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随笔周刊第七期 |
随笔周刊
高一30班主办
(第七期)
刊首语
文/老魏
雨一层一层地下过,秋也一层一层地深了,阳光也有了一丝寒意,湖水泛着落寞,只有作业落叶一般纷纷地落在桌面上,季节在窗外发生,你可曾留意过?
我喜欢秋天,喜欢季节日复一日的流变,创造一切又抹平一切,只留下破碎的记忆闪闪烁烁。或许几个轮回之后,连记忆也湮没不闻了吧?今生今世的证据,就这样被时光一天天地毁灭或改写得面目全非。只有书写是永恒的,我们将心情乃至于青春融进文字里,直到有一天重新找回来。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一切真诚的个人写作,都是在为自己书写历史,为自己的存在寻找证据,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意义。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郭敬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讨论的资格,我只读过郭敬明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世界上好书太多了,我不可能在流行文学上花太多的功夫。今天本来是想抽时间与一个同学讨论的,但觉得季节不对――现在是考季,想想还是算了。
郭敬明是个优秀的孩子,读《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我的心里涌动着感动:我想我是老了。郭敬明们或许根本不想呕心沥血地去营构世界名著,或者为将来写出世界名著作准备,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用相当成熟的笔调来倾诉孩子的浪漫与忧伤,所以,便打动了一群孩子。这本书花掉了我生命中的三个小时,闻婧,林岚,火柴,微微,顾小北,白松,陆叙,武长城,李茉莉,姚姗姗……这些人便在我的心里活起来了。
小说里写了一群孩子,没有一个成人。即使李茉莉,也是一种孩子式的报复。说到底,郭敬明依然在写童话故事,只是依然忘不了放大灰狼进来,给童话世界添一些刺激,涂一层忧伤。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流行小说的质素:漂亮,有钱,还有一点点坏,但内心又非常纯真。这样的形象非常契合我们的想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眼中的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想象中的自己,我们根据自己的愿望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形象,而青春文学又不断地提供各种形象原型来供我们消费选择。
成为现在的样子,我想是郭敬明们自觉的选择。他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伟大的至少是优秀的作家,因为那意味着孤独,意味着缺乏销量,意味着只有为数不多的灵魂才能够欣赏。
我从来不反对阅读郭敬明,但是,我们的灵魂要试着去靠近更为博大的事物,要试着越过庸众的头顶,看到更为广阔的思想与情感的星空。从那些闪烁的群星里,你将会汲取更为积极深沉的精神力量。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那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帮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超越而非逃避,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你需要做一个选择,每天30分钟,一年,三年,十年,一辈子。
本周话题·死亡诗社(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
文/杨蕾荟
(我知道,也许全班同学都会写有关这部电影的事,我不想千篇一律,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写,因为有一种驱动,让我在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忽然感到内心空空荡荡的。)
有一种执着叫做了结
也不知为何,当看见那把枪躺在地板上,这句话便迸入了我的脑海。尼尔是一个有着自我爱好的人,但他的父亲却望子成龙,希望他认真学习,以出人头地。而尼尔很“顺从”父亲,便听从父亲的话,辞去了编辑的职务。他热爱戏剧,便去参加一场戏剧主演的选拔。他忐忑不安,高兴的是他成功地当上了这个主演。就在他讲着台词兴奋地回到宿舍时,却不知父亲早已经等他。结果可想而知,父亲知道了他演出的事情,十分生气,让他离开剧组,他也“听从”了,但内心里十分不情愿。父亲走后,他来到基廷老师的办公室,向他倾诉了内心的苦闷。于是,老师让他向父亲表明自己的喜好和决定……
第二天,老师问尼尔有没有和父亲交谈,尼尔撒了谎,说父亲同意了他的演出,但父亲这四天有事出去,看不成演出。就这样,他在那天晚上参加了表演。
