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岁月的边上(241-260)

(2011-03-17 07:40:57)
标签:

教育

分类: 综合评论

写在岁月的边上(241-260

 

/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241

 

人难免犯错误。事实上,人总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但这里的错误,是指高级错误,而不是指低级错误。

人不但无法从低级错误中成长,还会使低级错误成为习惯,从而导致低品质的人生。

 

242

 

一个人浅薄无知到压根意识不到自己浅薄无知的境界,大约就相当于荷尔德林所谓的“夜到夜半”,已经连自己的黑暗都意识不到了。

浅薄到这种境界,浅薄者也往往会真诚说:“我其实很浅薄。”

他以为是谦逊,却不知无意中道出了真相。为何说“无意”?因为他最愤慨别人指出他的浅薄。

 

243

 

真正的谦卑,源于人在面对浩渺的宇宙、无穷的知识以及谜一般的人类自身时所产生的一种渺小感和敬畏感。谦卑总是指向神圣之物或神秘之物的。

谦卑的人能够从中获得某种信仰,并且,为存在找到根基及方向,这是信心的源泉。

这与人际学中的“谦逊”毫不相干,甚至会让人感觉很傲慢。

 

244

 

教研兴校,这是学校发展的不二法门。

那些热衷于这模式那模式的校长,如果抓不住教研这个关键,再好的模式,也不可能真正把学校带向卓越,纵然实践新教育的学校也不例外。

所以对那些海吹自己课改成就的学校,只要听听他们的教研活动,大概就可以明白这所学校的底细。

 

245

 

教育案例究竟是属于研究论文还是文学作品?

事实上,它是具有文学作品特征的研究论文。也就是说,本质上是科学,但方法上是描述。

因此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写成文学作品并且加以浪漫化,一是写成干瘪的抽象论文而丧失了活力。共同之处,都是对教育现象的歪曲。

干国祥对话:

文学在本质上,也是“显现”某个问题,而且二者完全相同的一点是:显现问题的对象都是人。只是许多平庸文学的形象塑造只是为了抚慰阅读者,所以谈不上显现问题,也即不能引发对存在或生命的思。

 

246

 

任何写作,都有潜在的阅读对象。

许多教育叙事之所以不合格,是因为叙事者在书写时,潜在的阅读对象是杂志读者,会不自觉地迎合阅读心理。

就像一个病人,在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以及在向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时,会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要问自己:为谁而写?因何而写?

 

247

 

案例写作的建议:

1、顺叙为主(时间、年级等要交待清楚)。

2、知道哪些信息是重要的。(通常会涉及到: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教育、兄弟姐妹情况、病史、以往表现及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3、主要事件的详尽描述,包括教师、家长的策略以及反应。

 

248

 

开始翻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三”——《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里面有一段话,很像在描述新教育教师:

有另一个人,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贪婪地吸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儿童和勤奋地钻研教育科学。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以后,他产生了贯彻他的思想的强烈渴望。他决心不以引章摘句来卖弄聪明,而是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像他一样地去生活。他开始从这一立场出发去评价和丰富自己的实践。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的学生的会面,他都要作为在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同事们经常与他辩论,有人同意他的探索,有人反对。最初,同事们对他的评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待碰了钉子以后,他就会安分守己的。多年以后,他们断定,他简直是个荒诞不经之徒,也许,他会闹得领导不得安宁的。他很快就赢得了赞誉,但这种赞誉既非来自自己的同事,也非来自视导员和学校领导,而是来自所谓的底层,即他的学生和家长们:他们喜欢这位年轻教师——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存在的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创造性工作的教师渴望见到他,前来听他的课,向他请教,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经验。就这样,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积累了什么?教龄吗?芽不!——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也许,他仍然没有荣誉称号,也没有奖章。凡是该呈请给予他奖励的人,当时都是对他心怀不满的和批评过他的人,认为他是现行秩序的捣乱者。但这位教育工作的行家并不抱怨领导贬低他的贡献,他的苦斗仅仅是为了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为了使教育过程摆脱因循守旧、形式主义和刻板公式的束缚。他本当可以用一位作家的一句很中肯的话来回敬他们:“我已荣膺了奖赏,这就是人们的惊讶。”但他无暇顾及这一点。

