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门颂》古今字和通假字

(2011-08-19 08:27:56)
标签:

杂谈

书家以己之见,断言《石门颂》碑文多有错别字。例如,《石门颂》第299-306字句: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其中的“知”字,实际上是“古字”,而“智”字是今字,“知”通“智”。《说文解字注笺》:“(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祗作知。”而在“智”下笺注:“知、智本字。”古书多以“知”为“智”,或以“智”为“知”。当“知”和“智”在表示知识和智慧的意义时,为古今字。又如,《石门颂》第114-121字句“上則縣峻,屈曲流顛。”其中的“”字是古字,“”字是今字。《盐铁论校注·复古(p.79中华书局2006.11)》:“人權縣太久,民良望於上。”《说文解字》:“(),也。注云:“臣铉等曰:‘此本是挂之,借为州。今俗加心,别作意。’”《诗经译注p155(中华书局2005.1)》:“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鹑兮?”先秦古籍中,“”字偶有所见。《孟子正义· 公孙丑章句上(p.186中华书局2004.2》:“民之悦之,犹解倒也。”汉代以前不该有此“”字,可能是汉代以后的学者校勘《孟子》所为。

“古今字”,“古”为“古字”,亦称“古文”;“今”为 “今字”,亦称“今文”。“古今字”这一文字学术语,最早出现在汉代。西汉时期,在重新收集、整理古籍时,发现古今异字,引起经学大师们的注意。大约在西汉末年,将古今异字整理成卷。《汉书·艺文志(p.1362中华书局2005.3)》:“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皆异。”“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

古字与今字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的“古今字”有不同的内容。时抵东汉,在《石门颂》碑文中也出现了不少古今字。后世书家和现代书家却把这种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和文字假借现象说成是“错别字”,或是“写法不规范”,在释文中用现代汉字给予纠正。例如,(050-057字句“建定帝位,以漢詆焉。”其中“诋”字见《尔雅》:“诋通柢。” ”( dǐ ),毁谤、诬陷;通“ ”,根底、根基。《 淮南子· 兵略训(p.1055中华书局2006.4 》:“ 兵有三诋。”本注:“ 诋,要事也。”《 尔雅 · 释言 》:“ 柢,本也。”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承仕云:“ ’疑当作‘ ’,犹言根柢也。”《 老子德道经·长生(p.6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是为深根固柢。”注云:“ 柢:根也,本也。楚简本作‘氐’,义同‘柢’。”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德经》:“是胃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庄子集释 · 天下(p.1111中华书局2004.1)》:“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清· 黄生和黄承吉《 字诂义府合按·石门颂(p.234中华书局2006.7. 》:“ 欧阳公《 集古录 》谓,诋字未详。寓意诋字其旁疑从氏。诋或即谥字,谓高祖由子午道入秦,以其兴于汉中,故遂定有天下之号曰汉。谥,犹号也。”本注:“ 承吉按:诋字有点无点,不过书写时之随笔,今《 隶释 》乃原无点。观碑辞意,乃以诋为抵之通用,谓之以汉当之代之耳。古人使字,偏旁多可互用,以主声纲,不主形迹。而有等字偏旁之义较重,又非可概为通用,通则致混。如此诋字,原不可以通抵。然汉碑涉笔往往故作异体,所失甚多,故不独此一字为然,无足致异。公以谥字体之,虽非碑意,要正足以见公明乎字以声通,非欧所见及矣。”综上所云,将“柢”易为“氏(shì)字”(上古“氏”是“姓”的支系,后来姓和氏混用。)不妥。若易为“氐”字,妥帖,但碑文中是“诋”字,而不是“氐”字。

通假字,假借,《说文解字·序言》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通假字中的本字和借字必须以两者同时存在为前提,二者是共时存在,但意义无关,以突出表音为特点。通假与假借不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容易接受,可是本有其字的通假令后人阅读困难。例如。《石门颂》碑文最后一句中的“事守”本应是“试守”,令后人费解。

《石门颂》碑文中不仅有“通假字”,而且还有异体字,也就是字形不同,而字音、字义完全相同的字。

《石门颂》碑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和异体字综述如下:

