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爱吃肉的罗小通,对肉有着狂人的爱恋。为了肉,可以不计一切,埋怨母亲的吝啬,宽容父亲的婚外情,逃学、钻污水洞等,在这里,肉被暗喻为人的贪婪,人的欲望,人的无休止的攫取,对金钱、权利等一切东西的攫取。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甚至给别人跪下来磕头、认贼做父都可以。直到父亲与母亲双双死亡之后才觉醒,带着妹妹与村长老兰算账,对老兰发起四十一炮,终于将老兰拦腰炸死。
我觉得,文中,送给罗小通四十一发炮弹的两位老人,是正义的化身。是上天对无助的正义之人的援助力量。作者的意图在于强调,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多行不义必自毙。只要大家携起手来,邪恶将无处逃遁。但最后,罗小通也落得个凄惨的破庙流落的后果,无助地向死去的母亲求助。这是否在告诉人们,法制社会中,一切破坏社会秩序的做法,终将不会被怜悯、被同情、被放纵,同样要受到应有的惩罚。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采取正当的手段来解决,否则,就会把自己搭进去。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实的影子,关于人,关于事:
不正当的男女之情。父亲与野骡子,母亲与老兰,老兰与众多女性等的非理性、非道德的乱伦。
注水猪肉的销售,洗肉的做法,以及为了调查此事被抓的报社记者,在威逼利诱下的缴械投“诚”的卑鄙。
领导视察时,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多次排练,设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着力烘托热烈气氛。
对于某个决定,有各方不同的声音,到底哪一方能够取胜,关键在于靠山人物,在于在领导身上下的功夫大小。
……
小说,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通过一部小说,我们能够看到一段历史的印记,可以解读那段历史包含的深意。
这部小说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
老兰这个形象,是复杂多面的,烙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他和父亲是两种人、两种势力的代表,在社会转型时期,老兰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他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成为农村第一批风云人物。他既有钱又有权;他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又让穷惯了的乡亲羡慕。可他另一方面又写满了肮脏、卑鄙和不道义,为了钱他往猪肉里边注水,为了稳定自己村长的位置,他把注水的秘方告诉了村民;在生活上,能睡的女人他都睡了。可以说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玷污了某些纯洁有序的生活、观念和伦理道德。
父亲,他代表了守旧的一方,可以说他是被时代抛弃了的:他无力扭转时代的变化,也无力挽住变革的步伐,可他身上留有的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也一起被绞杀。
母亲,则代表了更加众多的一类人,农村中大多数农民的形象。他们没有思想,只是观望随风的一些人;他们没有更深刻的是非曲直评判标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过好日子,至于好日子如何得来,手段正当不正当,全然不顾,他们凭借的动力更是一种本能。
小说的结构也别有创意,将现实与回忆交相辉映,情节迂回曲折。语言也更具魅力,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气息。
总之,莫言的《四十一炮》,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精神盛宴,值得一赏。
http://s14/mw690/4eb06b81td7ce5e2efbbd&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