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的中国机会
文/刘晓葵 益普索忠诚度研究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王 勇 《中国企业家》科技评论员
现在,可以大声宣布,3G时代已经来临。
这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虽然3G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运营已超过十年,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3G始终是运营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业务,直到近两年局面才有所改观,成为一块引人垂涎的大蛋糕。
3G何以浴火重生?
3G业务早期的尴尬无疑有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找不到一个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良性发展的商业模式。在很多人看来,2G向3G的过渡,并不像1G向2G的过渡那样具有革命性。
从1G时代到2G时代,用户对语音通话质量从“可以忍受”变为“乐于接受”,导致了移动电话取代固话的局面出现。而从2G到3G时代,这种里程碑式的进步却没有凸显出来。3G业务中最令人激动的是移动数据通讯应用,但它在2G时代就已经出现,3G时代唯一的不同就是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这是3G早期半死不活的原因所在。无论是GPRS/EDGE用户还是CDMA
1X用户,在有线宽带普及的前提下都难以忍受3G业务的速率和稳定性。而受国情因素影响,最早发展2G业务的欧美等国在2G时代移动数据通讯应用就不活跃,过早进入3G时代让运营商找不到盈利机会,致使3G业务的发展陷入停滞,沦落为小受众的应用产品。
换言之,早期3G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供给不足,而不是所谓的“没有杀手级应用”导致需求不足。这种有效工具不足主要表现两方面:资费昂贵以及带宽共享带来的传输速度慢。在这样的供给条件下,移动增值业务无法从阳春白雪的少数人使用的小众市场成长成大众用户大量使用的大众市场。
但近两三年,市场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阻碍3G发展的各种障碍开始飞速消失。
WIFI在欧美市场的普及,让运营商们找到了单位流量费价格大幅下降、传输速率大幅提升的方法。与移动网络相比,WIFI网络传输带宽高、网络建设成本低,但移动性能差、覆盖范围有限,恰遇3G形成优势互补,3G
和WIFI 整合起来,在有WIFI 的地方使用WIFI,在没有WIFI
的地方使用3G,让手机不仅仅是移动终端,同时也是固网(如adsl)的终端,从而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低成本的无缝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有效解决了移动数据业务的供给问题。
同时,Web2.0等新兴互联网应用开始兴起,3G让这些新兴的应用扩展了领域。Twitter就是继互联网应用简单移植于移动后,基于移动特性的3G新应用。我们相信这类在3G支持下的移动应用会产生层出不穷的产品。
但更重要的是,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厂商找到了支持3G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激活了整个产业链。Iphone给业界树立了榜样,它将可延展到移动领域的优势产品和服务集成到手机上,上下通吃、牢牢绑住了价值链,向传统终端厂家揭示出什么是3G时代的移动终端产品形态。
一方面,苹果有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Iphone,而且与美国运营商
AT&T 公司达成协议,为Iphone用户在3G 套餐中提供免费WIFI
服务的支持,大幅降低了资费;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对在线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建设,获得了大量应用,并把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实现
3G时代由量变向质变的转换便成为可能。如今,3G带来的用户体验已非常接近有线宽带的速率,可以断言,今天在有线宽带上实现的绝大多数应用都将在移动中实现,移动数据通讯得到用户认可和普遍使用已近在眼前。
美国几乎所有运营商都开展了3G业务,在娱乐发达的日韩等国,3G更是无处不在。随着中国3G市场的启动,这场丰盛的大餐已摆在了中国3G供应商的嘴边。对于运营商而言,3G是一次扭转AUPU值不断下降的机会,对弱势运营商而言更是改变竞争格局的机会。而对中国设备供应商、终端制造商和SP/CP而言,3G是一次积累经验和财富的机会,将为其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赢得资本。
传统竞争格局彻底改写
但就时机而言,中国3G建设启动时间不是最佳,认为中国企业在通讯领域会借此赢得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机会还为时过早。
中国确实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13亿人口、6亿手机用户,以及未来三年内至少增长10倍的移动带宽,以及传统互联网产业、传统电信产业和消费电子产业不断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兴起,让3G时代的商业想象空间大幅拓展。随着电信产业核心由网络向服务和内容转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重心也在不断前移,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种力量都在大力投入,以期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企业借助对本土用户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深入理解,更好的把握了用户需求,从而打败了几乎所有跨国巨头,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将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以继承,但仅依靠这一点很难在移动互联时代重现本土企业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的辉煌。
这是因为3G时代彻底改写了通信市场的传统竞争格局。从前通信业的竞争主要是在运营商之间互相进行,但现在竞争的范围扩展了,新出现了两个竞争对手——互联网和手机终端。手机终端可以跟运营商合作,比如移动梦网上的CP/SP,但也可以在生产时在手机上集成一个客户端,自己提供服务,把运营商当作提供服务的通道。同样,当运营商想做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等业务时,也面临着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这种关系同样反映在终端层面, Google、Iphone、Black
Berry和Palm等厂商都用实践证明: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手机行业,新入者只要明确软硬件结合的“终端+服务”这一发展新思路,也能够呼风唤雨。诺基亚用81亿美元并购电子地图厂商Navteq,就亦可看成传统终端厂商在忽视该趋势痛失良机后的亡羊补牢。最近又与微软合作,可以看成是两个慢跑者的相互搀扶。
3G时代的终端还出现了基于PC移动化的产品,例如智能本(smartbook)、上网本(netbook)等等,这个发展思路比较容易掌握,多半是PC厂家的作为,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尚未普遍兴起的各种专业移动终端。2G时代的专业移动终端基本上是基于行业应用的产品,典型如远程水/电表抄表和控制设备,路灯控制系统,警察手持设备等,但3G时代将会把专业移动终端扩展至个人应用领域,比如车载通讯设备、家庭安全监控等等,甚至可能出现专业的电子钱包,身份认证等终端,而这每一项都会是大生意。亚马逊kindle阅读器上在世界范围内的火爆,已经证明了这种专业终端所拥有的商业潜力。
事实上,3G时代是在4C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已经远远超出通信范畴。这一时代也许很难像PC时代、互联网时代那样,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诞生出类似微软、康柏、Google、雅虎这样的大公司,当时没有既得利益者,如今则在各个领域都有巨人跑马圈地。因此3G时代的竞争将主要在巨人之间展开,而合作的成分可能要更大于竞争,换言之——追求价值链上下的共赢。
中国企业机会何在?