   第(026-033 )字句“八方所达,益域为充。”其中“充”假借为“衝”。“衝”、“充”古字通。

第(058-055 )字句“後以子午,塗(上边还有‘艹’头)難。 书法家认为“(上边还有‘艹’头)”字和“字是别字。明·梅郢祚撰《字汇》及清·吴任臣编《字汇补》:“(上边还有‘艹’头)同途。” “ 塗(,原碑文中“ 塗 ”字上有“ 艹 ”字头) ”《 说文 》有“ 塗 ”和“ 涂 ”,《 玉篇 》:亦有“ 塗 ”和“ 涂 ”,“ 道也,路也,径也。”通“ 途 ”,为“ 途 ”之假借字,《古文字通假字典》:“(塗)与途通,指道路”;但古字书均无碑文中字。《 隶释 》云:“ (有‘ 艹 ’字头之‘ 塗 ’字)即‘ 塗 ’字。”

第(074—081)字句“凡此四道,垓鬲尤艱。”其中“垓鬲”之“ 垓( gāi )”通“ 陔(gāi) ”,亦通“阂(gāi)”,但碑文中为“垓”,“八极之地”。《 说文 》:“ 兼垓八极之地国语曰天子居九垓之田。;“ 鬲 ”通“ 隔 ”,阻隔 ,不是“别字”。“垓鬲 ”,偏远之地。

  第(112-129)字句“下則入冥,傾瀉輸淵。”其中 通“ 溟 ”,昏暗,幽深昏暗。《 说文 》:“ 冥,幽也。” 颜师古注:“ 冥,暗也。”“ 以其冥漠無涯故謂之冥 ”。“ 下則入冥 ”,脚下则是深邃冥蒙。“ ”,动词,倒出来。“ 廎寫 ” 同“ 傾瀉 ”,其中“”为古字,“”为为今字。《说文解字》:“,置物也。”段注:“謂去此注彼也。... ...按:凡倾吐曰,故作字作画曰。俗作‘’者,之俗字。” “”字另加“ 氵”新造的“”字只分担其中倾写、倾吐义。《广韵》:“瀉,吐瀉。”《玉篇》:“瀉,傾瀉。”“ 输 ”,堕,掉落。《诗经译注·小雅·正月(p.297中华书局2005.1) 》:“ 载输尔载。”( 大车载的东西就会掉下来。第一个‘ 载 ’是语助词。 ) “ 廎寫輸淵 ”,大量水掉进深渊。

第(138-145)字句“木石相距,利磨确”其中

“距”通“拒”(抗拒义)、“巨”(大)。在碑文中义为“距离”,此意于“拒”不通,“距”无此意。

第(154-161)字句“空輿輕騎,弗前。其中“碍”字没有“石”旁。音(ài),同“碍”。”字读音(dì),于“滞(zhì”字不同。《 隶释 》、《 隶辨 》等“ 字书 ”:“ ‘ 遰 ’同‘ 递 ’( 递 )。通‘ 逝( shì ) ’。”《 集韵 》:“ 逝,往也。”《 类篇 》:“ 遰,大计切( dì )。说文,去也。又征例切( zhì ),往也。”《 说文 》:“ 滞,凝也。从水,带声。通‘ 递 ’。”这就是说,“ 遰 ” 为“ 一字,三重音 ”:( dì )、( zhì )和( shì )。其中“ 递 ”( shì )通“ 逝 ”,往3,去4。”东汉·郑玄《 春秋纬注 》曰:“ 递,去也。” 该词古今义为没有明确目的地“ 去 ”,并且是“ 远去 ”,一般不带宾语。“ 子午道 ”是南北通道,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均有目的地。所以,在句中“ 逝 ”义不妥。再看“ 滞 ”(zhì )字词义。徐锴《 系传 》云:“ 滞,本谓水之凝聚( 结冰 )。不流通,引申为凡不流通之称。”义为滞留、遗漏;积压、滞涩,不流畅。南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 卷三 》:“ 而当摹勒出待诏手,笔多疑滞。”《 淮南子集释· 时则训(p.440中华书局2006.4) 》:“ 流而不滞。”姚鹄《 送黄颇归袁 》诗:“ 几宵因月滞三湘。”崔道融《 归燕 》诗:“ 海燕频来去,西人独滞留。”《原本玉篇残卷 (p.361中华书局2004.5.) 》:“ 滞,货不售,沉滞于廛5中者也。”贾逵曰:“ 滞,废也。”《 楚辞·涉江(p.152华夏出版社2000.1) 》:“ 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洄水而凝滞。” 王逸曰:“ 滞,留也。”这些例子说明“ 仃留 ”、“ 仃止不动 ”的原因是在事物本身内部,不是在外部;而“ 遰碍弗前 ”的原因是在外部。所以,不是“ 滞 ”义所能涵盖的。在《隶篇 》中却说:“ 释文云,遰,时世反( shì )。徐( 锴 )作滞,案此同音借用,非遰即滞。”这一说法只说对了一小部分,读音是不对的。因此,在句中读“ 遰 ”( dì )为“ 滞 ”( zhì )仍然不妥。最后,只剩下“ ‘ 遰 ’同‘ 递 ’,转运 ”一说。《 元史 · 卷173· 崔彧传(p.4045中华书局2004.2.) 》:“ 大都民食唯仰客籴,顷缘官招商船载递诸物,致贩鬻者少,半价翔踊。” 其中“ 载递 ”一词,译成现代汉语,其义为 “ 运输 ”或“ 交通 ”。《 玉篇 》:“ 遰,迢遰也。往也,去也。”所以,在句中“ 遰 ”应读为( dì ),同“ 递 ”。因此,该四字句“ 遰碍弗前 ”,现代汉语应译为“ 交通受阻,不能前进。”

