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旁韵
(2008-06-29 21:34:58)
标签:
旁韵明朝于谦文化 |
分类: 古诗旧词 |
扯远了,再说回来,为何到明朝旁韵诗成为了时尚?
首先,明朝的小说很突出,四大名著它就占了三个,但没有一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人,在270多年里,不停地在“复古”,“反复古”之间循环,没有创造力、创新和开拓精神,也许这是他们使自己的诗风能够留在史册上的惟一方式,仅是为了突破平庸?而且是在江郎才尽的无奈情况下?
第二,明朝的诗坛主要有三段历史,“台阁体”,“公安派”,“竟陵派”,特别是“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过去的诗风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剽窃成风,万口一响”,他们还认为不能以时代论文学的优劣,每个时代的文学各有其特色,如一味崇拜前代,那文学就没有创造和发展,看来这是他们的特色,并且初衷是好的,就是没看见有什么发展。
第三,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鼎盛,他们用如此独特的风格来抑制文化、思想,并区别前朝留下的诗文,从而达到“坐”江山的目的,不知道这种时尚是否有政治原因。就像梅德韦杰夫一上台,印有他的头像的海报就开始热卖,谁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写过一首不押韵的诗,而形成这种风气。
第四,也许旁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严谨。在明朝时期,中原大地有一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各种方言的巧妙碰撞,汉字读音的变化,成就 了旁韵的出现。因为在唐诗中也有这种情况,如“见”读“现”,也是为了韵脚(不是通假)。
第五,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在我的印象中,元曲是不怎么押韵的,例如《咏喇叭》(但《天净沙.秋思》是押韵的)在《红楼梦》中,清朝的那些曲也不押韵,也许正是这种不押韵,使他们的韵脚相对宽松,也就形成了这种旁韵。
都是一些我个人的的看法,乱七八糟,“不知所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