良好的亲和力,在同学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无论日常学习中,还是下乡支农时,无论在文艺宣传队,还是在各类政治运动中,他都是显得较有主见,很少随波逐流。比如,红卫兵们对一些校领导和老师进行批斗时,他宁可选择当“逍遥派”也不参与其间,还与老师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其中和汤寅、赵凯等老师的情谊,一直延续至今。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样做不光要具有一定的勇气,应该说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据学兄何志宽回忆,1968年响中红卫兵文艺宣传队曾多次在他们夹河村演出和支农,每次,周福迪都是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抢收、抢运庄稼等比较重的农活,他总是争着、抢着干,非常吃苦耐劳,很受乡亲们的喜爱。

1970年高中毕业后,周福迪成了县化肥厂最早招收的那批工人中的一员。在靖江化肥厂培训时,师傅们对他的评价是“好学、肯干”。这几个字对一个学徒工来说,也许就是最高褒奖了。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5年教师节在汤老师家(左起周福迪、汤老师、我)
    在化肥厂,周福迪于1973年开始担任厂团总支副书记,并被推选担任团县委非专职常委。几年后,他调至团县委,先后任副书记、书记,并于1983年到南师大团干部政治专修科脱产学习两年,获大专文凭。在校其间,他被推选担任班长、党支部书记。事后有消息说,他从南师大毕业时,有关部门欲把他留在省直机关,其妻子在家庭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也表态支持。毕竟,在省城发展空间更大、机会更多。然而,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回乡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周福迪家老老小小,赡养抚养压力之大,困难之多,不为外人知,也不足为外人道。当时,其爷爷、奶奶都及鲐背之年,父母、岳父母也都年过古稀,幼子尚读小学。在周氏家族中,他父亲是长子,他自己是长孙,把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留给妻子一人打理和照料,他既不忍,也不能。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6年3月6日周福迪儿子结婚在家中(左起周福迪、周建设、我)
    说到周福迪家当时的困境,我亲历的两件事可以佐证:一是1982年12月,作为团县委书记、共青团十一大代表的周福迪就要赴京参会了,家中翻箱倒柜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情急之下,他打电话向我求助。那时,我在陈港邮电支局工作,有一件驻地海军部队处理的蓝呢质地的军大衣,他就是穿着这件大衣去的北京。二是1985年5月,我途经南京去北京开会,到省团校看望正在那里学习的他。中午,他“忍痛”把食堂小黑板上写的所有菜各买了一份,热情而又得体地款待了我。这个“买小黑板”的段子,后来在知情的同学中曾一度传为美谈、笑谈。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1982年12月周福迪借穿我的军大衣去北京
    我们不说那些空头大道理,也不喊豪言壮语式口号,仅是从履行一个男人的担当,恪尽一个儿孙孝道的角度看,周福迪的为人都不能不让人敬佩和尊重。古人云:“百事孝为先”。我个人以为,恪守孝道,其实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操守。

自1985年从省团校深造归来,周福迪在仕途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响水镇党委书记、县制药厂筹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物资局局长、副县长(期间交流去常熟市担任市长助理一年)、盐城市物价局副局长、正处级调研员等。

我所了解的周福迪,是一个学习型官员。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和职务上,他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从未间断。据我所知,在县内,他是较早接触、学习和掌握领导科学的政府官员之一,也经常勉励我多读书、多学习。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送给我的《领导科学基础》一书,至今仍珍藏在我的书橱里。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6年县庆时在响中(左起周福迪、赵老师、我)
    这些年,周福迪岗位职务变动频繁,分管内容时有变化,不断需要适应新工作、熟悉新内容,知识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他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时时考验着他的执政理念和智慧。应该说,他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民较为满意的答卷。凡是听过他讲话和报告的人,都评价他“言之有物,不尚空谈”。这个评价,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得到的。再如,他去常熟挂职市长助理不久,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份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理论的调查报告,对我县经济如何向常熟学习、如何加快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建议,受到当时县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这些,这无疑都是他勤于学习、敏于思考的结果。

