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岁月的边上(201-220)
(2011-02-16 19:22: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
写在岁月的边上(201-220)
文/魏智渊
微博地址:http://t.qq.com/weizhiyuan6503
201
新教育所谓“幸福完整”,屡屡被误解。
有人将“幸福”理解为庸常的幸福,即逃避一切痛苦的幸福。
有人将“完整”理解为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兼得”,当为了高级需要而不得不在低级需要上作出牺牲甚至承受痛苦时,便觉得这不是“幸福完整”。
这种理解,是新教育的腐蚀剂。
202
所以新教育所谓的“幸福完整”,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生活去体验之,并且理解会与日俱增。
有些人是无法理解“非此即彼”的,他们的生命也因为时时想要“兼得”而变得模糊而肤浅。也因此,他们无法真正地,从自己内心深处出发去理解孔子、佛陀以及基督。
203
我强烈地憎恶那种心灵鸡汤般的格言。
这些格言中的一部分,也曾经是“存在的涌现”,但是,当词语留存下来,而存在的深度被抽取之后,格言便完成了一次庸俗的嫁接,成为那些聪明人的处世术,以及糊涂虫的自欺术。
要重新唤醒存在,常常需要在新的时代里用古老的语言重新命名。
204
人是不可改变的。
你可以让一粒玫瑰种子长成各种各样的玫瑰,更艳丽,更芬芳,但你无法将它改变为牡丹。许多悲剧,就是试图将玫瑰改造为牡丹的悲剧(因为改造者本人是牡丹)。
对人来说,这种子,就是他全部的生命倾向性的总和。
一个团队,要选择尺码相同的人,原因即在于此。
205
新教育非常重视书写。“师生共写随笔”在六大行动中位列第二,朱永新老师也创办过“成功保险公司”并强调“只有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但是随着新教育的深入,书写已经被赋予了远远超过本来意义的新的含义。而确立生命叙事为核心概念,则意味着书写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型。
干国祥对话:
生命叙事,是将一种书写的概念、意蕴、隐喻,引入到生命存在中。其实也就是把思与诗这两种存在本质,引入到生存中。所以书写虽是必然的,但仅仅说书写,就相当于说手指的重要性一样已不着重点了。长河小说,教育小说,神话叙事……书写成为一种存在的运思,作为一种生命的歌唱而被提及,但……
206
方法论意义上的书写,是将书写当成手段,目的可能是反思,也可能是发表或出版。
本体论意义上的书写,是将书写当成生命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将生命视为没有外在目的的书写,即所谓“生命叙事”。
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书写不再外在于生命,它就是生命本身,其内涵远未被发掘出来。
207
这个春节家里颇不安静,于是只读完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是当哲学书来读的,触处皆可启发。
正如天真女皇需要一个新的名字一样,新教育,抑或一种文化传统,也需要不断地重新命名。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地去除遮蔽,发挥及发扬实验或文化之真精神。
这种命名,也是一种不断的书写。
208
赵本山是一种文化表征。
作为春晚的不倒翁,本山现象是整个民族精神趣味的体现。在大师还未出场之前,戏台上总会有小丑或二花脸。
真正的大师,将在幽默中恢复民族精神纯正的一面,并借助幽默保持一种对时代的深刻的洞察与反思。
只是,这一天还要我们等多久?
209
我年近四十了还在外漂泊闯荡,我惊讶于许多更年轻者的保守以及过多的利害计算。
如果确信无论怎么折腾都饿不死你的话,那么,给自己自由吧。
听新潮的歌、玩新潮的工具或将自己弄得很酷,以及,在生活细节上的种种叛逆,都只是年轻的表面标志。
年轻的真正标志,是不怕失败,去尝试未知的生活。
210
我觉得,专业阅读不像文学阅读,不能简化为趣味问题,而要增强洞察力:
1.透过文字,洞察书写者背后的活生生的存在,包括洞察被他所有意无意忽略、掩盖、扭曲、遮蔽的东西。当然,更包括洞察他的立场、信念、观念。
2.阅读同时是借书写者洞察自己。
3.通过洞察及对话,不断形成自己。
211
此建议仅针对网师学员:
1、与其漫天撒网,不如聚焦于少数微博。那些收听人数动辄上百的学员,极难真正地获得发展。
2、减少转播,多使用收藏功能,这样不干扰听众。
3、谨慎广播,提高含金量。
4、对收听的微博进行分类,例如建立名单或特别收听。
5、收听自己所选课程的话题。
212
两个学员问答:
甲:我们这里很偏远,教材定购肯定要很久的时间,这样会影响学习的,该怎么办啊?
乙:那些爱学习的人,看见门开着;那些听说爱学习的人,在门外一遍遍敲门。
213
我总觉得中国人太懒惰,太聪明,太擅长投机了。
反映在教师发展上,便是过于迷恋所谓的技巧,投注的精力不足,不肯全力以赴。或者,稍投注一些精力,便觉得很了不起(与周围人比较)。
许多时候首先不是专业不足,而是用力不到。用力到了,就容易领悟专业上的技巧并迅速转化吸收。
214
为什么有人读不进去《给教师的建议》?那可是活生生的经验啊!
读不进去,乃是因为他没有遭遇那些问题。没有遭遇那些问题,并不是说问题不存在,而是说因为他在教室里用心不够,所以没有意识到那些问题的存在。
一个越在教室里投入的教师,越容易读懂本书并喜欢苏霍姆林斯基。
215
去某革命老区支教时,有老师听完一节提到上帝创造人的绘本课后很不理解:“不是说劳动创造人么?”当时就很无语。
很多年的教育,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一套话语模式(例如辩证法之类),这套话语可以不断地自我复制而不涉及鲜活的真理、思考、事实……
要打破这种方式,难哉。
216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几天讨论渐热,引出一个关于讨论本身的问题,即思维的纪律性的问题。
任何讨论或思考都有边界,逾界而不自知,是思维缺乏训练有素的结果,这会导致思无法深入而散漫开来。要防止种种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讨论而不清理,结果讨论得热热闹闹,却离真理很远。
217
几年之后(现在已经初露端倪),网师以及儿童课程项目或将涌现出一批足以冲击中国教育的,以本土文化为基础,拥有比较成熟的课程执行能力以及出色的教室的教师群体。
这一时刻的早晚,广泛以及深刻程度,很大程度将取决于核心团队以及新教育小学以及网师课程开发的进度以及传播力。
218
这一时刻被一再延缓,但终将到来。
网师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保持一种尖端的课程以及启发性。
但网师不会扩张。作为永不收费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扩张的网师,将因为无法养活自己而崩溃(无论有多少美妙的许诺,这一点越来越清楚)。
不断淘汰,汇聚精粹。
219
淘汰人,而不是说服人。
淘汰不了别人,就索性让别人淘汰,但不要让生命无谓地耗着。
220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是一种必要的冒险。
完全的自由与完全的不自由都是一种愚蠢,前者是放弃责任而置孩子于危险之中,后者是让孩子成为成人意志的奴隶。
对孩子未来的绝对信任,与对孩子具体行为的有限信任必须结合起来。在必要的安全范围内,让孩子练习自由并以自己的努力赢取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