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感(1)

(2011-12-25 09:25:27)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随感(1)

 

/魏智渊

 

1

 

2004年的时候,网上有一帮朋友在徐州组织“青年教师论坛”,那时候还比较粗糙,我响应召唤,毅然前往。——要知道,我一直生活比较闭塞,这可是我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

时间很不巧,出发当日,我正在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教学能手大奖赛,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参与县级赛教。上午讲课,下午说课,而根据行程,我甚至来不及吃午饭就必须出发。几乎没有犹豫,我就选择了放弃下午说课(实际上这样就无法获奖了),而决定上午讲完课就立刻坐车出发。因为那种召唤是决定性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拦的。

幸运的是,上午讲完课,评委们很感兴趣。我请假要提前离开,他们说,你干脆立刻就说课,于是上完课后我花了十分钟说课,之后就匆匆离去。

那次,我在语文组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是我惟一一次参与公开课竞赛。但是至今,我都没去领取过获奖证书。

 

2

 

同一年,我决意离家出走。

那时并非被新教育所感召,而是一颗不安的心,渴望着接触更深刻的东西。一句话,我渴望学习,所以我到了李镇西老师任副校长的盐外,一所普普通通生源并不好的私立学校。——虽然那时候,我还有另外几个到更好的学校去的机会。

我频繁地听课,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不是一节两节,也不是十节八节,而是整学期整学期地抱着笔记本坐在他的教室里,经常,他开班会,甚至与学生单独交流时,我都在场。我想,这样密集地听课,在那所学校里,我是惟一能做到的。

当时李镇西老师已经很有名了,但并非如我想象的,他的教室里会坐满听课者,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听课。更多的老师,除非学校公开安排的教研,否则,根本没有听课的意识。——这常常令我惊讶,毕竟,外面有不少人仰慕李老师,可是千里迢迢地经常过来拜访学习,而这么好的资源在自己身边,何以视而不见呢?

 

3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投身新教育,辗转……,共读,学习,听课,研课,都成为日常事务。

终于有机会遭遇更多热情的求学者。

2006年,苏大附中,毛虫与蝴蝶高级研修班。

两批人,一批是自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而来的未来的毛虫们,一批是公费支持的本地的老师,几乎是冰火两重天。自费而来的老师,没日没夜,切磋琢磨,热情地提问与参与,公费支持的本地老师,准时“上下班”,是沉默的旁听者。

这幕戏无数次地在不同的场合上演。

 

4

 

再后来,网师就成立了,许许多多热情的学习者被汇聚起来了。

最早被淘汰的,是被加盟者。

而活跃在网师核心的,是这样的一批人:

用心地完成作业;

竭尽所能地帮网师做一些工作直至承担讲师任务;

少数人,争取到了罕台共读的机会,不远千里受召唤而来……

 

5

 

新教育研究中心,是无论如何繁忙都不会放弃学习的组织,原定的寒假共读,最终竟然变成了两次。

年前共读,据说丰台只有几位校长参与,新招聘的老师无人参与,各有原因。(仍然是公费)而罕台也并非例外,本地青年老师,也大多不能参与,毕竟,快过年了……

但外地仍有网师学员,订了机票,满怀期待。

 

6

 

罕台共读,是罕台新教育一道绝佳的风景。

不巧的是,共读只能放在周六晚,所以,又导致本地青年老师大多无法参与。因为他们要回家,要与家人团聚,家中还可能有爱人,有小孩。

学习不是工作任务,只是一种福利,是不能强行分配的。罕台新教育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

 

7

 

公元1167年,朱熹造访张栻,两位大儒在岳麓之麓设坛论辩三天三夜,许许多多的学子不远千里而来,据记载,当时的盛况是“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今天的人,大约很难想象当年那些学子的热情吧?(那可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呀)

 

8

 

西方另一位大哲罗素说: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在今天,对爱情的渴望已经被软弱与占有所替代,虽然,仍以爱之名。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也日渐稀薄,大众只有无理性的愤怒而少有基于自省自察的悲悯。

对知识的追求?

是的,这个时代号称是知识的时代,但除了极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不复有激情,知识只是谋求利益的工具,而不复是目的,是孜孜不倦追求的对象。在无数次选择中,我们最容易放弃的就是学习。多数人,可以为一场宴席而驱车百里,为一次学习?不会。

然后上帝是公平的,正如哲人所说:

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

20111225日星期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