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1西安世园会游记(10):盆景园、灞上人家

标签:
西安世园会盆景园灞上人家灞上刘邦项羽鸿门宴陈忠实贾平凹旅游 |
分类: 千年帝都——西安 |
2011西安世园会开幕第25天
穿过屹立在盆景园前的主入口春花门,沿着白石子路和磨盘小道拾级而上,途经饮马槽盆栽、石刻景观、黑松林等景观组合,在栽满黑松的顶部矗立着一座古式茶亭,奇石点缀,绿树掩映,我国盆景园艺千年发展史尽收眼底。
盆景园在植物的运用选择上大多选用西安当地植物,如大叶女贞、樱花、石榴、红叶碧桃、红叶石楠、黑松等展园的外围是以混交林如大叶女贞、柳树等作为背景,并按照季象及冠幅的变化考虑色彩高度上的搭配。
盆景园入口选用大片花境搭配乡土树种在视觉、触觉、嗅觉上达到赏心悦目的感官效果。
由于有些饥饿,准备赶时间吃饭,老妈和我就没有入园参观。
盆景园的背后是长安塔
贾平凹所题“太白桥”。
贾平凹,原名贾李平、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我国著名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不少游客租用了西安世园会的自行车
到了灞上人家
西施桥
灞上人家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三大服务区之一,本项目试图提供给人以特别的建筑与景观体验,让游人更多的体验到陕西关中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
“灞上”是当年刘邦、项羽楚汉争霸中鸿门宴的所在地,唐玄宗曾在此举办规模盛大的水运博览会。可以说,这块宝地既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又有极佳的自然景观。
贵妃桥
这里是极具陕西关中特色的休闲服务区
这里有电瓶车停靠点和自行车租还处
这里还有可以直接饮用的直饮水装置,游客可直接饮用
这里有各色小吃,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饱餐一顿
灞上人家建筑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蓝本,采取《四水归堂》的形式,并以建筑尺度的延展,表皮的变异与功能的变通作为切入点,力图使建筑摆脱简单的文化标识,使之成为一个个容纳新生活,催生新故事的盒子。在群体组织上,采取簇群式的布局方式,让建筑最大程度的亲近自然。
饮食服务区
2011西安世园会纪念品专卖店
灞上,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昔日汉高祖刘邦(时为沛公)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后演出鸿门宴。
灞上人家服务区景观种植配合建筑设计,体现田园、野趣的村落环境,在游览丰富多样的世园景观后带给游人一种回归、宁静的心理感受。景观种植品种纯净、主题明确,并以地方乡土植物为主。乔木种植方式模仿村落宅前以及路旁成片、成簇的自然种植,灌木种植,还模仿河岸两侧慢坡优美的自然景象。
这家餐馆门前舞起了狮子
陈忠实所题冬梅桥。
陈忠实,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市灞桥区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担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工业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
其中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