还没轮到他上场时,意外却发生了。他从幕布后看到父亲正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轮到他上场了,他平静了自己的呼吸登上了台。演出很成功,博得了观众的一片掌声。就在老师和同学为尼尔祝贺时,父亲跑了过来,将尼尔拉进了车内。在家中,父亲斥责了尼尔,他问尼尔到底是怎么想的。在尼尔沉默之时,我有一种冲动,想帮他说出心底深处的话。但他最终没能有勇气向父亲坦白,父亲便要让我他转校。(我居然把“他”写成了“我”)绝望中,他没有睡觉,他赤裸着身体,将演出时所戴的花环戴在头上,在飘雪的冬夜打开窗户,对着天与地虔诚地鞠了一躬。他失魂落魄地来到楼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用白布裹着的东西。(这时,有同学说这是枪,但我不相信,也不愿相信)父亲此刻正在睡觉,忽然听到“硼”的一声,惊醒了。(当时我多么希望这是梦境啊!)他立刻来到尼尔的房间,发现尼尔不在。他慌慌张张地跑下楼去,发现地上有一把枪,在桌子后面,他看见尼尔的尸体。(那一刻,泪水喷涌而出)
尼尔以死来诠释他对戏剧的执着,但这样做值得吗?他原本可以向父亲解释这一切。我同情尼尔,因为他无法实现对戏剧的抱负;我敬佩尼尔,因为他敢于用死去得以解脱。但我又为尼尔感到可悲(无法用一个确切的词),因为他的懦弱,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死”的诠释固然可贵,但有一句话叫作“活着真好”(也许尼尔没听过吧),活着总还有希望,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死只意味着终点……
蜕变
陶德是一个胆小的人。当查理他们准备重建“古诗人社”的时候,他们邀请陶德参加,但他不答应,而且他不善于讲故事、读诗。但最后,拗不过同学的苦苦相劝,他加入了“古诗人社”,并且成为他们的记录员。一天上课时,基廷老师让大家上来读自己写的诗,抽到了陶德,而他十分胆小、害羞,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诗。于是,老师蒙住他的双眼,让他不要经过大脑思考,回答他的问题,在回答过两个问题后,老师让他一直说下去。当他睁开眼睛时,对自己刚才的一番话十分惊讶,而老师冲他笑了笑,其实作诗就是这么简单。
一天早晨,他还在睡觉,查理把他叫醒,告诉他尼尔去世了。他们一起来到雪地里,为尼尔祈祷默哀。许多天后,基廷老师因为一个荒谬的原因――让尼尔执着于戏剧与父亲对抗而被开除了。离开的那天,老师来取私人物品,陶德看着老师,十分眷恋。当老师快要走出教室门口时,陶德突然站到了桌上(老师曾经站立桌上告诉他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新任老师再怎么叫喊也没用。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也站到了桌上,基廷老师笑了……
陶德从在课上羞于言表,到能够勇敢地站到桌上挽留老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他在学习中成长着,每个人都有自己惧怕的东西,那一刻的恐惧是谁都有的,但陶德战胜了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向不公平的校方抗议。虽然这一举动可能没什么效果,但至少他去努力了。
“理智的背叛”
卡麦隆是“古诗人社”的一员,当校方由那篇关于“让女生进校园”的文章查出有一个“古诗人诗社”时,当尼尔自杀之后,他被校长叫去谈话。他全招了――古诗人社的成员、发起人、鼓动人,基廷老师的上课的方式……能说的都说了。就在他和校长谈话时,查理他们正在屋里等着他――他们对卡麦隆的背叛十分愤怒。当他来时,查理质问他为什么招,他却说:“你们没看出校方针对的是谁吗?是我们的船长(基廷老师),我招了至少可以保全我们自己。他们是想把尼尔之死的责任都归于基廷老师的头上,是他让尼尔执着于戏剧的。”话未说完,查理一拳便栽在了他的脸上……
卡麦隆说得对吗?校方针对的是老师就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叛朋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地共处,不能带一丝杂念。当朋友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不应该落井下石,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惜伤害朋友,而应该是不顾一切地帮助朋友,背叛是最可耻的。
创新教学
基廷老师是一位幽默、创新、大胆的老师,他让这个“地狱学院”快乐得像天堂。第一堂课,老师让学生聆听先前学生的声音,他让学生围在照片旁,自己却模仿着前人的声音说着:“size the day.(及时行乐)”学生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第二堂课讲的是书本上的内容,他让一名学生读过之后,便叫学生把那一页全撕了。开始学生全都不敢动手,读书的那个人把书撕了之后,才有人陆续敢撕书。书撕完后,他说:“我们撕的不是《圣经》,不会有人因此下地狱的。”第三堂课,讲着讲着,他站在讲台上,并对全班同学说:“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站得高看得远。”他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在桌子上然后跳下来,体会一下这种感觉。第四堂课,他让每一个学生拿一张小纸条,大声读出纸条上的话后踢球。纸条上全是激励人心的话,让人读了信心倍增。
