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千年的寺庙没有千年的企业
心仪甚久的华工教授昨晚终得一会,“他乡遇故知”,把酒言欢自不在话下。席间,听说广州光孝寺的主持释明生成了他的EMBA学生,未免不以为然。教授说释明生方丈面对同学关于佛教对MBA作用的质询,应对以“只有千年的寺庙,没有千年的企业”。寺庙管理与企业管理虽有共同之处,却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我想起了孔夫子在中庸中关于鬼神的论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论管理和激励,最高明莫过于宗教,但与鬼神相提并论,未必妥当,有会引起诸多不必要的非议。(题图06年摄于少林寺)
“只有千年的寺庙,没有千年的企业”,从字面上看确然是事实,其实寺庙与企业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从存续时间上看,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形态,仅百余年的历史,现在还不可能有千年企业,将来有没有?“过此以往,未知或知也”。不过作为反证的谈资,《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全球100家家族企业上榜,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以传世40代,历经1428年名列第一,这个千年企业相信成为企业的历史并不长,未必经得起严格的考证,且存疑不论。
企业只能作为一个运作的法人组织存在,企业的大楼不能视为企业,倒闭的企业大楼里有了新的企业,不会被视为企业生命得到了延续,同样新企业使用了倒闭企业的商号也不会被视为原有企业的延续。寺庙可以理解是成一个建筑,一个道场,香火中断的寺庙一旦重开香火,往往被理解成香火的延续,寺庙塌了重建也可以被认为是香火不断,精神不断,生命不断。千年的寺庙因此成为模糊的概念,是千年的建筑,千年的道场,还是千年的遗迹,更何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庙也难逃衰败的命运,去看看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还有多少寺庙就知道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企业和寺庙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企业是追求利益的,真正的寺庙则是精神的领地,绝不会有利益方面的诉求。精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寿,劝人向善,给老百姓精神慰籍的寺庙存续的时间较长。不过,时至今日,无时无事不言利,应了司马迁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寺庙与企业相提并论这件事折射出世人眼中寺庙的逐利倾向,寺庙方丈报读EMBA更是明证。寺庙要经营,经营什么?有求皆苦,求什么?寺庙也象企业一样追求规模扩大,收入增长,方丈们谋求在政协、人大更高的社会地位,恐怕是着相了吧,恐怕有违佛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教诲吧,恐怕一定会加速寺庙的生命周期,长此以往千年的寺庙也会成为绝响。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寺庙开始经营,方丈开始读EMBA,国家抓经济增长,百姓想提高收入,全民逐利,全国逐利,长此以往,见利忘义,恐怕国将不国。
悲夫!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