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心得 |
樊登读书本周新书——《大脑幸福密码》,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大脑幸福的硬件》,它讲了一些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以及对生活的指导性。
这本书的主题关于三件事:平静、自信和满足。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大脑经常性地处于平静、自信和满足的状态,提升人的幸福指数。
整个讲解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为什么”,侧重于理论,着重讲解关于大脑的一些构造知识和特点,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这部分中,樊登结合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好多有关大脑的理论知识,将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人在愉悦的大脑支配下,完成课程。很受用。
其中,印象深的理论有:
一,大脑当中的忙者生存。就是你头脑当中经常使用的神经元连接会变得很发达,所以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体验依赖型神经可塑性”,就是神经的可塑性是来自体验,体验得多了,可塑性自然就强了。
这里边还有一个词叫“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这本书其实就是教给我们怎么样使用“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来逐渐地塑造你自己的大脑,让它变得更平静、更自信、更满足。
2,让我们的杏仁体变成一个进取型的杏仁体。进取型的杏仁体对于机会更加敏感,给我们带来动力。
改变杏仁体的方法,就是我们需要延长多巴胺对杏仁体的输入时长。
比如,刚跑完步的时候,是你体内多巴胺分泌最旺盛的时候。在那一刻不要让它轻易地回落,而应该让这个多巴胺变得更多。跑完了步还能够欣赏一下松树的纹路,看一看花的美好,让多巴胺在你的头脑当中停留的时间更长,浸润你的杏仁体,这时候你会变得更加具有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头脑当中有意思的原理。
3.大脑的顺应模式与反应模式。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很喜欢下面的说法:
——我们的头脑如果真的处在顺应模式中,在这种美好感觉中,我们体内会分泌类鸦片内啡肽,“类鸦片内啡肽和大脑在亮绿灯时释放的一氧化氮能够消灭细菌、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有益健康的反应模式能够增进人体健康”。这个是医学上的研究,跟我们的长寿和健康是有关系的。
——“我们不应该低估反应体验日渐增长的影响力,日积月累,它会成为导致精神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许多心因性的障碍症,都与大脑这个系统的反应极限有关。”就是说,如果你的大脑长期地处在反应模式而不是顺应模式当中的话,你同样会分泌更多压力激素,而这些压力激素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会导致炎症的指标上升,从而会导致你的健康逐渐地恶化。
——总之,顺应模式让你感觉到安全,感觉到满足,感觉到被人爱,感觉到自信,感觉到愿意做事;而反应模式让你觉得沮丧、颓废、不被接纳、不满足、生气、焦虑等等,这就是两种头脑模式的不同。
在开头部分,樊登先从自身的改变讲起,设身处地地告诉我们,自己如何运用大脑的特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给人设立一种美好的预期,进而进入讲解。这种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很有效用。
第二部分,主要讲“怎么做”,侧重于实践。就是怎么能够训练我们的大脑回路,让我们的大脑回路变得对幸福、友情、感恩更敏感,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部分中,首先告诉我们,内化积极体验的四部曲:
第一步是拥有,就是你得首先有一个美好的体验。有好多人会忽略美好的体验,比如你忘带了卡进不了电梯,结果同事过来带你一块儿上去。如果你心中没有绿色的模式,你会觉得今天真倒霉,今天真丢脸,今天忘带卡了。但其实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你的同事帮了你,你多了一个可以跟他聊天、认识他、对他表示感谢的机会,这就是拥有。
第二步是丰富,就是将拥有的体验丰富化。比如,一个麻木的人看到一棵松树站在那个地方,只会说“这树挺贵的”,就没了。但是如果你具备意识,你会丰富这个体验,说“这榕树好沧桑啊,好漂亮,白皮松很少见”,你会过去闻一闻它的清香,摸一摸它的质感。让这个东西变得丰富、放大,你将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
第三个叫作吸收,就是你让它进入你的体内,让它被你记住,跟你融为一体。好像天上下了一阵雨,把松树的芬芳带到你体内一样的那种感觉。
第四步叫联系,就是由此及彼,将似乎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关连在一起。比如有一天,有一个消极的事件发生,你突然觉得不幸福了,你会想到那棵松树,会想到那天你在满天花雨之下,跑完了步坐在长椅上休息的那种感觉。当你能够想到那个感觉的时候,它就会减少消极感受带给你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你的心中会产生很多这样的屏障:被人骂的时候,你能够想到有人支持过你,那个支持过你的人曾经让你热泪盈眶,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都是骂你的人,这就叫作连接。
把这四步做完,接下来你要等待的事就是习惯成自然。
