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笔记(一、物与作品)
(2013-05-11 10:15: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每日阅读 |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书笔记(一、物与作品)
文/魏智渊
1
海德格尔想要问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本质上,这是一个艺术哲学的问题,是美学问题中的形而上部分】
2
海德格尔先批判的,是浪漫主义美学(或者说主体性美学),即作品源于艺术家,是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一切作品,都是艺术家的自传)
结论,是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使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是艺术。那么,艺术是什么?
传统美学有两个思路,一是归纳的思路,即从现有艺术作品中归纳出艺术的来。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如何选择艺术作品以及以什么标准进行归纳?二是演绎的思路,因为演绎的前提,是已经拥有了一些关于艺术的规定性。
海德格尔的追问方式,是追问艺术的存在。艺术是通过艺术作品而存在的,因此,他试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象学追问,来思考“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
在这里,已经隐含了一种思考,即艺术是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存在,艺术作为一种存在是活生生的,是“道”,而艺术作品则是艺术的显现方式,艺术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类似于体用的关系。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直接地用感官触及“艺术”,所以只能通过艺术作品去把握它。
3
你只能从现象入手,而你看到的现象(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座雕塑……)首先是一个物。(换句话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有物因素)
但使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或许不是物因素(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也是如此,使毕加索成为毕加索的,也不是脂肪和骨头一样)。也就是说,一定是别的东西。但在搞清楚别的东西之前,绕不过的,是对物因素的思考。
即,物与作品,究竟是什么关系?
4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
海德格尔又开始绕圈子了,他区分了不同的“物”:
一、“物”=“存在者”
如此,一切存在者皆物,包括上帝,包括观念,包括死亡和审判,包括一切非虚无的东西。
为什么“观念”也是物?
“思”相当于“存在”,观念是“思”之凝固,是“思”之外化或物化,所以,观念是存在者,是广义的物。
为什么“死亡”和“审判”也是物?
从更根本处讲,死亡和审判当然是事件,但事乃是物的一种状态。人是一个存在物,死亡是人某一刻的状态。所以我们经常说“事物”,事和物,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本质处,都是事(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讲),也都是物(从本质主义的角度来讲)。
二、“物”=“纯然物”+“器具”+“艺术作品”
“纯然物”是一个抽象的虚设的概念,因为从哲学的角度讲,不存在“纯然物”,一切物,都处于和人的关系中。
“器具”是从人与物的关系的角度来说的。
其实这种对物的理解,与中国道家思想颇为暗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天以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而作为“器具”的物,在道家那里,就称为“器”,这是人工物。
5
然后,海德格尔以批判的方式,回顾了西方哲学史中对物性的认识过程(三种)。
第一种,是把物当成了“具有诸属性的实体”。
通俗地讲,物不是物,物是物的属性的集合。(而我们其实知道,物的属性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它是认识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嘛)所以,在对属性的对象化的认知中,物本身消失了。
这个消失的过程,发生在从希腊语向罗马语转化的过程中。
在希腊人那里,物有一个内核(称为基底、基体),物以此为根基向人呈放。如何呈放?其实就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呈放,这里包含着一种思想,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有用性。
但在罗马人那里,这一呈放关系,被转化成了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这一关系,呈现在语法中(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就成了一种主谓结构。主语是实体,谓语是对实体特征(属性)的描述。这一结构沉淀在思维方式中,又遮蔽了人们对物性的更为本源的认识。
第二种,是把物当成“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这是一种早期的经验主义的认识方式。(哲学史上,这是罗素一路的经验主义)
通过地讲,物就是物所给予我们的感觉的整体。(想想九十年代的新写实主义)
海德格尔说,第一种解释,我们离物太远,第二种解释,我们又离物太近,都没能把握住物。
这里有意思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抽象的听”。
你不是先听到汽车声,然后知道来了一辆汽车,而是先听到汽车,然后才听到汽车声。——这是什么意思?
一言以蔽之,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
你先处于与汽车的存在关系中,然后才能听到汽车声。或者说,在听到汽车声之前,你对汽车有一种先行领会。若不先处于一种存在关系中,认识便无从发生。
这种抽象地纯粹地听,在生活实践上意义重大,不是本文话题,按下不表。
6
海德格尔重点讲的,是第三种,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
这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概念,形式,就是“相”,一个东西是什么是由形式规定的。质料,就是材料。形式与质料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对一首诗来说,语言就是质料,而形式,就是作者对语言的组织方式。
形式/质料用来分析用具最合适,分析自然物以及艺术作品,就不太合适了。
这三种认识物的方式并非错误,而是说,不够本源。
7
海德格尔从器具入手,来思考物的问题。
器具的器具存在,就是它的有用性。一个器具越有用,越是它自身。而有用,即越趁手,越不被触目。
一双越趋于本质的鞋子,穿在脚上越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器具之为器具,在于它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就是,或者扎根于一种因缘整体性。就是说,处于和使用者的和谐的关系中,这种关系的整体,就是因缘整体性。一旦整体被破坏(例如鞋子坏了),那么,器具就进入了触目状态。
器具的本质状态,就是可靠,有用,不触目。
8
触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破坏因缘整体性(一个坏的鞋子,是对人与鞋子的关系的破坏),另一种,则是揭示因缘整体性。
艺术作品,就是后一种。凡高的《农鞋》,不是使鞋子处于不触目的状态,而恰恰是使之处于触目的状态,使农鞋所开启的因缘整体被揭示出来。
那么,什么是艺术?
艺术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至此,关于艺术真理的探讨,才真正开始,而这,是第二部分的话题了。
9
关于第二部分,一个先行提示是:注意海德格尔的运思方式。
艺术是什么?最终是没有结论的。
海德格尔即是在思考艺术,也是在思考哲学,更是在思考存在。艺术因为与存在的关系,才进入了思。
而在对艺术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思考,是不断地进入循环,进入四重整体的游戏。而所谓四重整体的游戏,其本质仍然是世界与大地的争执,这种争执,可以借助太极图来理解。
因为这种争执的本质性,必须不断地突破语言的牢笼,而进入文字游戏。例如,你可以将世界与大地,换成相同结构中的许多词语:物、语言……
而海德格尔是在讨论艺术么?
你不妨将艺术置换为存在,再置换为教育教学,置换你自己所从事的领域。
2013年5月11日星期六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