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侧记

(2011-04-08 15:47:06)
标签:

教育

分类: 罕台新教育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侧记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侧记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侧记

/魏智渊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shù)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桃夭嗓子极不舒服,我就尝试在202班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

1991年,我中师毕业,分配到一所山区小学,就教小学二年级语文和五年级数学,只教了一年。

所以这是时隔20年后,我第一次重新在小学上语文课。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新教育小学搞研究,不上课是不可能的,只是迟早问题,否则,与新教育的研究理念相悖;在网师承担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并且经常参与小学研课,不下水,也是不应该的,这也是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进行备课的方式之一;我自己通过观察新教育小学的学生,也起了兴趣。

于是,就打算上了。主要目的,站在讲台上感受学生。

 

1

 

我拿到的是现成的课件,干干做的。图片很精致,尤其是汉字教学,相当细致且贯彻了他关于汉字教学的理念。

但我没法用干干的课件直接上课,因为他的课件主要是生字教学,除一处细节外,几乎不涉及文本细读。另外,我能理解他的编排逻辑,但觉得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就开始动手修改课件。

很惭愧,课件做了很久……尤其是找图片,很麻烦……

我严格遵照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来备课(因为是课内预习,对框架进行了修改):

 

A类(无)

B

1、掌握生字(包括多音字“数”的意义和用法)。其中,会认“撒、玉、仰、傻、距、组、楚、衡、汉”,会写“勺、斗、玉、组、数、睡、珍珠、钻研、距离”。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C

1、了解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学习他严谨认真、善于观察的求知态度。

2、了解有关北斗七星、天文等方面的知识。

 

和桃夭商量之后,预习花了一节课时间。我设计了一套预习题目:

 

一、基础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划出读不准和不认识的字、词,给课后生字注拼音。(课文读完后,再回头查字典解决。记住:不认识的字太多,同桌可要相互帮忙啊。)

2、能读出不认识的字后,再把课文至少读三遍,要读得流利,尽量读出感情。

二、高级预习(基础预习完成,举手报告老师,才能完成高级预习题目)

3、请试着不看书对同桌或周围同学复述课文,按照下列顺序:张衡在干什么?奶奶怎么说?他怎么回答?爷爷怎么说?后来张衡变成了怎样的人?

4、请问,张衡、奶奶和爷爷围绕着什么问题进行讨论?写在课文标题下面。例如:张衡、奶奶和爷爷在讨论        

三、超级预习(只有高级预习完成,才可以挑战哦)

5、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个“傻孩子”,你觉得张衡傻不傻?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在书上划出理由,看谁说的理由多并且合理)

6、尽可能多地给课后的生字组词。

 

47日下午第一节课,学生进行预习。

我在巡回指导时,本来打算将重点放在一两个学困生身上,但学困生读一遍课文要好久,而且必须在跟前听他读,这样影响了对其他同学的巡回指导(所以不得不经常离开学困生再去看其他学生)。

预习到半节课的时候,估计学生基本已经完成了基本预习时,我让大家停下来,指出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个别生字词,以及注音上的问题),然后让大家齐读了一遍课文,基本流利。

然后,让学生继续挑战高级预习和超级预习,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先完成了基础预习题目的学生,再去看高级和超级预习题目,就显然存在大量的浪费,甚至有些学生不知所措,他们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训练。我这时才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用教高中学生的方法去教小学生了。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不要让学生专门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是要将这些问题与熟读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初步思考。至于具体的思维训练,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2

 

课件本就没完全成型,从万佳小学参加完读书会活动回来,我就着手调整和完善PPT

一边看课文,一边重翻《给教师的建议》中相关论述,我决定“照方抓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本细读也好,找交集点也好,这些都不困难,让我反复琢磨的,是一些常规,如生字的练习与书写(例如书空)。也就是说,在一般小学老师那里已经是自动化的一些东西,包括常规教法及教学程序,在我这里反而成了问题,需要琢磨以及咨询才行。

备课是愉悦的,因为不断地在创造性的想法冒出来。

48日早晨第二节课,我走进202班教室。其实因为经常听课的缘故,学生跟我已经比较熟悉了。

进入很简捷,检查预习:

(一)检查一:我会读生字,我会读生词

1、生字:

