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晨思录 |

千古秘籍:见利而不苟得
2017-02-06 永勝原创 正知堂Zen
见利而不苟得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每每诵读这首诗,胸中总有股慷慨激昂之气在涌动,怎么都不明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李清照会有如此豪气,当然也从没有细究什么是"人杰"?
有一种说法,智过百人为俊,过千人为豪,过万人为杰。千古奇书黄石公《素书》对人杰是这样描述的: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杰也。"
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恪尽职守而不偏废,坚守正义而不迴避,受到猜疑而不避嫌,见到好处不随便拿,这样的人是人中之杰。
如此解释恐怕愧对《黄石公素书》。宋代三朝元老张商英官至宰相,入于佛道,曾为黄石公素书作序作注,称赞:"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一时贤相,在他眼里还没摸到先王大道的门,并没有机缘得此真传,而张良张子房因为得传《素书》真传,用了其中一、二成的功夫,兴刘灭项,辅佐刘邦成为大汉天子,最后功成全身而退。据说,《书》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惊叹之余当真令人神往。
《素书》微言大义,1336字,字字珠玑。看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黄石公对人杰的见解,不仅学习古人智慧,而且为我们的职场打工打造"必杀技",无论是商场还是官场。
想当人杰,在万众中出人头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四方面坚守"不"字,不能随波逐流。
其一,守职而"不"废。《黄石公素书》六篇,这句话在第二篇,篇名"正道篇",正者不偏其中,道者人走的路。"守职"容易理解,守好本职,恪尽职守,也就是现在说的敬业尽责,或者职业精神。问题在于"不废"什么?不废正义,不废公义!体现在平时的敬业精神,干事不挑肥拣瘦,不就易避难,不捞过界、不越界,该办则办,不该办则不办。守职而不废,既要守住这个"职",又要不废"职"所以存在理由,简而言之,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又要做正确的事。否则,很难写就"杰出"二字。
其二,处义而"不"回。坚守正义,不避患求安,不临难苟免!体现在利害冲突之时,在危难来临之际不偏离正道,不违背正义!职责所在,紧要关头,不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生死关头,宁可舍身成仁而不贪生怕死。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想成就"人杰"的光环,绝不能做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事,危难之际、关键时刻,绝不能在人群中偷安,而应该站出来勇挑重担,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患难与共,生死与共,这才人杰真正的含义。
其三,见嫌而"不"苟免。见嫌,即被人猜疑、被人误解、被人冤枉。很多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甚至不惜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求一个目标而无怨无悔,但无法忍受寃屈和猜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见嫌不苟免"强人所难,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甘愿背"黑锅",在是非之地周旋奋斗可以避险而不去避险。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摄政七年辅佐幼主成王,朝野都怀疑他别有用心想篡位,当年如果他避嫌辞官归隐,就不会有八百年的周家王朝,也不会成就周公的千古美名,当然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见嫌不苟免不仅不易而且高风险,中间有什么变固,或者没有足够时间证明,则永无清白之日,非目标坚定、自信坚定者不敢为。
其四,见利"不"苟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能对利益诱惑说"不"是英雄豪杰区别于芸芸众生最起码的特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不义之财、不正之财、不明不白之财坚决说"不"。不苟得的"苟"字大家一定要注意,苟是苟且,是随便,是暂且这般下不为例,不苟得主要不是指难得之时不去抢着得(抢红包),而是在唾手可得时不去得。大学告诉我们:"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身发财者"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不义之财必有其殃,不明不白不正之财必损其身,报应不爽,非唯人杰,职场人士也应引以为戒。
上面讲的这四方面全部是从实践出发的,并没有虚幻之辞,"见利不苟得"是做人的底线,"守职而不废"是做事的底线,"处义而不回"是君子境界,"见嫌不苟免"是圣人境界。坚持付诸行动,坚守二条底线,职场成功扬名立万可以期待,达致两重境界,可以超凡入圣为人杰了。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通向成功的路有知、仁、勇三条,坚持到最后结果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又想老子论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且行、且存、且笑,且珍惜。
微信公众号:AAALESSON
关注正知堂 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