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旁韵

(2008-06-29 21:34:58)
标签:

旁韵

明朝

于谦

文化

分类: 古诗旧词

   还记得读于谦的那首《咏煤炭》时,觉得很不上口,后来才知道那是旁韵。

   旁韵对于我来说,并不很熟悉,最初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然而在现代五、七言的近体诗中,称旁韵为借韵,而在许多古籍中将借韵解释为:在五七言绝句与律诗的第一句借用旁韵,叫做借韵。

   “但这毕竟仅在明朝风行。”也许有人这么说,其实不然,谢榛有句话是:“七言绝句,盛唐诸公用韵最严。盛唐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混成无迹。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於起句,借用旁韵,牵强成章。”由此见得,从宋朝起,就有旁韵诗出现。

   但细读易安、苏轼、稼轩的诗,似乎押旁韵的诗并不多。易安留下的诗本就不多,除了《绝句》以外,就只有“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是有押旁韵之嫌的。而苏轼大概也只有《春宵》一诗有嫌疑,但要说押旁韵,也有几分牵强。倒是辛弃疾的诗几乎都不太“正”,有点“旁”。难道旁韵是从北宋开始发展,到南宋逐渐成了气候?

   到了明朝,于谦的诗无话可说,句句旁韵,但明初的大军师刘伯温的几首诗,却没有一句是押的旁韵(但这四首诗因为某一巧合,被我怀疑是否是刘伯温之作)。

  扯远了,再说回来,为何到明朝旁韵诗成为了时尚?

  首先,明朝的小说很突出,四大名著它就占了三个,但没有一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人,在270多年里,不停地在“复古”,“反复古”之间循环,没有创造力、创新和开拓精神,也许这是他们使自己的诗风能够留在史册上的惟一方式,仅是为了突破平庸?而且是在江郎才尽的无奈情况下?

  第二,明朝的诗坛主要有三段历史,“台阁体”,“公安派”,“竟陵派”,特别是“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过去的诗风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剽窃成风,万口一响”,他们还认为不能以时代论文学的优劣,每个时代的文学各有其特色,如一味崇拜前代,那文学就没有创造和发展,看来这是他们的特色,并且初衷是好的,就是没看见有什么发展。

  第三,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鼎盛,他们用如此独特的风格来抑制文化、思想,并区别前朝留下的诗文,从而达到“坐”江山的目的,不知道这种时尚是否有政治原因。就像梅德韦杰夫一上台,印有他的头像的海报就开始热卖,谁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写过一首不押韵的诗,而形成这种风气。

  第四,也许旁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严谨。在明朝时期,中原大地有一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各种方言的巧妙碰撞,汉字读音的变化,成就 了旁韵的出现。因为在唐诗中也有这种情况,如“见”读“现”,也是为了韵脚(不是通假)。

  第五,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在我的印象中,元曲是不怎么押韵的,例如《咏喇叭》(但《天净沙.秋思》是押韵的)在《红楼梦》中,清朝的那些曲也不押韵,也许正是这种不押韵,使他们的韵脚相对宽松,也就形成了这种旁韵。

  都是一些我个人的的看法,乱七八糟,“不知所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