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用風險有得保!?淺談信貸衍生工具

(2007-11-25 20:40:42)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证券/理财

科学

理财

信貸衍生工具

cds

swap

cdo

cln

分类: 金融工程学

年多前某保險公司的廣告宣傳「乜都有得保」。的確,保險受保的範圍除了日常所見的盜竊、天災、人壽、疾病、汽車、貨運以致明星和運動員的身體都「有得保」。那大家又可會留意到近十年間,一種新興的金融工具正以爆炸性速度發展。這種新興的金融工具便是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而根據英國銀行公會(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的二零零六年的報告,預計兩年內其交易量將由二零零六年的二千萬兆美元增加至二零零八年的三千萬兆美元,與近日中國A股的升幅不遑多讓。

 

信用衍生工具雖然經歷近十年間一個爆發性的增長,但與整個衍生產品市場相比,其總市場份額還是非常的小,而亞太區市場現時亦只占其份額約十巴仙。隨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進一步與國際社會接軌,中國的信貨業務也會有可觀的增長。近年,四大國有銀行及多間國內的金融機構陸續上市,偌若配合人民幣與國際貨幣的進一步流通,和持續深化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的信貨市場相信能為信用衍生工具帶來另一波爆發性的增長潮。

 

信用衍生工具的定義

 

隨着近年金融工程學的發展,信用衍生工具的類型可謂五花八門,一大堆的名稱如CDS, TRORS, CDO, CLN, FTD, PAS, ABS, ABX等,令人目不暇給。而根據美國財政部貨幣審計官辦事處的銀行衍生工具報告(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Bank Derivatives Report),信用衍生工具的定義乃是:

 

一種使信風險從信保護購買者(Credit Risk Protection Buyer)轉移到信保護出售者(Credit Risk Protection Seller)的金融合約。

 

用最龎统的講法,便是為貸款組合買信用保險。因為商業銀行是從進行資金存貸交易中賺取息差。不過,經營存貸業務的最大風險乃是信用違約及因此而衍生的壞帳。購買信用衍生工具便是把信貸風險轉嫁給信用衍生工具的提供者(莊家),此等交易稱為信貸風險遷移(Credit Risk Migration)。

 

信用衍生工具的種類

 

雖云信用衍生工具有甚多類型,而其中主要應用了四種不同的財技,包括互換合約(SWAP,或俗稱掉期),期權(Options),資產基礎證券(Assets Back Securities)和指數(Index)。當中最重要有下列各項:

 

違約互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互換(簡稱CDS)是一種最常見的信用衍生工具,佔市場交易量約三成。其中債權人(信用保護買方)支付費用或息差予莊家(信用保護出售方)以保障前者的貸款組合在限期前出現信貸事件(Credit Event)或違約時全部或局部的損失。一旦出現信貸或違約事件後,莊家可以現金結算方式賠償買方,也可全數接收該「受保」的貸款組合並承付買方的信貸損失。此信用衍生工具年期由一年至十年不等,交易規模一般可達二千五百萬至五千萬美元。

 

用連接票據CLN(Credit-linked Note)

 

信用連接票據乃是一種定息工具(如債卷)加上信用CDS的產品。票據購買者除了定息工具的收益外,還成為某貸款組合的CDS莊家收取其額外的息差,以換取較高的回報;並承受該貸款組合的信貸風險。

 

資產互換ASAsset SWAP

 

資產互換實際上是「以物易物」。參予者把旗下的貸款組合和債卷以特定的年期與條款交換,並各自承受貸款組合的回報和風險,而當中參予者或須額外償付另一方費用或息差。

 

總收益互換TRORSTotal Rate of Return SWAP

 

總收益互換合約是類似資產互換的信用衍生工具。資產轉讓者同意支付受讓看者債卷,資產或貸款組合的所有回報,包括其資產價格升跌、派息或其他收益,以換取固定或浮動現金流,如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 )加息差(Spread)。在此等合約中,轉讓者將參考資產的所有風險轉移給交易對手,而對方雖獲取此資產的所有經濟回報,但也同時承受此資產的所有金融風險,如價格下跌及違約損失。

 

擔保債權憑證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擔保債權憑證乃是資產基礎證券(Assets Back Securities)產品的其中之一種類型。發行者將一組固定收益債權加以重組和經過證券化包裝後,再依不同信用品質來區分各系列證券(Tranche)銷售給投資人,而貸款組合產生的收益就依照證券發行條件付給投資人。由於此等證券包含數目眾多而信貸級別不同的債權,其綜合收益可抵銷某一債權拖延債務所造成的衝擊,從而達到較高的收益。且因應投資人可承擔之不同的風險,他可選擇擁有不同的風險級別的證券,如高級(Senior)、中級(Mezzanine)和低級/次順位(Junior /Subordinated)三個系列。除了直接擁有證券外,投資人也可以CDS莊家身份,購買不同系列證券的合成擔保債權憑證以同時賺取定息工具收益和CDS費用。

