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晨思录 |
今天立冬,广州下雨,无路可走,只能读书。正好读到老子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台湾学者陈鼓应这样解释: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爱惜精力,乃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把重积德解释成不断地积德,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过很多遍,好像从来也没真正搞懂过。今天感悟有些不同,以前关注点,都在长生久视之道,都是似懂非懂。
古人的文字很精练,那是因为不得已。那是没有笔墨纸,字要刻在竹简、甲骨上,多刻一个字,都是巨大的工作量。所以我一直想不明白,老子出函谷关前,写下五千言道德经,当初究竟刻在哪里?
惜字如金就是啬。啬,吝啬、节省、节俭、爱惜、小器……在这里绝对是褒义词,啬的精神就是俭化,是老子这一篇文字的主题。
我揣摩一下老子大意:修身养性,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俭。老子微言大义,没有讲要节俭什么?修身养性,当然可以是节省精力、体力、气力,惜身、惜言、惜福,治国平天下,当然可以引申到精兵简政,减少苛捐杂税,无为而治。
只有节俭,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未雨绸缪就是反复积德;反复积德,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就不知道他能力的极限;不知道他能力的极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所谓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啬”的精神,就是俭化,就是简化,就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的这个“国之母”,治国之道的根本,就是“重积德则无不克”所要积的德。所谓原始的根本,形而上就是道,形而下就是简,这样才可以长久。
世界上的事情搞不好,往往就是因为搞得太复杂了。所以有断舍离,所以有极简主义,所以有断食,所以有深居简出,所以有简约。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重积德则无不克”,反复积德,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老子还有一句话讲到“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才是成功之母,大家都需要检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