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教师,如何用简历和求职信打动用人单位?
(2015-11-21 08:44: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南明教育 |
应聘教师,如何用简历和求职信打动用人单位?
文/魏智渊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为南明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我负责为南明教育旗下诸学校(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运城市新港实验学校、河南省新乡市世青超前国际小学等)招聘教师。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应聘者(无论毕业于哪所学校),都过不了简历及求职信这一关。十年寒窗,最终在求职问题上,许多应聘者却犯了一连串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可能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你的一生。
所以,阅读简历之余,愿意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若对求职者有帮助,则善莫大焉。
一、像找对象一样选学校
幸福的婚姻,大半都有一个谈恋爱的过程,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幸福的工作呢?许多应聘者,却像当初有些人选择专业一样,往往是胡乱投递的。
实际上,应聘者在投递简历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即投往哪座城市,甚至这座城市的哪个区。而区内的学校通常分为三六九等,信息一目了然。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所对应的选择范围,也基本上会在一个区间内。即,名校可能学历就通过不了,差的学校又不愿意去,可选择的余地,就基本上可以圈定在数所学校中了。
接下来就要做好功课,对这数所学校进行研究,再决定投递简历的策略。那么,问题来了——
问题一:投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呢?
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如果其实并不喜欢教书,只是稀里糊涂地报了师范;读了师范后也没喜欢上,只是把教书当成谋生的饭碗,那么,公立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公立学校虽然等级分明,但好处也是显然的。只要不犯大错误,至少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没人能把你怎么样。
如果你非常喜欢教书,而且有一定的教学天赋,那么,一般的公立学校,很可能就是你虚度光阴的坟墓。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少数有传统尤其是有学术积淀的名校,里面往往有一批名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只要努力,你也能快速成长。一种是选择私立学校,做一个强悍的独行侠。私立学校的好处,是没有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在大多数公立学校,晋升的速度会非常慢,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检查评比等形式主义也会很多),只要有能力,能赢得学生和家长,那么除了本来就高的工资能快速增长外,也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更高的职位,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锻炼,在公立学校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有可能。很多人在公立学校呆得太久,“武功”基本就废掉了。
当然,私立学校大多是高压力的,是回报率和淘汰率同样高的“勇敢者的游戏”,基于安全感的需要,多数人会优先考虑公立学校。
问题二:如何判断一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
前提是,你希望自己处于怎样一个职业环境中?
不同人关注的焦点不同,对关键因素的优先顺序的选择不同。这些关键因素包括:1、工资水平。2、工作强度。3、人际关系。4、发展空间。你的排序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除名校外,公立学校大同小异。私立学校,则要研究几个问题:1、无论工资高低,到手的工资究竟有多少?五险一金的情况呢?2、学校发展前景如何,正处于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平稳阶段还是创业阶段?现在及未来在本区域可能处于何等位置?3、学校内部的管理方式如何?是残酷竞争型的,还是团结合作型的?或者近乎公立学校?4、学校是只用人,还是一边用人一边培训人?学校在培训方面的实力如何?
这些问题,可以找学校的老师打听,也可以在应聘时直接咨询,获得明确的答案。
二、如何制作简历和求职信?
好的简历和求职信,能够帮你获得面试的机会。那么,如何制作一份更好的简历和求职信呢?
(一)端正态度,认真准备。
一份仓促的,漫不经心的简历和求职信,往往会堵塞可能的机会。
当你锁定了几所计划投递简历的学校,对其中的每一所学校,都要像只有这一次机会一样去争取。就好像相亲之前,无论如何得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很自然,其实每一个细节都雕琢过。
错误的态度包括:
1、简历和求职信极其简单和单一化,没有因不同的学校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几乎相当于“群发”。
2、内容排版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有错别字,格式也严重不规范。
3、邮件标题不严谨,甚至无标题。虽然只有几个字或一句话,却没有斟酌过。或附件缺乏正确的命名。
4、邮件只有附件,缺乏正文。或正文格式和表述不恰当。
(二)怎样制作一份简历?
当然,你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份简历模板。毕竟,离开了模板,许多人制作的简历要素不全。但是,你要留意:
1、尽可能选择简洁清爽的模板,并根据对象的不同以及自身的需要,对模板进行适当的修改,以突出自己要表达的重心。
2、字体不要大得突兀,也不要小得看不清楚,而应该以小四、宋体(或楷体)为主。字体要单一,不要超过三种以上。重点内容可以加粗或变成黑体,而不要轻易变换字体颜色,弄得花花绿绿。
3、如果可能,尽量不要把相关证书的电子版贴在word版的简历中,而应该以图片格式单独存储。
好了,现在说说内容吧。在阅读简历时,单位通常最关心什么?
