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师班会(80)】分享

(2011-10-01 09:16:29)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师班会

分享

——网师一周观察(80

2011925-101日)

 

/魏智渊

 

928日晚7点,网师开学典礼。

朴素与热烈,庄重与激昂,都是可以预料到的。因为,无论这群人现在如何的稚嫩,但是都有着共同的愿景,并且有着一颗迫切的心。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目前的能力,还都不能说就有多么强大,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朱永新老师在致辞中说:

我非常敬重各位网师学员,因为你们是中国最纯粹、最敬业的学生。你们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是为了职称晋升,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从而在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重任中,挤出时间参加网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我知道,网师的要求是苛刻的,甚至是严酷的,网师作业的合格率可能是中国的大学里最低的、网师课程的淘汰率可能是中国的大学里最高的。许多人为此伤心落泪,也有不少人一去不回。但几乎所有参加过网师学习的人,都无怨无悔。因为,对新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求,对孩子的热爱,是你们参加网师的唯一理由。

可我总在想,这更是朱老师的期待,因为“最纯粹、最敬业”,我们多多少少还有些担当不起。网师里每一次闪烁的一线亮光,总是似乎照出了我们内心更多的蒙昧。所以,开学典礼上的誓言,需要岁月来一天天地兑现。

 

1

 

习惯于从迅雷下载电影,但忽然有一天,迅雷就不能下载了,说是“版权保护”。不但迅雷,知名电影网站大都受到了这种限制。

作为普通网民,我当然渴望能够分享到免费的电影,甚至也会想,只有倡导自由分享,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开放和进步。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知道,一个更为开放进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更具创造力的社会,而没有版权保护的自由分享,会导致创造力的下降。因为没有合宜的回报,高智力人才便很难投入到相关领域,纵然投入到相关领域,他们也会缺乏足够的资金或融资能力用于提升产品质量。香港电影历来缺乏大制作,就是一个例子。最终,损伤的是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也损伤了每个人的利益。——你是愿意自由地分享垃圾呢,还是愿意付费看真正的大师作品?

所以健康的社会,在自由分享与版权保护之间,就要取得一定的平衡。如果几十年前的电影也要禁止网上自由分享,那么和刚刚拍出的电影要求自由分享一样,都是对社会进步的损害。

我由此想到了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命运。(包括之后的网师)

研究中心从成立之初,便因新教育的公益性质而倡导分享。这种运行逻辑是,研究中心自身以公益的方式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这种保障与研究中心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并非一个“市场价格”,但一份理想的事业有另外的丰厚的回报:意义感、尊严感。在这种运行逻辑之下,研究中心创造出来的成果尤其是课程,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儿童课程,影响深远。

后来这种逻辑便被实际上破坏了,以至于研究中心,包括网师,在很长时间里不得不考虑整个团队的生计问题,在这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尊严也受到了伤害,意义也日趋虚无……而为了生计付出一些代价,损害的,是整个团队的创造力以及学术发展。例如,我要靠写作以自养,并非不是一条途径,但这必须耗费一定的精力。

同时,广泛的分享,也带来了剽窃和抄袭。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及讲座中不加说明地剽窃研究中心的成果已不鲜见,有些读本也大量引用研究中心的成果而不加说明。这些,已经不但严重地违反了分享原则,而且歪曲了新教育的课程。

网师也是一个自由分享的学术共同体,无非分享的是讲师的智力资源。

但是,现在潜在的危险是,无限制的分享,助长了两种风气:一种是单纯的索取者,他们希望从网师,或新教育小学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绘本、网师下载不到的优质电子书、成熟的文本解读或课例、新教育小学的课堂实录、晨诵或整本书课程、学科课程……总之,他只想节约力气,找些现成的东西加以使用。若拿不到,有的还会出言讥讽:新教育不是公益的吗?——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实验区校的老师,视这种共享为天经地义,觉得我加盟了新教育,仿佛就天然地享有了这份权利。更尴尬的是,我们的一些资源,还助长了公开课风气。一种是助长了对学习的轻率的态度。许多人奉行片面的拿来主义原则,实际是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原则,而不愿意经历创造课程或者说创造知识的艰辛。这一点在网师中尤为警惕,因为它与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愿景背道而驰。