第(162-169)字句“狩,蛇蛭蟃。”其中“虫”字为古字,读音(huǐ),本意“蛇”,后写为“虺”。“虫(huǐ)”与“蟲(chóng)”非繁简字,只有“虫”与“蟲”同音同意时,为古今字。“蟲”,泛指各种动物,如“大蟲”,意为老虎。“蔽”(碑文中“ 幣 ”有“艹”字头),“ 敝 ”同“ 幣 ”;“ 蔽 ”亦同 “ 碑文中之字 ”,二者为繁构;遮蔽、隐藏。其中“”字为“今字”,相对的古字为“(兽)”字。在甲古文中是个会意字。手持捕猎工具带着犬,表示捕猎。《说文》:“,守备者也。”《说文解字笺注》:“从犬,非守犬之谓也。之言狩也。”《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兽》:“今以字之形与音求之,盖狩之初文也。”南朝 · 梁 · 萧统《 昭明文选·张衡 · 东京赋(p.73 华夏出版社2000.2.) 》:“ 薄于敖,既璅璅焉 ”( 敖,山名。璅璅,鄙陋不足说。)汉《 张迁碑 》:“ 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文选· 东京赋》注引獣作狩。 “ 虵 ”同“ 蛇 ”。《 春秋左传诂·成公二年(p.439中华书局2008..)》:“ 丑父寝於轏中,虵( 蛇 )出於其下。”“ 蛭 ”,俗称蚂蝗,吸血的虫子。“ 苺 ” ( méi) 即“ 莓 ”,同“ 梅 ”。

第(229-236)字句“有司議駮,君遂執爭。”其中“駮”字,读音(bó),通“驳”。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駮,假借为‘驳’。”《后汉书·应奉传(p.1088中华书局2005.3)》:“又集《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第(326-333)字句“刾過拾遺,厲清八荒。”有的书家云:刺(碑文中实际字为“刾”),别写。实则“刾”为古字,“刺”为今字。

  第(544-547)字句“西成韓朖”,其中“成”为古字,“城”为今字,“成”通“城”,假借字。“朖”是人名,无别写。
   
  第(555-559)字句“ 魏整,字伯王”,“王”通“玉”,玉字古写无“丶”,隶加点以别“王”字。《周礼·天官·九嫔(p.20岳麓书社1997.8)》:“贊玉粢”,汉·郑玄注:“故书‘玉’为‘王’,杜子春读为‘玉’。”

   第(561-573)字句“後遣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其中“案”通“按”,考查,查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p.1906中华书局2005.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参考文献

《古今字》  洪成玉著 语文出版社 1998.7.

《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 张 军等 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2

《尔雅译注》胡奇光等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

爾雅注疏晉·郭璞 著 宋·邢昺 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0

《说文解字》汉·许慎 著

經典釋文彙校唐·陸德明 撰  黃焯 彙校 中華書局

2006.7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 著 中華書局 2008.7

《汉字说略》詹鄞鑫 著 辽南教育出版社 1997.1

論衡校釋王暉 撰 中華書局 2006.12

《釋名匯校》任繼昉 纂 齊魯書社 2006.11

小爾雅集釋遲鐸 集釋 中華書局 2008.9

《大廣益會玉篇》梁·顧野王 著 中華書局 2004.1

《古文字通假字典》王辉 编著 中华书局 2008.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王海根 编撰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