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月的边上(401-420)
(2011-06-03 07:4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综合评论 |
写在岁月的边上(401-420)
文/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401
不向本源处下力,则易浮躁而随时代之潮;不在时代之潮中奋力搏击谋求改进现实,则易古板而趋于死寂。
反复之,并修炼一种真正的能力,即不被表面的东西所困惑,直抵要害的能力。
在网师里,最终也是修炼这样的能力。
402
德鲁克也提到卓越教师的分类,但这种分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追问“我是谁”。几乎没有任何外在的尺度可以完美地定义卓越教师,卓越,意味着独一无二。
或者说,卓越教师,是以自身为尺度,打破一切条条框框,让自身的潜质与能量最大限度在教学及师生关系中释放出来的人。
403
康德的道德哲学,渐渐清晰起来了。
基于利益的道德原则,与康德之绝对律令,是两套在生活中同时发挥作用的法则。
与人交往,重视别人的利益,这也是道德,是对别人的尊重。但我总以为,至交好友,交往越深,则越不受利益交换之束缚,否则,就太悲哀了。
404
基于交换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形态。
但我相信,更深入纯粹的形态,不是基于交换的(虽然用交换亦可勉强解释)。
在更纯粹的形态下,与一个人建立关系(爱情、友谊等),不是因为财富、声名、美貌等外在的易于流逝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气息。
此时,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干国祥对话:绝对律令是个有形无实的抽象东西,不好说;用王阳明的话,说良知自知之,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简单。我更愿意用共同承诺的规约,用榜样所承诺要信守的原则,来弥补这个太抽象的“良知”或“绝对律令”。
魏智渊回应:绝对律令必然是形式的,其价值也在此。与之相对应的,是准则。其实正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康德的道理理论与功利主义的衔接处,并非截然对立。
绝对律令召唤内容,而此内容,又是基于功利主义原则形成的共识,一旦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受功利束缚,又成为普遍法则。
405
在关系中失去自尊,往往是因为我们以自身为手段,企图通过交换来保持关系所致。根源:
1、为物(名利或他人之肯定与照顾)所羁绊,惧怕丧失;
2、由此而来的自欺以及对谎言(他人承诺)的依赖。
康德的启发:将绝对律令置于存在之核心,不用本质的东西去交换以致丧失自身沦为工具。
406
在教育教学中,热情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情绪会妨碍理解事物,而情感则与洞察力相伴。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专业发展,缺乏真正的情感是很要命的,即所谓“麻木不仁”。
热情会导致一种对知识以及人的深度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学习或教学,有如真正的爱情。
407
真正让人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的卓越书籍并不多见,我以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堪称双璧,均有一定难度但在普通老师“最近发展区”之内,值得反复咀嚼之,在有一定间隔的重读中加深理解。
此类书籍,不在于量多,而在于少而精透以及不断领悟。
408
专业发展之难,表现在,要真正获得发展,必须突破自己,进入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是许多人为之恐惧的。
因为这首先伴随的是自我的重新整合,一切知识的修习,都是建立在这个整合的圆心周围并彼此滋长。谁惧怕形成新的自我,谁就无法获得本质的发展。
409
甘地主义的一个精髓是,不轻易视任何人为敌人,而首先视之为人然后纳入自身。
我们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讨厌的邻居、竞争对手、外地人、罪犯、尺码不同的人、某个国家、某类人……
思想需要不断地清理以避免成为乡愿,但一切必要的裁决与争斗,必须基于更为广泛的人道主义意识。
410
心中要有戒律,不能只有借口。
411
当下,凡是有价值的书,都会被定义为“过难的书”。
事实上,连《给教师的建议》,也被许多人定义为“过难的书”。(因为如果保守地估计,会有80%以上的老师声称读不懂)
我不理解,凭什么普通教师只配读简单而其实毫无营养的书?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只能如此,那么,你必定如此。
412
我的理想,是希望网师,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新的尺度。
并且,这标尺不只是纸上的宣言,它将通过许许多多网师学员的实践显现出来。
基于儒家传统的立场坚定的元语言,清晰扎实的专业功底,卓越的课程及课程执行力,高效的新教育专业共同体……这一切,并非不可能。
413
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师专业发展时,基本上不涉及到省思和构筑元语言的问题(在他那里,这个问题是默认的,这是他的局限),而更多的是构筑专业语言。但是,今天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却必须将元语言的思考纳入其中。
(网师的哲学以及文化课程,即发挥此作用。)
414
《飞越疯人院》是政治及现代社会寓言片。但它的可阐释性是很强的,如可从中得到启发:人总是沉沦于体制(广义)之中而沦为“常人”(或“众人”),所以要不断地从常人之中挣脱出来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并且,这种飞越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
415
网师有一种读书可名之曰“拔地而起读书法”。即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攻读凭一己之力无法攻克的原典书籍(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从而大大地提高理解力,防止了在浅层次书籍中的过久逗留。
以我为例,若不借助团队,或终生不会去碰海德格尔。但现在有一定水平的理解,对整体学术理解助力甚多。
416
理想中的新教育人的聚会:朴素而热烈,宁静而悠远。
纵然有钱,却宁俭勿奢,朴素中,本就包含着一种华贵的新教育精神;努力准备,但没有表演,宁静里,流动的是浮躁时代中那一份甘于寂寞的悠远。
这样的聚会,我等不到了,但我和我所属的团队将创造一个出来,它将叫“网师高级研修班”。
417
有一种说法:视家长为上帝。
这种说法,是从“视顾客为上帝”中脱胎而来的。其实质,是强调了教育中隐含的商业关系(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
实际上,应该强调的是学校“领导”家庭,而不是反之。这种领导,是指价值观与专业上的引领,在此前提下,才有健康的家校合作。
418
学校领导家庭,是强调了学校的责任。
具体于家校合作中,老师作为专业人士,不应一味地抱怨家长的无能(例如文盲)、不合作、不负责任或自私自利,而应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最大限度的合作(哪怕是留守儿童的家庭)。
所谓合作,也非一推了之,而包含了分工、专业指导及日常沟通。
419
真正的诗歌是拒绝抒情的。
因为抒情像云彩,看上去很美丽,但却遮蔽了天空的湛蓝与深邃,削弱了诗歌直抵本质的力量。
真正的诗,是生命的直观的无蔽状态,语言必须谦卑地退在本质之后,泰戈尔、荷尔德林、里尔克,他们的伟大全在于此。
例如泰戈尔的诗,似圣水沐浴过,一尘不染。
420
理想主义是一种承诺,意味着无论多么艰辛或舒适,要坚持不懈地对抗人性中的懈怠、堕落、虚无、无力以及名利倾向(这些往往会被包装为“理想主义”)。
所以对理想主义者来说,为道与为学,必须深刻地结合起来,无学,道是空,无道,学是迷。不要只抱怨这个时代,有勇气,就自己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