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师年度叙事精选(19)】我不是一个好学生——高堂明镜年度叙事

(2011-01-29 19:08: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高堂明镜年度叙事

提交人:高堂明镜

邮箱:gaotangmingjing@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58979_3.html

提交日期:2011127 

 

尊敬的教务长先生:

您好!

不知您在清点网师一年的学习状况时,会把哪些学生列为优秀学生?也不知您在他们身上总结出了哪些优秀的学习品质?一年结束,我想您一定会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盘点吧?

明镜自知离优秀的行列还远矣,就更甭提卓越了。

面对年度总结,拷问自己的灵魂,我有很强烈的自知之明,即:在网师,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我缺少那些优秀的学习品质,虽然一直在做自我拯救,也避免了在低水平上滑行,但是,我真的离卓越太远矣。

又一年的网师学习经历,于我而言,实在是曲折又丰富。每一个课程的经历,于我的生命言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一年,学得最让我纠结的便是《论语》课程。我是带着疼痛霸蛮地穿越了它,收获的也全是挫败与创伤。做着组长的我竟在最后连作业都未曾提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羞愧,甚或是一种耻辱。但我又不得不拿出全部的勇气去面对这种羞愧及耻辱。

在《论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可以找到“我不是一个好学生”的全部理由。现一一清点如下,也有助于教务长您在总结后进学生低劣的学习品质时多一些了解。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的五大理由:

 

理由一:缺“信”——总是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世界

《论语》课程要开课了,我充满着神往,带着无限的好奇,走近它。干老师在第一堂课首先就说明了“走进《论语》的意义”,其中提到“所以我们不是以读经的姿态来膜拜一个过去,也不是以一个自以为是的批判姿态来嘲讽一段辉煌,而是以文化后继者的自觉意识,来继承这一切”。当时未曾好好咀嚼干老师此话的深意,现在回过头来领悟,觉得此言确矣。对《论语》,我自知浅薄,哪敢以自以为是的批判姿态来嘲讽它呢?但我起初走近它,的确带着顶礼膜拜的心理,太过夸大它的神圣,又太自视我的渺小。我不信这一浩浩课程我竟能将之学好。

由于内心对其的神往,又促使我去争得组长一职。感谢教务长您在我带着战战兢兢之心向干老师提出申请时对我的鼓励,当然也得感谢网师里我最可爱的最亲密的战友银杏儿,没有她的鼓掇,我哪敢有这勇气呢?当干老师终于应允后,我欢喜得一蹦三尺高。只是,我依旧不自信,我不信我能将《论语》课程这一组长做好。事实证明,我这组长也当得实在糟糕。我就仅仅整理了一下听课记录,而且还有两次因事未曾整理,而且第一次整理竟然在花了五个小时后全盘推倒重来,而且在第五次记录整理的过程中出现重大的词语失误,害得美丽老师又帮忙校正。虽然教务长您给我提过一些建议,让我整理一下平日里学员在教室内的发言,并随时将有价值的内容粘贴在主题帖里,并注意把讲师的精彩发言也辑录下来,只是我这个组长并不自信,认为自己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要弱于很多人,又何来能力担当一面呢?于是,我这组长真的愧对组长一职,没有做一点创意的工作便草草结束好不容易争得来的组长生涯。

回顾干老师对《论语》的九次授课,其中我之学习经历,感受都颇为深刻。

第一次上课之前,由于内心神往,真是按捺不住激动之心。上课前,自己也做了一些准备。先是早早地把《论语今读》通读了一遍,然后把干老师提供的《论语》课程的一些资料全部整理,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存放好。干老师的第一堂课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平——通过孔子自述与论语章句、孔子传记相参读,理解孔子一生及其思想转型。为了讲好开始的这堂课,干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在所列的孔子年表中,把相关的《论语》章句填进去,理解孔子是在何年何地怎样的背景下说的那些话。记得当时自己采取了很笨的做法,先把所有年表一一抄在《论语今读》一书上前几页的空白处,然后一条条对照书了找。对于有些极具标志性的就找得比较快,其他大部分实在是做得费力极了。以前自己真的未曾这样把书全盘打乱读过。而现在要革新这种思维方式真是感觉不容易。当看到有学员整理的年表及《论语》章句,自己内心渐渐多了层隐忧,为其他学员的优异,为自己的没有开窍。当见到梦犹在整理的孔门弟子时,这种感受更强烈了。等到第一次课听下来,在干老师天才般的授课方式下,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一名啃读者对一本书的彻底啃读。第一次课,激发了我强大的兴趣,我发誓要去好好走近《论语》,虽然我明了我滞后的读书方式远远跟不上干老师的步伐,但《论语》巨大的魅力让我顾不了许多了。

