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从2002年起,每年下达非国营原油进口配额,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进口,2002年要有400万吨成品油、720万吨原油的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并必须每年递增15%,持续十年。但是,原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4月规定: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只能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厂加工。
于是海关规定:必须持有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同意安排炼油生产的计划,即“排产计划”,海关才能批准办理通关手续。铁道部规定:没有排产计划,铁路部门不能安排运力。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同意炼油的计划,即使拿到配额,民营企业进口的原油也无法通关、运输和销售。而两大国有企业自身拥有充足的原油来源,不可能接受民营企业的炼油生产要求,一旦帮助炼油生产,最后导致民营企业与两大国有企业销售竞争,他们可没那么傻。
可笑的事还在后头。2007年起,政府虽然开放了原油、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但准入门槛高得吓人:经营原油的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年进口量在50万吨以上、拥有不低于20万立方米的油库。经营成品油的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油库1万立方米以上、同时拥有卸装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运输车
辆或1万吨以上的水运码头设施。一位安徽民营石油企业总经理说:这种要求连中石油的一些批发企业都达不到要求,让民营企业怎么达到。
还有,管理办法要求进口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渠道”。没有排产计划,企业怎么销售,没有销售,怎么可能有长期供应渠道?这完全是倒因为果。
上述这些荒谬的规定表明了政府设置市场准入门槛的用心:并非维护市场秩序,而是阻止其他企业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维护国有企业的垄断利益。
口口声声说中国石油资源稀缺,一半以上依赖进口。但是民营企业有进口愿望,来弥补国内石油资源不足,这应该是好事。但是触及了某些既得利益,即使再好也要千方百计阻扰。这样的国家垄断下,肥了谁、苦了谁就很清楚了。
中国梦,我正在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