本土人在本县当父母官,人际关系往往是优势却也恰恰是劣势。面对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面对全县的父老乡亲,周福迪力求做到恪尽职守,问心无愧。1996年,全县刮起一股塑料大棚风。他认为,大棚种植的技术含量很高,与当时农民的素质不相匹配,不宜大面积推广,尤其不应一哄而上。在县内高层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尽管后来的实践证明了他的正确性,“大棚风”也的确短命得很。但当时却毋庸置疑地对他的仕途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他表示无怨无悔。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6年县庆在响水大酒店(左起汪竹成、周福迪、朱文泉、吴慕贤)
                                   

有段时间,作为副县长的周福迪分管工交口。有一次,时任县邮电局办公室主任的我,陪局长王心修一起到他办公室请示回报工作。一进门,我脱口而出就叫了声“迪哥”,弄得王局长眼睛瞪着我只发愣。谈完工作回单位途中,王局长严肃地对我说:“我知道你和周县长是同学,关系铁,但人家毕竟是县领导,在公开场合、场所,你还叫‘迪哥’就不合适了呢。”此话后来我告诉福迪后,他一笑置之,说:“迪哥就迪哥呗,很亲切呀。”

当了官的周福迪,在同学们眼里,是一个没有“官架子”的官。周末或者假日,他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即使到盐城后也不例外。这些客人中,经常有从农村来的同学,有的是有事求老同学帮忙的,有的纯粹是出于感情来看望的。不管什么情况,他都会热情款待,有饭吃、有酒喝。久了,无论办得成办不成事,帮得上帮不上忙,同学们心里有事,家里有难,都愿意找他说说聊聊,在同学们心中,他永远是有情有义、谦逊温和的“迪哥”。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2006年我儿子结婚在我儿子家中(左起我、周福迪、徐军)
    工作之余,周福迪一直热心参与和组织老师及校友的各类联谊活动。他是盐城响中校友同学会副会长,响中50周年校庆时,在盐校友的联络、组织工作,他是实际上的负责人和操作者;大年初一上午,偕几位要好的同学到中学时的班主任汤寅等老师家拜年,成了他多年不变惯例;书画家、赵凯老师近年曾多次来响水、盐城等故地寻踪、怀旧,每次都是他亲自参与接待和安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福迪所在的1966届初三(3)班,于2010年12月28日举行了一次以“青春回望,祝福健康”为主题的师生聚会。从主题确定到联络和组织,他始终参与其中,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包括邀请哪些老师、特邀哪些同学,等等。他还为活动参与者每人定制了一只紫砂胆茶杯,作为纪念品。那次聚会,全班46人,除去世3人,实到39人,高达90%;原校领导、班主任及有关任课老师孙维志夫妇、汤寅、顾祝凤、王琪、张万希老师等,也应邀参加了聚会,老人们都很开心。足见福迪在老师以及班集体中是具有相当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然而,到聚会开始时,他却主动“退居二线”,提出由当年的班主席、团支书主持活动。我作为特邀同学代表之一,参与了那次活动组织、开展的全过程,目睹周福迪良好的组织协调和高效的工作节奏,面对如此务实而又低调的迪哥,我很是敬佩和感动。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1966届初三(3)班师生聚会合影
    退休后的周福迪,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仍被称作迪哥。他是何时开始被称为“迪哥”的呢?这成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连我这个与他关系极其密切的同学、老友,亦无从查考。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迪哥与小孙子
   迪哥的称谓已属海称,无关岁数,无关长幼。长辈、同辈的这样叫倒也罢了,甚至连儿孙辈的竟也能毫不避讳地叫他迪哥!

魅力迪哥----校友周福迪素描                                  迪哥夫妇与小孙子
    迪哥好啊,这不正是迪哥的魅力所在么?迪哥永远年轻呢!

后记:

    本文在江苏省响水中学网站“校友风采”栏目发表后,受到校友们的广泛关注,点击已经达到210余次。一些老同学们对迪哥的人格魅力都纷纷表示认可。清明节期间,迪哥回来扫墓,与笔者谈及了自己的读后感受:“有愧褒扬,需续写完美人生;并非刻意,诚于中则形于外。”真乃妙哉斯言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