——节选自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三”《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249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信念,但它并不是一个事实。

所以要防止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教师以这并非事实为借口而放弃努力,甚至宣称有些学生是教不好的。二是领导及社会以此为标准来苛求教育者,将所有的教育失败归罪于教师。

 

250

 

真正的学习或工作就像投入一场恋爱:热爱它,目标如一,始终不渝;全身心地沉浸于彼此关系中,感受每一个细微之处并作出反应,直到达成默契并相互激发;能够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却不丧失信心与爱恋;念兹在兹,无论多忙也会挤出时间来“约会”;没有算计,不计利害与成本……

 

251

 

人总是要学习带着不安生活。

其实不仅仅是不安,同时带着的,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恐惧、伤害、罪责、虚无以及死亡。

你可以假装忘记这些:“幸福,原来就是这样简单!”但这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幸,直到连不幸本身也不再被意识到。

然而正因为对于根本的不幸的取消,你仿佛从未活过。

 

252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样说,是对鸟的侮辱。因为“鸟为食亡”,乃是生存之努力及悲剧,而“人为财死”,则是贪欲膨胀,异化,以及丧失自由之滑稽剧。

 

253

 

基本技能与掌握知识的关系,是磨刀与砍柴的关系。

没有刀,砍不了柴;刀越锋利,砍柴越快越多。

但是如此是砍大树呢?你会发现砍柴刀没用了,需要升级工具。

许多人砍柴砍成了习惯并很有成就感,就拼命地用砍柴刀砍大树,结果难免被淘汰。

刀,不仅仅是自动化读写,还是思维方式、道德程序……

 

254

 

原文:

@yrxgysgxy021224(瑞兔) #一记#看着家乡现在的孩子们,思绪又回到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哪里似乎缺少了一种教育的生机,这个重担将要落在了“罕台新教育团队”的身上,孩子们会因为这个团队而幸福快乐……

魏智渊对话:

这个结论为时尚早。

相信课程,相信新教育。但新教育中一直有一股摧毁性的力量,整个时代也有一种不利于教育的力量,这就是浮躁。

浮躁,急于求成,具有极大的传染性,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教室。所以有时候,或许幸福不不一定在罕台,而在更多的借鉴罕台,但又能相对从容得多的教室里。

 

255

 

在教室里沉得越久越深的人,越会喜欢《给教师的建议》,因为容易与苏氏形成共同语言,这是这本书常读常新的理由。

无论你号称多么敬业,记住,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时,往往说明你离教育教学还非常遥远,无论你的孩子在应试中拼出多少成绩。

 

256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学员们,为被心灵鸡汤、幽默搞怪、自言自语充斥的腾讯微博带来了新的风气。我们使微博同时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记录与交流之地,成为学术思想的碰撞之地。

我们使微博成为更好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微博进一步形成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并且,越来越多的学员拥有这种自觉意识。

 

257

 

越来越体会到精读一门课程的重要性。

现在的淘汰制度,逼迫每一位学员每学期至少选修一门课程,但是,为什么不能允许反复精研同一门课程呢?

所以还应该允许“深修”。

例如今年选修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过关了,但明年上半年仍然可以深修此课程,照常提交作业以提升作业等级。

 

258

 

晚上授课之余,讨论到一个话题。连续十年,每晚坚持阅读两个小时,会如何?

我的结论是,不会如何。许多流行的成功理论,只是一些人在大脑里想象出来的,根本与事实不符,但貌似符合“逻辑”。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质的飞跃。质的飞跃,需要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条件的配合。

 

259

 

许多人持久地阅读,只是一种数量上的累加。往往也有趣味并从博学中获得快乐。但是,因为缺乏一种与生命的深层次沟通,使得阅读只是一种习惯,而非生命之深刻需要。

习惯性的阅读,常偏于面上的铺张,源自生命需要的阅读,则常常被问题引着不断向深处漫溯,直到深刻锲入并革新生命。

 

260

 

意识到必死的命运,人方能努力地学习生;意识到人生的虚无本质,人方能学习信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人方能开始真正的知;这就是生存之辩证法。

太多的人终其一生,不能将前者纳入自己的存在,所以,便也无法抵达后者。或者,能在修辞的层次抵达前者,却无法在存在的层次抵达前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