撒玉 仰 傻 距 组 楚 衡 汉

2、词语。

撒在  碧玉   仰头  傻瓜  距离

分组  清楚   张衡  汉朝  勺子

北斗  珍珠   无数  数清  数数

著名  祖先   相隔  刻苦  钻研

绕着  乱动   睡觉

生字学生先读,再添上拼音后读,生词则是齐读加指名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认读得不错。我特意叫昊与博各起来读,让昊读其中五六个词,全读对了,博则没读出“著名”,另外三四个都读对了。我估计要全读的话,他们都会各有些不认真,但我意在鼓励,就见好就收了。

我特别加了“数数”这个词,并做了辨析。

(二)检查二:我会读课文(请几位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捉虫子”。(找出他读错的地方,在他读完之后举手提出来)

举手很踊跃,我点了五个同学,最后一个是学困生,他读错了“张衡”与“汉朝”(读成汉族了,不理解所致)。

捉完虫子,全班齐读课文,基本流利。进入下一环节:细读课文。

 

3

 

先学前三段,先读,然后讲生字,再细读文本。

生字教学基本用干干的课件,但我做了调整,多数情况下流程如下:

1)出示甲骨文,猜猜这是什么字?

2)猜不出,再出示图片,再出示汉字,讲字形字义,必要时书空(例如“距”)。

3)出示由这个字组成的词,每个词读齐读两遍,然后进行简单解释,并将这些词编织进一个语境中。(这是提前想好的,也有随机应变的)

例如:

1)玉

宝玉、美玉、玉米、玉兰花

如花似玉、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玉不琢,不成器

前一组容易理解,后一组则编织进一个语境中:我们班女生个个如花似玉,长大以后亭亭玉立,但不一定冰清玉洁噢,除非努力琢磨学习,让自己变得美好,“玉不琢,不成器”嘛。——这里,“冰清玉洁”要稍做解释。

2)组

组织、组合、组成、小组、组员、组成部分、组词

小种子班是个由爱读书的孩子组合起来的组织,严老师把大家组织起来,组合成一个快乐的班级,并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群可爱的组员,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经常进行组词练习,学习很快乐!

3)楚

痛楚、楚楚可怜、酸楚、清楚、一清二楚、清清楚楚、楚国、四面楚歌

李小龙不小心弄伤了班上的一个女生,她觉得痛楚,流下眼泪,显得楚楚可怜,心里无比酸楚。旁边的张振邦看得一清二楚,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严老师。大家都很气愤,围着李小龙,李小龙四下一看,可真是四面楚歌啊!

这个当然是随口编的,其中“楚楚可怜”和“四面楚歌”做了解释。

我自己最满意的是关于“天文学家”或者说“天文”的教学。方法是,先出示“文”的甲骨文,告诉学生意思,以及与“纹”的关系。然后出示不同的“文(纹)”:布文(纹)、花文(纹)、文(纹)身、水文(纹),最后,出示甲骨文。

学生不太明白甲骨文,就讲甲骨文的来历。然后,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这是什么文?”

学生说:“字文!”

可好玩了,我纠正说:“这是文(纹)字。因为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我再出示一张银河星空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文?不过,PPT没设置好,答案已经给大家了:“天文。”

那么,“天文”是什么?“天文学家”是做什么的?稍一解释,就很明白了。

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大地(有山川河流)的图片,问:“想想看,大地也是有花纹(山川、河流……),那么古人会称作什么呢?”

学生说:“地文!”

我当然是有意让学生出错来调节气氛的。接下来出示一块有纹理的玉,讲“理”(借前面的玉字教学)。“理”是玉之文,雕玉称为理玉。所以大地上的“文(纹)”就是“理”,一个意思,所以经常说“纹理”。大地上的“文(纹)”因此称为地理。

继续,出示诸葛亮的图片,告诉学生,像这样聪明的人,古人常常表扬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4

 

字词教学也是很有趣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兴趣盎然,但若要辩解或反思,有几点值得注意:

干干的汉字教学背后有自己的理念,我曾写过两则微博:

 

读小学时,老师教我们学习词语的方式是“背解词”。(班里那些差生更可怜,还要背造句!!)

