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月的边上(221-240)
(2011-02-27 08:56: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综合评论 |
写在岁月的边上(221-240)
221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情形:缺乏决策的能力,却拥有决策的权力。如果同时少了一份明智与谦卑,总试图通过不断的决策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雪上加霜了。
缺乏决策的能力并不总是智商或水平问题,而更源于对需要决策的事务缺乏(但往往自以为不缺乏)基本的理解与了解。
222
我知道当我老去,我会怀念罕台的生活。
怀念创业者们疲惫而纯真的微笑;
怀念团队齐心协力的那份默契;
怀念共读时那无言的润泽;
怀念小院烧的菜,怀念那些奔赴而来的单纯的义工;
怀念那些停电但光明的夜,寒冷但温暖的夜;
怀念那些孩子们,以及
让女儿悄悄变化的时光……
223
人的内心,不但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恐惧。
向往,是因为人需要一种装饰,哪怕仅仅是保持向往这种姿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人的虚假自尊。
恐惧,是因为真正美好的事物,总会不断地向人提出要求。这种要求往往触动人的原有存在,而将人带入未知的恐惧。
224
连续花十个小时研究和解决一件事情,与在十天时每天花费一个小时各完成这件事情的一部分相比,前者往往是卓越之道,而后者,则是许多人平庸的原因。
因为,前者是让时间服从于事情,后者是让事情服从于时间。前者让每一件事情拥有了时间,后者让每一段时间割开了事情。
225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这个社会的润滑剂。
但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如果过于强调了润滑剂,润滑剂就会变成腐蚀剂。
简单、透明、独立、规则,让伟大之物(知识)成为真正的核心,这是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团队就成了平庸的亲密共同体,并且,劣币会取代良币成为核心。
226
学校共读,校长及中层领导共读以《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生成就的最佳实践》和《帕夫雷什中学》为佳,适合老师的,则以《给教师的建议》、《孩子们,你们好》、《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为佳。
还有一些次要选择,例如《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等)。
此外,神马都是浮云。
227
国内教育作品,在我看来,一本也不适合共读,包括新教育人的作品。
但是新教育学校,可以每年有针对性地编选共读若干篇新教育人的重要文章。(可惜没人编选过《新教育实验年度文章》之类的集子)
强调“好读、教师喜欢看”,并以此作为共读推荐的依据,是违背共读逻辑的。
228
共读的目的,是形成共同语言。所以只说“读了,体会很深”是不够的。
形成共同语言,是指将所共读的经典结构化,使之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则。如果读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那么就说明共读没有完成或失败了。
所以共读是需要反复进行的。例如,每隔两年共读一次《给教师的建议》。
229
全校老师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并不断地内化,这就需要将这本经典课程化。
课程化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
1、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每隔几年你都会有新的领悟;
2、经典是鲜活的,当下的,它能够映照你的教育教学实践。
230
以《给教师的建议》为例,课程化也因此包括了语言化以及实践化。
语言化,是指透彻地提取和理解苏氏的根本概念:自尊心、自动化读写、交集点……并将这些转化为日常教研的基本语言。泛泛地讲爱或者阅读,是对苏氏的误读。
实践化,是指在此背景下加强案例化学习,这里有一套专业方法。
231
我再次重申:不喜欢别人转播我的微博,若喜欢,请用收藏功能,这样不打扰大家。
我用微博来记录思考以及处理网师事务,频繁的转播为干扰我以及网师学员。除非,你在转播时加上评论,那就有可能成为有意义的对话。
建议网师学员也减少彼此的转播。无对话的转播,除满足虚荣心外别无用处。
232
有些人遇到困难会逃避、转移、抱怨、悲叹、掩饰……能行于顺境而不能行于逆境。
我遇到过的几个特别卓越的人,他们遇到困难会另外有一种兴奋感,会不惧失败而大胆尝试,结果常常成功(当然,也常常失败)。相反,如果天下太平,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总想再找点事做。
233
生活之激烈,之于关键处的非此即彼的抉择,有时候并非最困难的。
最难以度过的,是水滴石穿的日常生活。你无大敌,也因此产生不了崇高感,只有无数啮人的小烦恼蚊蝇般地扑面而来……
所谓“充满劳绩”,就在日常生活中。于此中能不自欺而终得以“诗意的栖居”,最为了不起。
234
昨夜,看美国电影《荒野生存》。一个真实的名牌大学生、富家子弟反抗生活的悲剧。
不要轻易因结局而嘲笑这种反抗,事实上,反抗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非,主人公将某一部分推向了极端。
我们都曾以各种或隐秘或直接的方式反抗生活,无非,在长大之前,我们就老去而已。
235
有人说,艺术是反抗生活的一种方式,例如电影艺术。
但事实上电影可分两类:一类可称为优美,例如各种偶像剧,这是极大多数;一类可称为崇高,例如一些反思和批判社会、人性、生活的电影。《楚门的世界》、《飞越疯人院》、《荒野生存》之类,均属于后者。
236
他不想死,他最后一直在努力地求生,并且,如果不死,他终将返回社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荒野生存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位生活艺术家,他用这种方式告诉这个社会许多真相。
这种反抗,既严肃又荒谬。我们无须去荒野,在教室里,我们这群人,难道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反抗?
237
是否无力,取决于我们自身而非外界。
亚历克斯不是世俗生活的失败者,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不是作为一个失败者逃避以及抱怨社会,而是作为一个世俗生活的成功者却领悟到了生活的某种荒谬。
以极端的方式,拒绝汽车、钞票甚至爱情,这里体现出生命中之绝大勇气。我们之无力反抗,首先是因为无力拒绝诱惑。
238
在我们周围,许多孩子的反抗,常常不是出于年轻生命的敏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沉思,而是受到了太多的诱惑,急于做“物质的情人”。
这是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物质文化,以及功利化的教育反复书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既要让孩子皈依社会,也要让孩子学习一种批判的能力与勇气。
239
看电影《甘地传》。
一部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电影,每个人都可能像甘地那样说:“我能。”
“我能”并不代表“我成功”,甘地的许多追随者默默无闻地死去。
“我能”代表的是“我不屈服”,纵然面临死亡。你可以杀死我,但不可战胜我。
真正的理想主义与成功学的不同即在于此。
240
我对某些将民主自由挂在嘴边的人非常不屑的原因,就是警惕他们的暴力思维。
以恶抗恶,会使恶合理化,从而陷入轮回。
不与大大小小的恶合作,并坦然承受这种不合作所带来的代价,这才是至善,是甘地精神的精髓。
诅咒恶但服从恶,在能从恶中获益时成为恶,正是普通人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