习惯成自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就是当你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到把内化积极体验当作一种习惯的时候,你的脑回路就跟别人不一样了。你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你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我又学会了,我又成长了,这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育”,而不是说“我又被骂了,我又被嫌弃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所以习惯成自然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接着分门别类地讲了怎样获得四种要素。
要拥有一个积极的体验,第一个就是留心:
留心周围的事物。一个有心人,才能够拥有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所以你要能够留意,能够找到、探索、吸收;
还要刻意留意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一天你突然意识到一句话说得真对,“老话说了这么长时间,我今天突然醒悟到了”,这一刻其实就是一个很美好的时刻,叫作意解心开,你在那一刻突然感受到了你和古人的联结,这就是一种发现。
留心自己的感觉。如果你今天有了一种很舒服、很清安的感受,记住它,把它放大。
留心美好的情绪。一个小小的欲望、一些美好的行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去留心的美好对象。
更重要的是,留意当下的每一刻。让组成生命的每一刻都有美好的感觉。
第二,去创造一些积极的体验。除了我们能够留心到生活当中的好的东西以外,要去创造一些积极体验,从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一些美好。
比如我们每天打字都用键盘,我们有没有感谢过这个键盘的发明人?我们有没有觉得发明这个键盘的人挺了不起的?他帮我们解决了打字的问题。你有没有感谢过那个把它转化成中文的人?全是ABCD,怎么打出来是中国字呢?这多难啊!而我们很多人就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标配,“我花钱了,所以没什么好感激的”。如果用这种“没什么好感激”的感受来对待你周围所有的一切,吃亏的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脑回路受到了损害,你没有转换成绿色的大脑,你的大脑处在红色当中。如果你觉得你跟谁的关系都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买完离手这样的感觉,那你肯定不会体会到幸福。
同时,还可以重新理解过去发生的事,甚至构思一些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好事,重构你人生当中遇到过的痛苦。努力地做一些事情,去关怀他人、去善意地看待别人,这些都是创造积极体验的过程。
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其实讲得特别好,叫日行一善。就是如果你能够每天坚持尽量做一件表达善意的小事,比如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要进门,你帮他扶着门,让他过去;然后在公交车上,你给老人家让个座,虽然老人家是去晨练的,但是你也可以给他让个座,让他坐着舒服一点,你内心开心。
这里边用一句话来总结,叫作视生活为一场机遇。如果你能够视生活为一场机遇,你会发现时时刻刻都有你可以做的事。你跟每一个人谈话,你都有机会给他一点善意;你遇到任何一个挫折,你都有机会对自己进行一些锻炼,让你的绿色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所以这部分让我们知道,怎样拥有,怎样拥有美好的体验。
要丰富这个体验,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个就是持久化。简单来讲就是把火烧旺。那个美好的感觉是一个火种,你要把它烧旺。烧旺的方法有这么几个维度:
一是时间。通过练习,让时间从一秒钟变到十秒钟。十秒钟就能够有效地离开缓存,进入长期记忆区了。如果你的大脑对这个美好的体验感受了十秒钟以上,它就进入长期记忆了。
二是强度,就是让它更宏大、更丰富、更圆满。就是假如你能够从这一张桌子的平面上,看到这么多人做了工,这么多人做了发明,现在我们才有了这么一张现代化的桌子,它会变得更宏大。它不仅仅是一张桌子,它代表着一个现代文明。
三是多样性。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能够给你带来美好的感受。彭凯平教授来樊登读书“作者光临”的时候给我们讲过,说最快进入神经中枢的东西是嗅觉。所以你闻到一个味道,你能够回忆起来一大段过去的生活。比如,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小时候跟着爸爸赶集时,爸爸给我买的那一捧炒花生米的芳香。每每想起,都是一种美好的感动……这些所有都是我们能够产生美好感觉的方式,这个叫作多样性。
四是新奇性。因为好奇心这样东西能够帮助海马体再生神经元。海马体怎么会变得那么丰富的?著有《西南联大日记》的许渊冲先生,一百岁还在写书,自己打字,而且他说话没有重复的内容,逻辑非常清晰。就是他时刻对生活保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他的海马体在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分泌新的细胞,这就是我们说新奇性的作用。
最后一个叫作个人相关性,就是找到事物与个体相关的因素。好多人生活得很麻木以后,他的反应就是“关我屁事”,他会觉得这些东西都与自己无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调动好奇心,再往前延伸一步想一想,“这个事好像跟我有关”“这个事不挺好的吗”,这个就叫作个人相关性。樊登为什么讲书讲得那么宽泛,什么书他都愿意讲,他都觉得好玩,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这些事都跟他有关。
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没有完全割裂的东西。所以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这样超前的联系能力,就像这个作者自己所说的,你和天上的恒星都能够联系在一起,你是它们坍缩的灰尘造成的。你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够联系?