当尼尔去找他的时候,他问尼尔的第一句话是:“你父亲知道你的想法吗?”他首先考虑的是,如果父亲不知道儿子的想法、目标,又怎么会让儿子去做和学业无关的事呢。于是,他让尼尔与他的父亲交流。同学们问他“古诗人社”是什么时,他让大家保守这个秘密,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个组织,是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诗篇的平台。我们在一个山洞里讨论,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却因为这,他被开除了,校方认为他扭曲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们误入歧途,还说尼尔的死是他一手造成的,是他让尼尔执着于戏剧和父亲“作对”,才导致了尼尔承受不了去自杀,其实不然,校方只是找了个借口把基廷老师开除,因为他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一种古板的限度,不合他们的口味。
关于这场电影,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它如春风,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它如细雨,滋润了我从未打湿的脸庞。
老魏点评:
本周,关于《春风化雨》的讨论很多,各种意见都有,杨蕾荟的影评是写得最好的,并且长达两千六百四十多字,这让我感慨并且坚信,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写作天赋,只是没有恰当的时机唤醒而已。我们太迷信写作技巧,结果忘掉了最根本的东西。
这是一部悲剧。尼尔之死本身就是悲剧,而比尼尔之死更具悲剧色彩的,其实是学生对待基廷教学行为的评价不一。因为尼尔之死毕竟是偶然事件,不是必然要发生的,但那些认定基廷要对尼尔之死负责任的学生,更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为应试教育所给予他们的,除了僵死的知识,还有扭曲的灵魂,告密而不自责,落井下石而振振有辞,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可悲的。
跳出二元对立思维,以悲悯的姿态来看这部电影,或者以更人性化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就会更加关注尼尔父亲以及基廷老师各自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下结论。家长考虑的是职业安全,老师考虑的是心灵自由,卢梭讲过,人生而自由,但又无往而不在枷锁这中。是啊,人生难道不正是在自由与安全的钟摆之间悲剧性地摇摆么?
特别推荐
拆字游戏
文/邱慧
我对我的名字始终是不满意的。
我小名“卉卉”,大名“慧”,都是十分普遍的名字,已经超过了“普通”与“普及”的范畴。因为初三那年提招班里,全班23个女生中就有6个人名中带“慧”字,而且有3人同我一样,都是在姓后直接加个“慧”字。光是名相同也就罢了,最要命的就是我们的姓的音相近,所以上课老师点名时就得格外留神,一不小心就“刷”地站起来6个,多壮观啊!
其实,我父母起名字的水平不应该这么低的(也不怎么低,但要渲染一下气氛)。我家庭中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亲戚的名字都是请我那知识分子父母起的。就像我表哥,我爸给他取了一个单字名“啸”。瞧人家这名字起得内涵啊,偏偏我爸爸又给他一小名,因为他属龙,便叫“海龙”,气势磅礴得一塌糊涂。
到了我这儿,待遇就大跌眼镜了。大名小名都读“huì”,什么意思嘛,与“晦”同音不说,看上去简直就是随便起的名字,里面所蕴含的意思也是一眼能看明白。我小时候就常想,我爸怎么说也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难不成我是捡来的?于是一个人害怕了好几天,不敢多想。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是改名字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反正以前的同学都各奔东西了,而且理由(或者可以称为借口)也更加有力:新学校新气象嘛!我要从过去中走出来,做新的自己。于是在中考成绩出来的两天后,我立刻拖母亲去民政处提交申请书改名字。
我原以为从此以后可以和那个老掉牙的破名字说拜拜了,没想到母亲用一个游戏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的名字,甚至是最平凡的事物的表象的判断。
“你爸爸是在而立之年才有你的,那是他刚刚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离开了那个让你父亲平步青云的企业,和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你的出生,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所以,你父亲怎么可能不用心为你取名字呢?”