这种无限制分享的另一个弊端是,在研究中心及新教育小学外,鲜有成熟的共享课程。这几乎是一种单向的垂直传输模式:研究中心创造课程,广大实验者分享课程。而千千万万间教室里的真正的创造力只要一天激发不出来,这种模式就是非常脆弱危险的。

 

2

 

所以网师一直也在探索一种分享机制。

我们首先对课程资料的分享进行了限制,使用了PDF而非word,并加了密码。并且,课程资料只对选修者开放,而只要一门课程未过关,即踢出该课程教室,这就丧失了继续分享资源的机会。

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防止了对学习的轻率态度。因为确实有人以为只要听听课,看看授课记录,就可以了,甚至是一种节约的学习方式,而压根意识不到,真正的学习,或者说,网师倡导的学习,乃是一种艰苦的穿越方式。

但这种分享机制只是一种底线,我们还没有将网师里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汇聚起来,使之成为网师中的“美好事物的中心”。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网师成立了网师附属学校,并对成员进行了严格筛选。同时,成立了网师教室图书馆,将公益与图书馆运行的分享结合起来。

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分级的分享机制。

网师附属学校,在网师中享有最高级别的分享。也就是说,附属学校的成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新教育小学并不对外发布的课程资源(当然,这种分享不是一下子放开的,因为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需要有一个过程),包括新教育小学的课堂教学及研课录像等资源。

但是这种分享,同时是一份压力。它要求你努力,要求你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它基于一个原则:奉献越多,回报越丰厚。而网师附属学校汇聚的,则是网师中相对最具备创造力,最可能创造出优质知识(课程也是知识)的学员。这种分享和交流,有助于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效率和相互启发。当然,你不必为分享而分享,这里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你努力地贡献出你最好的东西,哪怕它只是“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这种分享,当然不只是资源上的,更是智力和经验上的。随着大家的彼此磨合,这一点就会越来越重要。那些教育教学中涌现出来的真实的问题,只要有人提出来,而你恰恰又拥有这方面的理解力或经验,那么就应该努力地协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网师附属学校也会涌现出“榜样教室”或“榜样教师”,其标志,就是质量高、数量多的奉献。

网师教室图书馆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这个项目的申请是相对宽松的,但它至少要求具备这些条件:首先,在网师里学习认真,或在教室里工作认真,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建立起信任关系,毕竟,人是需要证明的。其次,申请者必须已经在教室里建立了图书馆并运行了一段时间。有了这两种条件,就可以申请1元图书馆,或申请正式的资助。

而进入教室图书馆项目,也意味着要有分享精神。这种分享包括:书目;对不同书籍的评价,尤其是推荐特别好的图书;图书管理经验或教训;图书使用经验;家校沟通方面的经验……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大家都会少走弯路,并最终建立起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有灵魂的图书馆”。

 

3

 

有学员说,我弱小,所以我更需要帮助。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这种逻辑是糟糕的。因为这种帮助的结果可能是,弱小者并未真正变得强大,但卓越者却可能因浪费时间而变得无法继续卓越。

共同体的逻辑是,让卓越者变得更卓越,当卓越者挺立在那里的时候,就是对弱小者最大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卓越者成为榜样,弱小者学习榜样,从榜样那里汲取营养。许多弱小者之所以弱小,就是因为缺乏主动性和刻苦精神。如果只是一味地输血,最终将往往养成依赖而两相损伤,重要的是自己从榜样身上领悟了多少,并起而行之,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成长,也没有人有义务对你的生命发展负责,你才是你的主人。

所以,有些基本资源,当然是任何人都可以分享的,但是越高端的资源,越要你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就像那天山上的雪莲,是需要艰苦的攀登才能摘取。

只有这样,网师才能拥有持续的创造与分享的动力,才能在一个“后研究中心时代”中,成为名符其实的具有创造力的自组织团队。

显然,这一天要真正到来,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信任、文化,以及创造性等,都需要岁月的孕育。

但是,值得期待,这一天必定到来。

2011101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