有一句话叫随喜,什么叫随喜?你看到网上有一个人红了,看到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产品,你别嫉妒,别羡慕嫉妒恨(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你要随喜。你觉得这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我也觉得很开心,如果我能够帮他一起把这个事做得更好,哪怕成为他的一个支持者,哪怕成为他的一个用户,我也觉得我帮助了他。很好,这就是个人相关性很强的表现,你能够感受到那份美好。但如果我们天天说“看这人什么时候倒霉”“看这人什么时候翻车”“看你能红几天”,你每天都生活在嫉妒、憎恨当中,你的头脑是红色预警的。所以我们整天劝人向善,不是说空话,劝人向善是让你的大脑变得更舒服、长保绿色,你可以活到一百岁还依然保持清晰快乐的头脑,这才是重点。
所以当你把时间变得更长,然后强度变得更强,多样性变得更丰富,新奇性变得更好奇,又和你自己有关,你的这个美好感受的火,就会烧得越来越旺。
除了把火烧旺之外,最后第三步就是吸收。
吸收就像借火取暖,就是火要能烧到你的周围,让你感受到温暖。书里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这个作者真会讲,他说,你看,你拿来一杯水,在水上滴一滴油,你就会发现水没有吸收油,油是浮在水表面的。但是假如你拿来的是一滴色素,比如说食用色素,你希望兑出一个胡萝卜汁的颜色,你把色素往水里一滴,“唰”地一下,整个水全都被色素染了,变成了胡萝卜汁的颜色,这个过程就叫作吸收。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那棵松树的美好的时候,你把手放在它的树干上,你能够感受到那个东西渗入你的体内了。中国古人用了一个特别好的词,叫如沐春风,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韩愈有一首诗写得很棒,叫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什么叫“酥”?“酥”是一种品尝的味道,你看到那个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下来,怎么会有一种吃东西的感觉呢?那就是通感。这种通感就代表着小雨下到你的心里边,让你感受到好像尝到了它的味道一样,这就是吸收的感觉。
所以你要能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美好事物当中吸收什么呢?最基本的三样东西,就是吸收平和、满足和爱,你能够感受到很平和、很满足,能够感受到被爱所包围,这个训练就是有效的。
“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来吸收体验,都要试着让自己有意愿,甚至有勇气去改变,去成长,去变得有一点与众不同。举例来说,如果你吸收了一种感恩体验,那么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变得更加心怀感激,更懂得欣赏;如果你吸收了一种勇气和有力量的感觉,那就看看你是否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一点。人类的思维和大脑总是依据其所依靠的东西来塑造自己,你要让它围绕你所吸收的积极体验来给自己塑形。”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过程。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联接,就是用鲜花来替代杂草。
我们的大脑当中一定会有杂草,替代这些杂草的有效方法并不是你整天跟杂草作战,而是种花,然后慢慢地让杂草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链接。这一步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
首先,你必须具备同时考虑两件事情的能力。
其次,你不能让自己被消极素材绑架。
最后,你必须始终让积极素材待在更显著的位置,否则它会受到消极素材的影响。让那个美好的感受占上风,它会逐渐地帮你治愈忧伤,这个就是第四步,就是你要能够良好地使用这些解毒剂,让你的大脑神经回路变得不一样。你的大脑结构变得不一样了,你才真的能够在日常行为方式中变得不同。这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号召,不是告诉你说“想开点”就行了,而是你应该给“想开点”找到一个方法、步骤,进而影响你的大脑结构。
最后一章是具体的练习,这个作者给出了二十一样宝贝。这二十一样宝贝分三大类,分别对应着安全感、满足感、关联感,每一种有七个我们可以去练习的方向。
安全感有七个力量有来源,分别是
被保护感——就是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被保护感,这种画面是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的。
力量感,就是你能够感受到你自身的力量所带来的支持。
第三个叫放松,就是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能够放松地对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力量。
第四个力量叫慰藉,就是有人会抚慰你、安慰你、理解你。