当第二次课讲述“仁”“义”“礼”“智”“信”干老师聘请助讲师时,我立马主动提出讲“仁”。虽然我的整理极其粗陋,没有形成一点自己的有价值的观点,但我还是为自己能够做一点归纳整理而高兴。只是上天弄人,学校的省级课题需要我随同前去答辩,让我错失了一个助讲师讲“仁”的机会。当听到银杏儿说干老师的此堂课是如何如何精彩后,我只能抱以深深的遗憾。

而第三次课由于高考又中断,给我的学习热情又浇了一瓢冷水。

本身水平就是那个水平,而接连两次学习的中断,让我的热情降低,而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点点自信彻底丧失。第四次课,面对农家小院整理的“圣”“君子”和“小人”,我叹服他的用心及功力,又哀叹自己的技不如人。在《论语》面前,我是彻底不敢发话了。

第五次的政治学,我走马观花地读了一下《论语今读》,了解了一点皮毛后便匆匆迈进课堂,我打定主意反正成为落后学生,无论如何也先进不了了。

第六次的教育学,起初是想征服它的,因为自认为是弄教育的人,对其要熟悉些。但是面对干老师提的“教育学中的人性假设”“教育目的”“教育对象”“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学现场分析”“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学论”“学习论”等整理内容,首先心理上就有些发怵,因为整理内容很细。而“教育学中的人性假设”第一个内容的整理,我首先遭遇概念障碍,一下子便被困难困住,内心里便立马觉得自己肯定拿不下来了。授课过程中,书田心香老师的精彩整理及有价值的思考搏得干老师的表扬,更是严重摧毁我内心的自信。

接下来的第七次课孔子的诗学,我虽寥寥整理了一下,但内心万般不自信,也怕弄出来丢丑,于是草草收尾,听课时,做着一个不敢发言的旁听生。

而第八次课孔门弟子,我便完全放弃了整理,只根据之前梦犹在学员的整理熟悉孔门各弟子,弄清相应《论语》章句的意思,然后继续做旁听生。

第九次课,是探究创新课——质疑孔子的思想,认为他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面对如此有思辨力的课,我之前本就败在了自信心上,现在还何敢发言陈述己见呢?于是便只能面对其他学员的精彩发言而躲在角落独自哀叹。

《论语》课程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我何尝不是落荒而逃?

想之前自己的神往及激动是何其不堪一击,一旦遭遇现实的点点困难便把所有虚幻的美丽彻底击碎。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是何其不信。按说作为组长,除了两次课未参与外,其他都认真听了,也都做了细致的记录整理,是很熟悉讲课内容的,所以作业应该是可以拿下的。而且,《大学》一文我的确是认真读了且用心体会了。但我就是没有信心下笔,在几经犹豫,几费周折后,我还是搁笔向《论语》课程做了一个彻底遗憾的收尾。当然这个收尾余音未断,一直在催我反思《论语》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之根源。缘何不自信?源于自己的生命还欠缺厚度,在学习品质上我没有厚度,在学识素养上我没有厚度。当自身的生命欠缺厚度以及张力后,便会内心惴惴犹恐他人胜过自己,便顺带着连他人也不信,害怕一信便会打破自己原有的安稳,失去平衡。殊不知平衡之道的真谛在于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我发现我就像一个渴望亲近这世界又怕被这世界拒绝的人,总是伸着脑袋去打探这神秘莫测的世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归。

里尔克有一首诗《啊,别分离》: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我一直在寻觅,寻觅我生命中的“信”,渴望这样的不分离,渴望这样的亲密无间。

理由二:缺“敬”——总是流于浅薄不知天高地厚

95年从教至今,眼看着自己的教育生涯近二十年,不禁汗颜自己心安理得地做了教师这么多年。做一名学生我都是多么不合格,又有何骄傲宣称我是一个多么称职多么优秀的教师呢?95年教书,一直到2006年进教育在线,我才始知做教师是需要读书的,也才真正捧起书本于业余之际读起书来。而真正走进网师,我才真正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看待自己,也才真正领悟读书到底是啥回子事,读书到底需要怎样的学习品质。

其实做教师的,真正应该在学问面前抱有一种“敬”,绝不能敷衍为之。可是,网师的学习,实在让我照见了自己的浅薄及不知天高地厚。我真是有些耻于自己是一名教师,总是在学生面前卖弄我那半吊子学问。

《论语》课程的学习,是学了之后最让我感觉无语的。其实,我真的是特别迫切地想要靠近它,但是,无论我怎样下力,我都如雾里看花般,越看越模糊,越看越惶惑。

现在评价我这“无论怎样下力”,实在是好笑。我何曾下过什么力?我之所谓无论我怎样下力,只不过是一种求捷径的心理速成之妄想而又不曾有真正的付出。如今翻看笔记本电脑里《论语》课程的文件夹,其中干老师对《论语》章句解读的系列资料,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下力,什么是真正的对学问的“敬”。

