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一个人的阅兵式》
(2009-10-12 17:22:49)
标签:
一个人的阅兵式向导短文国庆阅兵天安门广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中,最令人敬佩和感叹的境界是歌颂或者赞美某件事物时,没有一丝一毫歌颂和赞美的痕迹,却让读者从平实的描写和叙述中受到强烈的震撼。最近,我有幸体味了一次这样的震撼。
共和国六十华诞前后,各类媒体发表的各种纪念、庆祝文章可谓铺天盖地,网络上的文章更堪称浩如烟海。阅读这些文章,体味建国6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变化,实在让人激动,让人感慨,更催人奋进。可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扬子晚报》副刊上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一个人的阅兵式》(见2009年10月6日《扬子晚报》繁星副刊)。
从短文的字里行间,我知道作者是一名记者,记述的是他十年前进山采访一位护山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是一位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一待就是二十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一位老人独守着一座山的呢?这是记者心中的一个问号。
向导告诉记者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当然都是那种石头垒的简易的房子,并说白天老人不可能呆在房子里,记者便很担心采访会扑空。果然,找了两个“家”都没有见到老人,而记者和向导却累得不行,坐下歇息一会儿。就在这时“奇迹”却出现了:山间飘来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接下来,他们“偷偷”看到的场景令他们受到强烈的震撼,作者描述说:
“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让我惊讶的是老人扛着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
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天啦,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记者不仅“偷看”而且“偷拍”到了这感人至深的场景。
事后记者问老人,“你在不停地喊口号,谁听呀?”老人说先说“解闷”,接着说“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原来,老人是把这些年他在山上陆续栽的那些树编成了“营”,那些树都是他的“兵”,他是“营长”!
记者不禁在心里感叹:“难怪老人这么依恋这片山林。”
此外,短文的结尾也可圈可点:“这些年,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来临的时候,是在山上,还是在他家的电视机前正步走呢。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如此精彩而又充满感情的结尾,不仅让人从中体味到作者的一腔深情,而且其表达出来的意境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引导着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在共和国60华诞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庆典上,那威武、雄壮、庄严、壮观的阅兵式,令全球炎黄孙子热血沸腾,无比自豪,这宏大、热烈的场面显然与老人那一个人的阅兵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读到这里,谁还能说老人是寂寞的、孤单的呢?老人身居深山无私奉献的背景,是我们强大的祖国!老人一个人的阅兵式背后,是那支铿锵、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金戈铁马、威武之师啊!
巧的是,记者采访的那天正好是十年前的国庆日。一晃十年过去了,记者在共和国60大庆的日子里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从短文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对主人公“拔高”的描写,甚至连一句正面的、赞美的亦或赞赏的语句都没有,而老人自己则更是无一句豪言壮语,但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老兵形象却跃然纸上,让读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意,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品味再三,我从心底叹服这篇让人动情、令人叫绝的短文,更由衷的敬佩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写作技巧。这些,显然值得我们业余写作爱好者细心揣摩和学习的。
一个人的阅兵式 |
那人那事 陈绍龙 进山时天响晴,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树高,草深,我分不清南北。 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待就是二十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有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山脚杨树多,高处是水杉,山顶处多是马尾松。 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能把我们轰下山。 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向导说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待在房子里。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 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山路难行。不平整,藤多,每走一步,我们都得把腿抬得很高。 果然不顺。我们在老人的两个“家”里没找到老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大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是真的。 “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不远处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让我惊讶的是老人扛着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 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天啦,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我偷偷架起了摄像机。 我没有惊扰老人。我的“偷拍”很顺利,“一个人的阅兵式”成了最出彩的镜头。 采访结束我问老人,你在不停地喊口号, 谁听呀? “解闷”,老人理了理衣角,“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我这才想起路边树上木牌上的“一营、二营”的字来。向导笑,山里,他栽的树都是他“营”里的战士。他是“营长”。 难怪老人这么依恋这片山林。 我心里一震。 那天是国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些日,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来临的时候,是在山上,还是在他家的电视机前正步走呢。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