通常关注的重点,按优先次序排列,依次是:
1、学历。如果是硕士及以上学历,通常还会关心本科学历。
2、专业。即专业是否对口。这意味着,如果你专业不对口,那么你必须在求职信中花力气说明为什么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3、社会实践及获奖情况。
4、自我描述。
这些通常也是大家都会准备的。那么问题在于:你靠什么,将你与别的应聘者区别开来?以下信息作为简历的一部分,可能是重要的:
1、对你的兴趣爱好的列举与描述。
不仅要列举你的兴趣爱好,而且要有描述,用举例或数据的方式加以说明。兴趣爱好的意义在于,它让你整个人变得立体起来,变得可以感觉。甚至,兴趣爱好未必要与职业保持一致。甚至像跑步、摄影、瑜珈这样的爱好,也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仅要一个专业强大的老师,还希望同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趣味的老师。可能兴趣未必有职业有关,但会让用人单位产生联想,从而增加魅力值。
2、对你的社会实践经历的具体描述。
你在哪所学校实习的?部分用人单位会留意这个信息。而另外一些单位,可能更看重你的义工经历,因为他们会将你的义工经历与人品和奉献精神联系起来。如果你能简要地描述你从实习或义工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尤其是独特的体验,那么就更容易引起注意了。
(三)怎样写求职信?
不要小看求职信,在国外,无论是大学招生,还是单位招聘,求职信的作用都非常巨大。而有些求职者,竟然不写求职信!这种纯靠简历“遍撒英雄帖”的作法,简直是不想找工作的节奏啊。
求职信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无对象,无特色的千篇一律。(网上下载的通用版本吧?)常见的问题有:
1、给不同学校投递的求职信,用的是同一个版本。
开头总是“尊敬的领导”,结尾总是“最后,衷心地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中间也是千篇一律的陈辞滥调,看不到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至少,要把“贵单位”换成“****学校”吧?人家单位是有名称的,不叫“贵校”。再进一步地,如果招聘启事上有联系人的姓名,为什么不说“尊敬的某老师”呢?毕竟,阅读你简历的不是抽象的“用人单位”,而是一个坐在电脑前的活生生的人。
然后,建议至少用一段话,说说自己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尤其是教育理念等)。有时候招聘者会有一种惊喜:原来这他都知道?!用人单位当然希望应聘者研究过自己,这至少透露出应聘者的诚恳和认真。
2、求职信应该充分个性化,情理兼具。
求职信除了透露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和向往外,还要回答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以及这所学校?
(2)我拥有怎样的才能和潜能,能确保自己胜任这所学校的工作?
(3)万一应聘成功,我将以怎样的态度和努力,来迎接新工作?
在这里,诚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你选择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是你家乡,你方便照顾父母,或你男友(女友)在附近工作,或学校的工资吸引了你。不要讳言这些,这些反而让别人感觉到你是真实的。但不要让这成为唯一的理由。
而讲述自己何以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讲故事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其实,有些应聘者是懒得写求职信的,尤其是个性化的求职信。可是你想想,千山万水都过来了,那么多的辛苦都扛过来了,真的怕写多个版本的求职信吗?何况只是在一个版本上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而进行修改,并不是每份简历都重新来写。
这种漫不经心是可怕的。我通常会从内心深处排斥这种应聘者,我相信他们在单位工作时,也会是一个漫不经心者。一个连求职信都不愿意写或写不好的人,凭什么认为他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呢?
三、虽有能力,硬件不硬,怎么避免被埋没?
可能你的学历,或获奖证书之类,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瞥一眼你的学历,就直接枪毙掉了。而你实际上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拥有相当的热情或能力,或二者兼而有之。
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证明自己了!你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一)写一份长长的情深意切的求职信。
要相信书写的力量,故事的力量。当然,前提是你真的很喜欢教师这份工作,或这所学校。尽你所能,把它表达出来!
(二)提交能证明你的能力的作品。
如果你热爱阅读,就写一份阅读史(我们运城国际学校招聘老师,就必然要考查阅读史,微信公众平台:yunchengguoji),详细列举自己读过的书籍,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
如果你热爱写作,就附上自己发表的文章。没发表过文章?不要紧,把自己写得最好的文章作为应聘材料的一部分。
如果你热爱绘画,就附上自己的美术作品。
总之,提交一切可以证明你能力足以弥补学历的东西。
(三)提交视频。
前提是你真的有水平,那么你就提交视频吧。可以是你的专业视频,例如舞蹈老师跳舞的视频,音乐老师唱歌的视频。如果你是学科老师,你在实习中自己满意的一堂课,或视频片断,均可。
当然,视频最好压缩一下。
用简历和求职信打动用人单位,获得面试机会,是进入职场的第一步。这第一步,不仅仅取决于你将可能拥有怎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你人生的姿态。一个人,如果连简历也做不好,连求职信也写不好,拥有精彩的职业生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这是一个不但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而且长期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研究者的肺腑之言。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