诗赋予我们灵性,史赋予我们智慧,礼仪赋予我们庄严,骑射赋予我们豪气……汇聚,呼吸。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干老师如此庄严亦肃穆的文字中,我有了些微的对学问的“敬”的理解。

一直在网师学习,一直寻寻觅觅在寻觅我书中的知己,一直又觉得自己身心分离,没有真正扎根于大地之上,而是漂浮在半空中。

其实在网师的学习,真正不在于我掌握了多少哲学知识,也不在于我能借助多少的心理学知识去解读教育现象。我现在所能感觉到的巨大收获便是真正俯下身子,以学习者的身份面对学问。当我真正能够俯下身子对学问抱以“敬”,我便真正能够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之见,真正与学生展开对话,真正明了自己的无知,也才真正领悟读书教书之迷人处。

对于第一轮《论语》课程的学习的结束,我实在是心有不甘。我真正只是做了一个门外汉。我不甘心被他弄疼了摔伤了后却就此罢手,所以,我依然一个人以最笨的方式,读一则是一则,领悟一点是一点。也许有些东西是需要慢慢了解以及渗透的。只是如今,我少了最初的一份神往,也少了最初的一份浅薄,我希望我能自觉地怀抱一种“敬”,走进去,然后走出来,读出自己,也活出自己。

 

理由三:缺“智”——总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此则,李泽厚在解读时说:“这似乎很平常,其实很深刻。它揭示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脱;认识自己‘不知’,才可能‘知’。这才是智者。俗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多见其不自量也’等等,均此意之实用。”这则实际上强调了一种求知的态度,其实亦是一种“智”的表现。孔子十五志于学,他还宣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对于孔子之学,李泽厚认为,“学”当然包括学习文献、历史、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同时更指积极实践的人生态度和韧性精神。

据此,我在想,通过网师的学习烛照出我的求知态度是怎样的,我又是如何在“学”呢?一个词的评价:敷衍。我真是觉得自己在网师混着的这些日子实在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敷衍态度。

清点一下2010上半年,换了以前,我真要为自己选了那么多课又基本上全部闯荡过来而兴奋。《非理性的人》《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人间此话》《论语》等课程,还包括理想课堂,我全部接纳。《人间词话》良好,《给教师的建议》和《静悄悄的革命》都合格,《非理性的人》交了作业,理想课堂也合格了,惟有《论语》课程的作业未交。况且上半年我真是教高三之际。

但我现在真不能庆幸有这样的业绩。

我没有做好一名啃读者,没有尝试着把一个问题一本书钻透。我总是在采取浮光掠影的学习方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态度,它不管你学的东西是否太多是否有能力去消化,关键在于要能认识自我的有限性并能勇于超越,要能积极去实践,同时要具有一种韧性精神,没有这样的一种积极实践,这样的一种韧性,怎能化“不知”为“知”呢?

现在回味《论语》课程,我有多少东西是根本未曾领悟的呢?孔子所体悟的“天命”到底为何?孔子生平自述的话我到底懂了多少?孔学中的“仁”到底涵盖了多少深广的内涵?我不是自命“有志于仁,斯仁矣”吗,可是我真正弄懂了这仁吗?如果不懂,我追求的又是啥呢?这不是很好笑的一件事吗?以前读《诗经》只是将之当做文学作品来对待,孔子的诗学让我对其有了个重新的认知,而同时,孔子的诗学中又可以让我见到一个怎样丰富而生动的圣人形象呢?孔子的政治学,孔子的教育学,等等,等等,干老师所授讲的内容,只是干老师的,我脑海中既未形成一些核心概念,也未真正内化理解为自己的见解,这样子学过来,所获到底何在呢?“非理性”“教育学循环”“润泽的教室”这些词语在我脑海中也不停蹦跳着,但我确乎是所知有限得很,也只能是止于此,根本没有打通到其他所学及教育实践。

看来,在这场网师学习之旅中,不能不说我是缺“智”的。

“惠!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由四:缺“勇”——总是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

尊敬的教务长先生,其实我真的不想自己就这样随意地在网师混下去。我希望自己跟着网师行走的脚步更坚定些,我希望自己面对自己的所有问题能够勇敢一些,我可以不聪明,我可以暂时落后于人,但我绝不容许自己做个怯懦的人,面对一点点困难便退缩。可是,很多次,面对一些困难,我真的就缺少一种“勇”,很容易轻易地就为自己的不成功寻找借口。于是,当遥望别人的成功与辉煌时,没有去设想别人背后倾洒下的汗滴与血水,而只是选择自怜自艾。

在网师学习的这些个日子里,虽然明知自己是一个网师人,还是感觉时时游离于网师之外。别人太优秀了,我会顾影自怜,于是会噤嘴不言;课程太难走不下去了,我会找个角落歇歇然后默默退后。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所想的。我有家有孩子,别人亦有家有孩子,也要为人父为人母;我带着高中两个班当着班主任,别人甚至担负着比我还重的工作任务,他们一样在执着于寻求专业发展,勇敢地前行。