“那为什么给我取这么大众的名字呢?一点新意也没有。”
“不要只相信表面的假象。你仔细观察‘卉’与‘慧’是怎么写的。”
我以一种非常缓慢的速度在纸上将这两个字写了几遍,突然发现慧字的秘密:慧字的上面是两个“丰”字,大概是双丰收的意思。不过下面的倒“山”字和“心”字底的含义就不得而知了。我便回过头来请教母亲。
“双丰收的含义被你猜到了,不过既然这是五个拆字游戏,那你的字的角度也可以随意改变。‘彐’是一个倒‘山’字,代表着像山一般沉稳厚重的父爱。而你就是我们俩的心肝,你的父亲希望他能用爱的山峰为你挡住一伤害。小小的一个慧字,其实你的父亲不知用了多少心血才发现了它。”
“天啊,这太奇妙了,与我父亲的经历也联系起来了。双‘丰’,‘山’下的‘心’,我从来没发现,慧字的拆法这么有趣。那‘卉’字呢?怎么个拆法?”
“每个女孩都是父母心中最美的花朵,‘卉’字从表面上看大概就只有这一层含义了。但是你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不像三个‘十’堆积而成的?”
我惊讶而激动地快像flash动画上的人物一样用头去撞墙了。Orz,太强悍了!我父亲是三十岁有了我的,卉字碰巧可以拆成三个“十”,这就像一座里程碑,将父亲的爱以及我的出身都委婉地铭记在每一次睡前的晚安,出门的问候甚至于怒斥中。
但是转念一想,我又有些许失望:这么用心良苦地取名,不仅其内在的寓意别人不会经心留意,还要被封为“老土”的头衔,不是太可惜了吗?我真想举着超大型的喇叭向世界阐述这一切,尽管这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毕竟,名字是被别人用来称呼的,其中的“美学成分”也是要注意的,我倒宁愿有一个空虚却好听的名字。
我将这些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她和父亲一开始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可结果是一番讨论后两个都认为名字越平凡越普通越好。他们二人的意思我是懂的,我知道他们从不期待我成为大人物,他们需要的只是女儿一生的安定与幸福。
我素不大明白他们为何会对我这么要求简单,因为别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积压了许多的期望,而90%的孩子也习惯了那样。我恰巧处于那10%中的一个希望被家长揣给梦想的人。随波逐流,我竟不甘心被给予那么小的期望值。真的,在大多数受电视节目影响的青少年的不成熟的脑子里,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轰轰烈烈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却很难想像安定而幸福的生活。我以为这种生活就是一生从事一项工作,结婚,生子,为住房和孩子的学费以及父母的养老保险而奋斗。这不是我想要的。
“你所定义的幸福与安定过于简单,要知道过分的简单明了有时可归类为粗鲁,一种原始社会的粗鲁。我和你爸爸用半辈子的时间去证明了幸福安定的内涵,而你的三点一线的学生时代却为你勾勒出一种浅显的悲哀。”和母亲交流时,我是有些畏惧的。她有时会给你讲最单纯的幸福,让你像在最柔软的棉花般的云朵里打滚,有时却像在和你和颜悦色地吵架。
“那你就想用一个如‘慧’字一样,虽然内涵丰富,却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子,来掩盖我想要的轰轰烈烈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想让你必须和我过一模一样的生活。那年你看过《花样年华》之后,说想当一名导演,我便给你买了王家卫的所有作品让你随时翻看。你的成绩有段时间波动很大,甚至影响到你的心情,让你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我给你放了徐静蕾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告诉你,即使工作了也不可以对人低声下气,你是公主,我们有能力让你一辈子衣食无忧地生活,这些难道是谎言吗?你分不清吗?”