巨人间的战争,意味着达到3G时代的竞争门槛标准的中国企业少之又少。无论是在操作系统还是终端,中国企业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因为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沉淀和准备太差,并非短期内能够弥补。比较有机会的是运营商,以及应用服务领域有创新积淀的中国企业。
至少在目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依然是中国3G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从用户偏爱娱乐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也很像日韩,因此国内运营商都在努力模仿日韩运营商的商业模式。
但这条路很难走通,因为日韩运营商的产业链控制力远远强过中国,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地产公司,开发各种新的跨界应用,这在中国很难行得通。而且日韩也未必是很好的榜样,运营商过强的控制力导致产业链上为其提供支持的公司都做不大,对产业链是种伤害。
更何况,中国运营商应用开发能力弱,而且过去基本上不涉及终端销售,现在三家、三个制式使得运营商不得不全面介入终端营销,如果在渠道和商业模式上规划正确,竞争力将大为提高。但现在的问题是运营商不太会做市场,既不做客户细分,也不做应用领域的细分,最终演变成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去做。于是乎,我们在操作系统、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上都看到了运营商的身影。
这源于运营商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害怕沦为通道,丧失对产业链的控制力。他们缺乏应用开发能力,但历史上比较强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比较强,随着自身在内容和服务上的前移小有斩获,他们天然倾向于在所有新兴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价值链上充当最重要的角色,但却没有弄清楚是要自己参与创新,还是做一个创新的孵化器。这种定位不清直接导致平台开放不够,应用开发不够活跃,中小企业缺乏机会。
事实上,运营商目前做的很多东西,事实上都是在围绕终端在做文章,已经背离了起家的根本——网络。终端没有网络支持等于零,网络就像高速公路,终端就像公路上的汽车,而现在的公路上缺乏路标。
换言之,基础网络需要进一步智能化。基站、微蜂窝、以及未来进一步升级的直放站完全可以感觉到周围有谁,如果运营商能捕捉用户行为习惯,比如一个人现在北京关机了,三小时后在广州开机了,网络就能分析出来他是坐飞机过去的,当收集到足够的用户数据,就可以与航空公司等合作打折,而且还可以谈集团客户。这里的想象空间就很大,当运营商有了大脑(智能化网络),还会认为苹果这种神经末梢(终端)是竞争对手吗?
当然,实现这些还需要很多艰苦的努力,甚至需要上升到政治高度,由国家来统一制定未来网络的发展规划,但这已经足以说明运营商并非没有未来,缺乏的只是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以及将其转化为应用的想象。
在应用服务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大有突破的机会。3G时代其实就是移动数据通讯时代,开放程度越高,创新的机会就越多。未来的竞争是应用的竞争,未来王者一定是应用聚合平台。如今杀投入建设手机应用商店的各大厂商,本质上都是在搭建属于自己的应用聚合平台。(链接表一)
在沟通、游戏和娱乐应用方面,中国企业有较为雄厚的创新积淀,一批已经有一定用户规模、而且始终坚持平台化发展模式的企业,具备成为未来王者的潜质,拥有庞大用户群的腾讯、平台化发展的盛大以及SNS领域的开心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应用聚合平台,在3G时代进一步壮大
而任何特定平台都需要有大量的应用,因此小公司将会有更多的创业和发展机会。而那些对产业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抓住巨人们漏洞的公司,依然可能成长为未来王者。
链接:手机应用商店的整合模式及代表厂商介绍
运营整合模式
|
企业名称
|
应用商店名称
|
收入分成比例
|
操作系统提供商主导模式
|
Google
|
Android Market
|
20%:80%
|
微软
|
Windows Market
|
/
|
运营商主导模式
|
中国移动
|
Mobile Market
|
30%:70%
|
中国电信
|
未知
|
3:3:4
|
沃达丰
|
沃达丰应用商店
|
20%:80%
|
互联网厂商主导模式
|
开奇网
|
开奇网
|
短期内全部
让利给开发者
|
终端厂商主导模式
|
苹果
|
App Store
|
30%:70%
|
黑莓
|
RIM应用程序商店
|
20%:80%
|
诺基亚
|
Ovi
|
/
|
酷派
|
Coolmart
|
免费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