上半年我教高三不都选了那么多课吗?可是,下半年,我却扎扎实实做了一个网师的逃兵,马马虎虎听了几节课,书真的是浮光掠影地读着,真的是当做一种快餐式的需要,为应景之点缀。《论语》的五、六、七、八、九次授课,我不是高考完毕完全有时间仔细研读吗?可是,我真的懒惰又没有勇气走下去,缺少钻研的狠劲,让自己很容易就轻易选择放弃了,然后只是选择做了一个匆匆的过客。

我追问自己:我在网师究竟要学习什么?我何曾以卓越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如果只是像一个容器一样,等着网师灌输给我一些横躺在书本上的知识,网师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呢?如果跟着网师我不能学会学习,如果脱离网师我依旧是以前的自己没有丝毫革新,这样的旅程,岂不证明是一趟失败的航程?

看来我还得痛下决心革除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

我得用勇气给予自己一份生命的“信”,相信只要我想,并付诸实践,我便“能”!我得用勇气撕扯自己的浅薄,去掉不知天高地厚的可笑,然后怀抱一份敬畏对待每一个生命,对待这个鲜活的世界,让我存活于世的每一日都能实在而又精彩。我得用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知”,有志于学。

尊敬的教务长先生,当我以如此真实的文字面对我的内心之际,我确实知道我是一个网师人,我确实在网师中经历过很多阵痛,而这所有的痛都显得那般真实而又可贵。然后对您,对干老师,对一切为了网师辛勤付出的人,我都怀抱一份尊敬。我敬重你们,因为你们,实实在在用你们的付出,引领着一批网师的追梦人,一同浇灌生命之花,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其盛开的理由。感谢你们,开办网师,创建网师!感谢让网师拥有了生命与灵魂的人们!

 

理由五:缺“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

在清点第三个理由时我说了,至今我都还未曾完全透彻地理解“仁”,甚至不能较好地用上一些词去阐述它。这里,也只能根据前面所学,回顾一下干老师对“仁”做过的解读。干老师认为仁进一层的意蕴,是一个人在许多方面能够贯彻一种内在原则,使得学仁者身上体现出一种虔敬、真诚,并促使他承担的事务完美地达成。仁者的内在人生境界是无忧无怨。

我就以此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

跟着网师学习之际,实际上内心常常有一种恐慌,有一种莫名的忧会时时涌上心头。有时也弄不清为何会这样。现在试着分析分析。我将网师的学习当做什么呢?工作之余对自己再次施加的一个压力?紧张地选课,疲于奔命地听课,忙不迭地做作业,一次次逼压,一次次忧虑,有时都弄不清来网师是来释放自己还是为了要束缚自己。我到底缘何来网师?我来网师是为了寻求什么?我该以怎样的学习品质来面对网师的学习?面对网师的学习,我以为自己还是欠缺了一份虔敬及真诚。《非理性的人》我是跟着听完了,也很得意地居然完成了作业,可我真正所获在哪里呢?我有过一份自知之明的清点吗?《给教师的建议》和《静悄悄的革命》的课程也真的是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好像有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意,但实际上我觉得自己是很可笑的。

《论语》课程的学习,其中有两次因忙于省级课题的答辩和高考未听课是事实,其实我用不着遗憾与愧疚的,心中坦荡便好。高考完后我完全有时间研读之际,我却折磨自己般地要读不读,既不全部放弃,又不能深入研读下去,就这样空耗着时间,任内心受着挣扎,其中便会不时涌现出忧与怨。其实我完全可以做到坦荡的放手,也完全可以做到坚定地咬住,不用让内心被逼迫得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一种心路历程实在是一趟痛苦的旅程。这,是不是可以证明着我的网师之旅是缺少“仁”的支撑呢?

 

尊敬的教务长先生,真的很感谢网师给了我这样一个可以任意挥洒心情言说心声的空间。2010,在网师,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2011,我不能说我一定就会成为一名好学生。但是,我已经清楚自己的病根何在,然后会想办法加以医治。也许我的医治依旧无效,也许我的医治会医除那么一点点病毒,不论怎样,我总清楚了接下来我该如何面对网师的学习。

首先:我会“信”,以无限的虔诚信网师,然后信自己的生命会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也力争让2011的每一个日子都能成为一个平凡的奇迹!

其次,我会懂得敬畏,怀抱仁心,真诚待人真诚求学。

最后,我会将网师所学积极实践于我的课堂我的教室,用勇气和韧性精神贯穿我的生命,真正做到“生无所息”!

祝您:

小年快乐!

阖家幸福!

                                    高堂明镜于 2011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