我无语,我甚至不明白好好地换名字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事怎么发展得这么复杂。我只知道为了结束这个头疼的问题,为了赶上韩剧的每天的准时播同,我当时匆匆地结束,无外乎是“知道了,我会明白的”这一类话,然后便匆匆坐到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
时至今日,当我在“随笔周刊”上看到郎朗同学文章后魏老点评的那一段话后,我不觉想到了暑假中和妈妈的一段对话,回忆着整理下来。重读了几遍后,突然发现自己真是一个失败的辩论者,我其实在回答妈妈的时候,已经同意了妈妈的观点:幸福而平定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原始而粗鲁的生存,它就如我名字中的“慧”一样,外表平平无奇,却包含着一种强大的爱的守护及父母与世无争的最单纯的希翼。而我为了狡辩,竟没看清这摆明了的一切。
渐渐迷上了拆字游戏,想像《大汉天子》中的东方朔一般,在对字的拆拼中看到未来,先知而登仙。却又发现并不是只有字才可拆,将事物对立看,深入看,去除表象的干扰的世界,别有一番洞天。而我也习惯了被平凡无奇的外表保护的生活,它让我的心境呈现着平静的姿态。
于是我才开始有了心情去爱善良的一切。
于是我才开始懂得什么叫幸福。
老魏点评:
素来不知道邱慧的名字里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藏着爸爸的历史,山一样的爱,藏着父母对幸福的理解。我特别喜欢这段话:
幸福而平定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原始而粗鲁的生存,它就如我名字中的“慧”一样,外表平平无奇,却包含着一种强大的爱的守护及父母与世无争的最单纯的希翼。
这是我在随笔中读到过的最幸福最好的诠释,有这样优秀的父母,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篇文章的优秀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一个拆字游戏,她将父母的爱与希望,父母以及“我”对幸福的理解编织在一起,从而让一个本来简单的名字介绍变得丰富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伤怀旧友
文/胡健文
今日提早放学,我早早吃完了晚饭,时候尚早,便去操场活动活动。途中遇见初中挚友,兴奋地相互击掌,只是一掌后便匆匆而过,竟未曾一言。短暂的重逢,喜悦之余,一卷秋风滚过来,扑得我满面寒尘,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心头几丝凄酸油然而生,眼眶内几多涩水竟默然流入舌唇之间,叫人忍不住想回首觅寻他的背影。
周围一片嘈杂,风拉扯着不肯褪去青葱的湖旁草,我的心湖仿佛也被这秋风撩动,荡漾起缕缕波纹。
那是一段改变了我命运的友谊!初三开始后,徘徊在班级二十名前后的我,凭借教师子女这个特殊身份被一向与我父亲交好的班主任安排在当时全班最好的学生旁边,希望我能被带上来。果不出所料,初三第一次月考,他考了681分,而我则是678分,两个牢据全班前两名,也成为全班历史上唯一一对“前两名”同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一直默默影响着我,引导着我,他上课的投入,作业的认真,下课时的安静,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我逐渐学会了学习。我的成绩在此情况下一路飙升,一学期综合排名总在前五范围内吧。不过,尽管如此,我的成绩也鲜有超越于他之上,缘何?原来他是一个真正的学习高手,真正懂得学习,他总有许多很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每当我学得他的一种方法或技巧时,他又会祭出更好的法宝,让我望尘莫及。当然,他不是一个只会死学的人,他也是个喜欢玩的大男孩。尽管他比较内敛,然而在我们四五个好友这个圈内,他总是玩得开的,甚至常能荣膺“最疯”的雅号。这源于他玩起来的疯狂――他时常能拎着扫把或是拖把跟我们追打出教室,也会抓着一盒粉笔把我们来练习“投弹”,更会同我们一道偷偷潜入实验室,翻箱倒柜寻找我们这群人公认的“黄金宝贝”――钠――而险些打响了与化学老师(也是副校长)的“遭遇战”……总而言之,一学期的共同生活,让我俩之间的友谊缔结在彼此心中。