 

?/P>

期權(Credit Options

 

信用期權是以貸款組合或債卷的信貸評級或質素掛鉤的期權。當中也包括認購及認沽兩種類型。認購者擁有期權到期時行使的權利而不是義務,結算可以用現金或實物交收。此外,信用期權也可以與一籃子貸款組合掛鉤。期權買家支付賣家期權金以換取賣出或買入該組合的權利。此工具可對冲債卷因信貸評級下降而跌價的風險。

 

用指數Credit Index

 

信用指數乃類似恆生指數一般以信貸資產為參考的指數。

 

風險及其衍生工具的定價

 

由此可見,不論是CDS,CLN,CDO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其定價乃是基於風險溢價的計算。而風險溢價的計算和信用衍生工具設計實有賴近半世紀以來計量金融學(Quantitative Finance)的研究和發展而得以壯大。倘若讀者翻開有關書籍,便發現學者借用統計學、數學及物理學的方法設計其信貸風險模式(Credit Risk Models),並配以電子計算機定出信貸風險溢價。現時,此等「火箭專家」理論主要有兩大學派,分別是以羅拔'卡赫'默頓(Robert Carhart Merton)為鼻祖的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及近年興起的歸納模式(Reduced Form Model)。

 

默頓指出一間有限責任公司與認購期權實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有限公司的股東(Shareholder)有若該公司資產(Asset)的認購期權持有人,而債權人(Creditors)則是此「公司期權」的承銷商。因為當公司業績理想,公司資產升值時,股東可享有槓桿回報;若公司業績不濟,資不抵債時,股東大可以把公司清盤而毋須負擔額外的損失。相反,債權人只賺取有限的利息,而承受公司清盤導致全部欠款不能收回的風險。因此,結構模式的重點乃是研究公司的資產變化與信貸風險的關係。至於歸納模式則假設信貸風險和壞帳與若干經濟及社會因素有相連關係,透過計量經濟學和精算學等方法計算貸款組合的信貸風險。此外,也有機構建基於上述理論而再發展出新的模型,如JP 摩根的信用矩陣(CreditMetrics),瑞士信貸的信用風險(CreditRisks),畢馬威的組合經理(KMV’s Portfolio Manager)和麥肯錫的信用組合觀點(CreditPortfolio View)等。

 

信用衍生工具的風險與優點

 

在新巴塞爾資本協定(New Basel Capital Adequacy Standards,俗稱巴塞二Basel II)中,銀行須在資本充足比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的限制下進行信貸業務。由於受制於本身的資本及信貸評級所限,銀行不能無限地拓展信貸業務。而在巴塞二的協定下,銀行可透過信貸衍生工具將部份貸款組合進行信貸風險遷移,使該組合不用計算在整間銀行的貸款資本充足比率之內,以便其以有限資本進一步拓展業務。

 

由此可見,信用衍生工具令銀行以致機構投資者替期下的貸款組合和債卷進行「洗牌」,重組信貸業務。如銀行甲擁有過大的電訊信貸業務,便可透過信用衍生工具轉讓予銀行乙,或向其換取其他類型的信貸業務。若銀行的貸款組合能作適量分佈,可減少因個別行業的盛衰而打擊其穩固性。因此透過信用衍生工具,銀行可減少其過於暴露於個別行業的信貸風險,從而增加其貸款組合的穩固性。而其他銀行和機構投資者也可透過此エ具涉足不同行業的信貸業務。

 

可是,信用衍生工具也有不少的風險因素。首先是因為此工具的運作及其信貸風險評估較為複雜,故其市場運作也較其他工具不透明。不過,隨着其運作日漸普及和成熟,以及採用國際互換與衍生工具協會(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標準交易文件(Master Agreement),和更豐富的市場訊息,對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應有更積極的意義。

 

此外,信用衍生工具的市場參與者高度集中在數間跨國大銀行,這妨礙了經濟風險的最佳分配。此外,信用衍生工具對於市場來說還是一個新生產品,對於缺乏經驗的新的參與者,他們可能會因作出錯誤定價而招至損失。

 

最後,若使用信用衍生工具轉移信貸風險後,原債權人就可能失去監控債務人的動機了,而有關債務便有機會因缺乏原債權人適當的監督而變壞。此外,當債務人償還債款時出現的困難後,原債權人因有信貸衍生工具的保護,也缺乏提供債務重組的動機去拯救債務人融資的困局。事實上,原債權人往往擁有比信用衍生工具提供者對債務人信貸價值較佳的資訊,那為甚麽他們願意賣掉優質的債務呢?故此資訊不對稱亦增加了信貸衍生工具提供者的潛在風險。

 

誠言信用衍生工具有上述的缺點,但筆者認為無須患上「泛衍生工具恐懼症」,對其敬而遠之。蓋信用衍生工具實可以替金融市場重組和分配信貸風險,此所謂「識得用,其實幾好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