第五个力量叫准确地判断危险和资源,就是你有预判性,不过度地夸张,而是客观地看待这一切,把那种感受记住。
第六个叫当下不错的感觉,此时此刻没有烦恼。
第七个叫平和感。
樊登在此讲了自己获得这些感受的方法:除了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员工、用户带来很多支持之外,另外一个很大的支持来源就是阅读经典。因为这些古代典籍都是古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孔子、老子、庄子的话,都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读《庄子》,他会发现,他就是一个生活在庄子哲学当中的人,所以他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烦恼、问题,他都能够笑着面对,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开开心心地生活。因为他内心当中就住着一个庄子,庄子是不在乎这些东西的,他是非常超脱地看待这些东西的。
所以你的认知水平和境界与你所遭受的痛苦是有关系的。很多痛苦根本解决不了,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你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一高,这些事情迎刃而解,它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多读好书的原因。
满足感的七个力量来源,
第一个是愉悦。开心,舒服,跑完步以后看松树,这就是愉悦。
第二个叫作感激和高兴,能够对别人表示感谢。
第三个叫积极的情绪,去体会那种积极的情绪。
第四个叫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就是你能够找到一些成就感,能够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
第五个叫热情。做事情有热情,你的杏仁核就是一个进取型的杏仁核。
第六个叫此时此刻的充足感。
第七个叫知足感。
《瓦尔登湖》就是解释知足感的最好的一本书。知足感怎么来的呢?梭罗就说:“人这一辈子,其实最重要的事就是寻找热量。”你看你吃东西是为了寻找热量,你盖被子是为了寻找热量,你盖房子也是为了保留你的热量。当你获得足够的热量以后,你就需要思考哲学。你就需要思考“我将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热量”。
知足,就意味着像梭罗一样拿着一把斧子,在湖边建了一个小木屋,热量就已经够了。梭罗说,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每年只需要工作六周就能挣够一年当中所需的所有热量。他这六周干什么呢?有时候种庄稼,有时候砍树,有时候盖房子,有时候钓鱼,总之都是体力活。六个礼拜的体力活就已经够他所有所需的热量。剩下的时间,他说:“我充分自由了,读书,访友,看自然,每天在森林里闲逛,无比愉悦。”他觉得他的人生比别人富裕得多,这就是知足感。
关联感,即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感受。它的七个力量来源:
第一个叫作被关心的感觉。当你感受到别人对你的一句慰问、一句理解,感受到被关心的感觉,请你记住它。
第二个叫被重视的感觉。
第三个叫怜悯与善良。
第四个叫自我关怀。
第五个叫感觉自己是个好人。
第六个叫富有同情心的坚定。就是说,我愿意帮助别人,但是我不是没有逻辑,没有底线的。我不是一个老好人,我不是一个天天被别人榨取,被别人欺负的人。我是一个有着同情心的人,但是我有我坚定的一面。这种感受能够给你带来人际关系的稳固感,你不会觉得自己总是被欺负。
第七个力量来源叫作爱。
这就是二十一个工具。所以这个作者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这二十一个工具当中去寻找。可以一段时间只练其中一个模块,也可以几个模块交替着练。总之,如果你能够慢慢地训练你的大脑,坚持每天拿出几分钟做这样的事,大概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你的状态就会和之前不一样。这就是读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改变我们自身,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这个作者最后讲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认同感。他说:“你能不能够设想一下,如果越来越多的大脑处于顺应模式,这个世界会怎么样。”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一辆车生气了开始撞别的车,然后路怒症开始打架等等,就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整天都是红色预警。如果这个世界上大量的人大脑整天都是红色预警,那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流血、冲突、烦恼、痛苦。但假如我们能够想办法改造一个又一个的红色大脑,我们让大家的大脑平静、丰富、充满好奇心,那我相信这个世界就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