初三第一学期结束,期末考试中,他考出了696分,而我仅以1分的微弱优势登上了全班第一的宝座,这使他多少有些沮丧。而我也有莫大的愧疚,缘于我的身份。正是这特殊身份,让我从阅卷中获得了一些“礼遇”,而这种对于教师子女的“礼遇”制度,在我们班,又有几个不是心知肚明,而不好说出口呢?我很愧疚,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全县第六不光彩,我的全班第一不光彩,更是我觉得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我恨自己,为什么如此特殊,为什么不能公平竞争,用自己的实力说话,为什么偏偏比他多一分!我不敢正视他,甚至想要逃避他。于是我借口视力不行了,请求班主任为我调整座位。权衡再三,班主任没有让我与他隔开太远,仅仅让我坐到前一排去,我有些想哭。
元旦了,我们几个住在学校附近的,玩得较好的同学,开始计划为班主任办生日会――尽管老班生日不在元旦――我们也是为了顺带庆祝一下期末考试的辉煌重现。
终于到了那一天,生日会十分热闹――全校都在庆元旦,而我们却独树一帜,一日三喜同庆。老班从医院吊完水拖着尚还发热的病体回来时,我们安排在校外几百米的“情报网”便确切地传达消息,顿时全体同学拉上窗帘,关上电灯,一时鸦雀无声,每个人只有心跳了。在凝固的空气中窒息了七八分钟,终于等到了自校门至班级门口层层“情报员”的消息――来了!――当老班被“情报员”们诡笑着拥簇,疑惑地望见挂下的窗帘,缓缓推开门时,我们全体同学高唱《生日快乐》,点着十层蛋糕的四十支蜡烛,刹时间把他拥在了中央。老班哭了。我们也有人流下也泪水。而我,和他,两个为老班精心挑选生日蛋糕的搭档,共同策划了这一刻的搭档,共处了艰苦的一学期的搭档,在暖暖的烛光下,彼此相互看了一眼,不禁笑了,也流泪了。――这个时刻,不该流泪么?――我开始后悔自己先前的选择了,然而也庆幸――总之,我的心被碰了一下,我的泪流出眼眶,流入心里。
伴着日渐盛骄的阳光,寒冷的冬日过去了,然而炙热的空气让这本已让人窒息的初三生活更加让人心悸――每个人都陷入了额前的高高的书堆里――有的被淹没于题海,也有的陷入了游戏的流沙――然而,没有人会驻足,向题海中的落难者抛出救生圈,亦或是向深陷流沙的误入迷途的游人,伸出援助的树枝。
遗憾的是,他让我不解地去涉足恶魔一般的流沙!我试图阻止他的脚步,可是一切枉然。我只能默默祈祷,悲剧不要降临。然而,恶魔终究让他一点点沉沦,他越陷越深了。上课时,额前高堆的书山,成了他阻挡老师视线的绝佳掩体,他在我拼命复习着也拼命忧虑着他的同时也在拼命地攻城掠地开辟疆土。我终于无法忍受他对我的冷漠与他对流沙的臣服了,我再次,也是第一次启用了自己的“特别权力”,我重新坐在了他身边。犹如半年前我蜷缩在他高不可攀的成绩之下,他终于意识到了什么。我一日一日欣喜,看着他的回归,我以为我可以不必做无谓的祈祷了――他以强大坚实的基础与出我之右的能力迅速回归王者的宝座――然而我错了,不幸终究来临――在初中的最后一战中,他失手了!当消失传来,正为自己740分的好成绩而欣喜若狂的我,顿时惊呆了――710分!我有些想哭……
高中,我们又在同一所中学,我在这个30班,而他,在所谓的二类班。我始终十分愧疚,以他的实力,本足可以把我刷开半个档次,我却安坐在这个没有他的“全年级最好的班”之一,我总有要哭出来的感觉。
音乐响起,打断我的思绪,我遥望着他远去的方向,脑海中浮现出曾经一次匆匆相遇中,匆匆一瞥,微笑的嘴角,哀婉的眼神……我,黯然泪下。
又是一年秋!又是一卷秋风!
唉,天凉了,加点衣服……
(后记:对于这个让我思绪万千的他,我的情感是愧疚,环绕着愧疚之心,我对他是敬重与感激――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文中读出来――何况让我敬重的学生,仅仅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我实在无法掩饰自己的悲愧,孤独,如果可能,我强烈推荐他进入我们班!然而现实是无法更改的,我只能在默默祈祷的同时,同他在心灵怀想里,并肩作战,期待他的“王者归来”!)
老魏点评:
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朋友的这份真挚的友情。
责人容易责己难,这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将批评的矛头指向自己。实际上作者并没有过错,他的这份内疚,来自心灵的纯净以及对友情的珍惜。作者自始至终,对朋友曾经的帮助一直铭刻于心,并一直试图尽最大的努力回报朋友。
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因为某种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不公”而产生的那种歉疚,联手为班主任设计生日获得成功时的那些泪水,离开又返回好友同桌的那微妙的心理,好友考试失利后的那种悲伤……这一切,要用怎样的心灵来做土壤?
我认识的许多中学生,过早地变得世俗,过早地卷入功利化的圈子,失掉了少年应有的纯真与敏感,他们不知道这种成熟是一种悲哀。而本文作者的心灵,却始终像一眼清泉,让人在这浮躁的尘世间,忽然地就感觉到一种灵魂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