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智渊的新家
魏智渊的新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780
  • 关注人气:1,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少年人或青年人的孤独

(2017-02-19 08:50:18)
标签:

教育

分类: 日常生活

在小学教研的时候,我说五年级以下,学生是不明白也不适宜用“孤独”这个词语的,除非碰巧是天才。而一个学生一旦真正地开始体验“孤独”(类似的体验还有忧伤等),就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因为“孤独”和“忧伤”,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性的,只有在自我觉醒的时期,才可能有较深刻的体验。可能,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出现,有人一生都未出现也很正常。

然后我说:唯大英雄能孤独,小人物只有寂寞而已。

这话当然绝对。不过,语言只是手指,重要的是背后的意味。

 

少年人或青年人,都会面临孤独的考验。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最残酷的事,不是考试倒数第一,而是被孤立。

无论多么心高气傲,被孤立的危险,或者说孤独的恐惧,总会迫使少年人或青年人做出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讨好或陪笑,牺牲原则而不敢挺身而出,屈意顺从甚至助纣为虐……许多让成年人吃惊的校园事件背后,都有着这样的心理基础。尤其在一个有集体主义基因的国家里,更是常见,看看日本的青春剧,或岩井俊二的电影,就知道有何等的触目惊心。而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英雄的青春期,孤独总是重要的一课。赫拉克勒斯在十八岁遇到两位女神作出抉择之前,就在旷野孤独地牧羊。

 

少年或青年人,一方面极度地自卑,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有着水仙花情结。他们爱自己,可惜临水而照的河水,却是朋友,是周围无数的面孔。外表的特立独行,经常掩盖着内心深入对于脱离人群的恐惧,而那正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最重要的一步。

作为教师,我经常注视着那些少年或年轻人。对待孤独的反应,几乎是未来成就的最可靠的尺度。那些在孤独中旁若无人的少年或青年,极其罕见,但也最令人敬畏。实际上,除了个别有心理疾病的人,不可能有人内心不在乎,只是他们做出了抉择,宁可与孤独为伍,也不为了逃避孤独而选择迷失自己。在这里,迷失的含义是,与灵魂并不契合的人成为密友,陷入一种交易关系中。就像一位到了婚嫁年龄的年轻人,总有少数特立独行者,除非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否则决不为了结婚而结婚。

这当然不是指把自己变成一个怪异的人。毕竟,无论有没有密友,我们总是与周围人保持着或亲近或疏远的关系,并且始终与人为善。刻意地与周围人为敌,同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是一种神经质的表现。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孤独当然是利刃,但也是一份郑重的礼物。孤独给予你许多时间和空间,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有可能从容而深入地发展。当你很深地进入自己热爱的领域时,你会忘记孤独,也会忘记自己,而这恰恰是你离自己最近的时刻。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热爱的领域,那么阅读,或者在不同的“风景”之间做一个漫游者,就像旷野上的牧羊人,这也是人生难得的馈赠。少年或青年人往往是“道家”,这种漫游或寻找,比渴望一个朋友对人生更为有益。

直到有一天,那个人出现了,那些人出现了,然后彼此才会心一笑:“啊,原来你在这里。”

 

不只是学习才是训练。孤独本身也是训练,它迎面而来时,你可以转身逃开,去朋友的聚会中躲避它,去两性的暧昧中去躲避它。然而,你也可以打开门迎接它,让它在某个层面使你“与世隔绝”,——当然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绝。然后,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寂寞、恐惧、无处安放的忐忑,毅然地将生命投入到有价值的事物中去。它可能是你的学业(你甚至并不喜欢它,但那往往是因为你不了解它,而了解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也可能是某种爱好,或者只是前面所说的漫游。

 

我是中年人,在熙熙攘攘的世俗社会与孤独的自我之间穿梭,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游刃有余。只是这两者并不经常是冲突的,甚至主要不是冲突的,而是和解的。我热爱聚会,也珍惜独处。对我来讲,自由就意味着,我可以作出决定,选择权在我手中。

从少年或青年人的孤独,到中年的孤独,还有一段时光。而少年或青年人的孤独,在我看来弥足珍贵。就像葡萄要成熟,要甜美,阳光是关键时刻的礼物一样。

说到葡萄与孤独,你是不是也想起里尔克的《秋日》?那么,就引这首诗歌结束全文吧: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