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鹳雀楼游记

标签:
永济鹳雀楼大气气派令人神往 |
分类: 生活记录 |
http://s10/middle/4eb06b81tcaae570858a9&690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走进正门,就看见一座拱形的小桥,架在宽阔的鹳影湖上。站在鹳雀楼上远眺,这石桥仿佛鹳鸟的身体,两边的湖水仿佛鹳鸟张开的翅膀。湖水碧绿清冽,水中彩鱼游弋。微风拂过,水面微波粼粼,岸边的柳树、松树被剪成了细碎的幻影,煞是好看。
小桥、流水、树影、楼影,组成了一幅曼妙的图画。我也来这画中凑个热闹。
http://s12/middle/4eb06b81tcaa6a21fadfb&690
拾级而上,走过369级台阶,就来到鹳雀楼的近前。
楼共六层。抬头仰望,“鹳雀楼”三个烫金大字赫然醒目,镶嵌在游龙祥云之中,气派,美观。
http://s8/middle/4eb06b81tcaa6cbefa107&690
走进第一层,迎面是一幅巨大的画卷,被晶光透亮的白色玻璃罩着。展卷模拟塑造了蒲州市全景图,足有二三十米宽。画中,琉璃瓦屋顶,高高的宫墙,精致的建筑,小巧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景象,合成一副繁荣的生活图景,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媲美。
二层,主要介绍了与运城有关的历史文化。通过塑像以及雕塑的形式展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诸如“莺莺听琴”“杨玉环与李隆基”“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柳宗元、关公的塑像等。http://s3/middle/4eb06b81tcaa6fd9de422&690
http://s9/middle/4eb06b81tcaa6fea2a568&690
三楼分为四大板块。用大幅的场景塑像,再现了运城历史上的四大支柱产业——盐业、冶铁、酿酒、养蚕。http://s12/middle/4eb06b81tcaa70d6d6cab&690
亲眼目睹了早已听到过的熟悉的字眼——盐池。想起了父亲曾经讲述的望子成龙的苦肉计(为了让不愿读书的哥哥回心转意,狠心把哥哥送到盐池劳动,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http://s1/middle/4eb06b81tcaa70e4e49a0&690
红红火火的冶铁场面。黄河大铁牛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吧?
http://s15/middle/4eb06b81tcaa70fa8eebe&690
记忆依然那样温馨,曾经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妈妈从集市买回蚕子,黑的、白的小不点密布纸上;蚕出壳,用柔软的鸡毛将蠕动的小东西轻轻扫下来,放在铺有嫩桑叶的匾额里;采集桑叶,擦拭,喂养,储存;蚕食的“沙沙”声;半夜起床喂蚕,昏黄的“马灯”光里疲惫的妈妈;蚕渐渐由白色变成透明的黄色;将变“老”的蚕放在爸爸砍来的松树上或秫秸上;蚕儿左缠右绕作茧自缚;采摘一个个雪白的茧子;院里支起的大锅,风箱呼呼的声音,还有茧子在滚烫的开水中上下翻腾,变成一根根细细的丝线;我和小伙伴们手捧着煮熟的丰满的褐黄色的长椭形的蚕蛹美食,走在上学的路上……http://s5/middle/4eb06b81tfea86a50cf44&690
http://s12/middle/4eb06b81tcaa71163895b&690
真惭愧,现在才体会到当时的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家里家外,孩子劳作,吃饭穿衣,在那样的年代,养大我们姊妹五个。伟大,用在妈妈身上温暖而贴切。
http://s15/middle/4eb06b81tcaa7128895ce&690
四楼是运城的名人字画,以及各级领导视察旅游的照片记载。
五楼是鹳雀楼的模型。“震古烁今”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六楼,最吸引人的是王之涣当年做诗的情景塑像。
欣赏一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ttp://s4/middle/4eb06b81tcaa7be1fd063&690
恢宏的气势,磅礴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令我等俗人望尘莫及。站在楼上远眺,黄河依稀可见,遥远的地平线令人遐想,使人神往……http://s3/middle/4eb06b81tcaa7c7d490f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