教小学时,流行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式是“做选择”,ABCDABCD……日复一日。

到而今,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学习词语的方式是“让词语活起来”:溯词源、补经验……还原词语背后生动的世界。

 

苏氏认为,儿童生动的词语和创造,是教学体系的基础,这是极有远见的,也是《给教师的建议》中大量强调“思维课”的原因。其原因,就是要还原词语所欲指的生活世界(存在)。

当这个世界同时还是一个历史的世界,词源法,就是追溯词的根源,揭示词语或许已被遮蔽的一面。

 

这里不再解释。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涉及另外许多词语(但并不要求掌握,只是浪漫地理解,以后会不断地出现),有多重好处。包括我对于“天文”、“地理”的教学,都并非浪费。

这里要把握的,主要是一个度。一节课不可能塞进太多的内容(我这节课,就塞进内容太多了),并不是每一个生字都要讲过并追溯源流,讲哪些,要有一个基本判断。例如这一课,有些生字词是值得仔细讲讲的:斗、勺、汉、天文。

这节课忽视了一些可巧妙用力之处,例如,类似“楚河汉界”这样的词语,是要细细讲讲的,因为这节课还涉及到学生对汉朝的理解。(这条意见是桃夭贡献的)

因为这节课涉及到的汉字太多,没能适当取舍,反而造成了几处要紧的汉字解释太匆忙,不从容,这是一个教训。

另外反思的地方,是汉字的书写检查,以及从开始认读,到听写反馈,到巩固训练直至人人过关,这个系统是从预习一直到课后作业的,如何更有效,并且有挑战,是要思考的。例如,我本可以在第二节课开始听写,甚至从第一节课就可以开始。

还有一些小的分寸感上的反思,兹不赘述。

 

5

 

朗读训练,是与文本细读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前半部分的朗读训练,相当有效。经过细读提示(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后,PPT上出示第一段要“读出惊奇与认真”,第二段要“读出怜爱与怀疑”,第三段要“读出自信与坚定”。学生读了几次,果然进步很大。

干干设计了一处文本细读: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星星——像——珍珠

夜空——像——碧玉盘

星星挂在夜空里,

就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没预料到,此处还有些难度,跟学生做了详细的解释。然后,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抛出了几个设计好的问题:

(一)想一想,天上的星星能数清吗?

这一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习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像张衡一样找线索规律。例如:

1、张衡: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2、爷爷:你看得很仔细。……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在此处顺便就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问题。张衡和爷爷奶奶讨论的,不是“星星”问题或“星星多少”的问题,而是“天上的星星究竟能不能数清”。

接下来出示了一组图片,告诉学生古人是怎么做的,顺便举了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例子,为后面埋下伏笔。

最后,揭晓答案:

天文学家把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88个星座。其中,北部天空(以天球赤道为界)有29个星座;南部天空有46个星座,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 个星座。只要我们有耐心,数完一个星座里面的星星,再数下一个星座,是能数清用肉眼能看得见的星星。据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0等星6颗;1等星14颗;2 等星46颗;3等星134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总共不超过7000颗。

(二)星星之间的距离到底是变的还是不变的?

这个问题,是考查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三)想想看,北斗七星是怎样绕着北极星转的?

让学生对照课文,在大脑中想象并用两只手演示。

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然后,PPT出示北斗七星绕北极星转动的动画。

(四)超级作业检查:张衡是个傻孩子吗?(上到这个问题处,下课了,所以省掉了)

这是个大问题,引导对全文的再一次的文本细读: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shù)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张衡像我们班崔雪婷一样,真有毅力!小小年纪,居然能一口气数到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张衡像我们王荣一样,真是善于观察和思考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张衡像我们班张振邦一样,真是喜欢认真钻研!哪怕睡不好,也要把一个问题研究明白!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是一个有毅力、善于观察和思考、喜欢认真钻研的孩子!

 

谁会是我们班未来的张衡?

不一定是现在成绩最好的人,但很可能是最有毅力、最善于观察与思考、最认真钻研的孩子!

 

6

 

当然,还有诸多细节,例如张衡最后的成就与数星星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浑天仪)等等。

正常的话,应该在一节半课完成教学,剩下20分钟学生写生字,但我居然一直上到了下课,这说明教学内容太“丰富”了,要做减法。

如果重新来上,我会怎么上?

下课不久,新的想法就形成了……

有了丰富的材料,完全可以重新剪裁,流程更清晰,训练更集中。最重要的是,我的两节课,一直让学生大脑动个不停,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疲惫。在这里,如果把握节奏,是以后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148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