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才户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邹姓在100个大姓中人数居第67位,人口约400余万。新化八户始祖讚公(明仲公)于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和叔父率本房七十二人,由江西泰和迁湖南,先后住过湘乡,茶陵,醴陵,益阳。天成元年丙戍年(926年)徙邵州梅山白水溪住三月余。天成二年丁亥(927年)初迁至洋溪田心定居,曾在屋前栽种两棵黄连树。后人将这段往事做联曰:溯本不忘黄连树,寻源須问白水溪。我户2021年复修爱敬堂祠堂时有两付对联中引用到的"黄连树","白水溪",就是出自这段历史典故。
讚公生三子,告关立图(分家立户,申报官府)后,我祖长图公(字名惠)仍居邵州洋溪田心,二图功惠分居溆浦麻阳水,三图友惠分转衡阳高坑(汉)。张图生仁順,仁順生二子:继林,继玉。我祖继林公居虎巷,派衍才户,晚子户,三顺户(三子户和顺户)。继玉祖
开创寨边野鹅山,派衍奇户,荣寿户,友文户,,庆孙户,文绣户,长图公后裔各支统称为"八户"!
继林公传十六世至清辅公,清辅妣陳太君率子益先,受先于元至顺三年壬申(1332年)从虎巷迁居棺材村(后改为长寿村)居住。老屋场遗址在現在老平江学校的右侧,即邹平美之子邹汉辉现在的宅基地。益先公生彰定公,彰定公生谷俊,谷杰,谷才,谷良,派衍成俊杰才良四大房,元朝时为征兵役,收赋税之便,朝廷对每个大家庭立一户主,负责向官衙交夫纳税,才公在四兄弟中组织和协调能力较强,被上方指定为户主,大家把这个家族叫做"才户",这是才户的由来,益先公为才户开户始祖!
解放后,长寿村所辖地划分为梅树,欣荣,星华,平原,九坪,清塘,九龙等村,均属炉观镇。才户后裔以太坪老屋为中心,逐步移居于周边村落,俊房除一部分仍居江边外,主体过河住在了梅树下,流星冲。杰房主要住在大坪,九坪,沙井垅。才房主要住洋溪白地和古台山岩屋山。良房主要住黄双坪,石羊山。因是一个家族,混居也很普遍。隨着人口增长,家族群落溢出,幅射至炉观,古台山,文田,云溪,白地,黄双坪,洋溪,苍溪,葡萄冲…...如繁星拱月一样拱卫着祖居地!
由于历史的变迁,我族很多族人迁往外省外县,甚至海外。查五修谱,明清时代湖广填四川,填湖北,补广西,陕西,由官府组织的移民,谱載就有男丁342人,有的举家迁徒,有的父子,有的兄弟,有的夫妻同行,按每个男丁带走两人计算,移往外省的人数上千!约占当时才户总人口的18%。这些外迁族人迁居新居地后,做事競競业业,生活节勤节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当地殷实之家,他们大量置买田宅山林,成为当地望族。乾隆56年辛亥(1791)三修谱的主修学楠公是这样评价这些外徙族人的,"派衍蕃昌,规模宏远,克绍诗书之传,预启科名之盛",他们在外地创业发展的辉煌与老家"分镳竞爽,遥相辉映"。
清末光绪年间,梅树苏阳公经营毛板船至富,帶动才户众多族人,来往于武汉汉正街宝庆码头,从事河工,苦力,小商小贩,家庭殷实者搞煤炭,木材,土特产贸易!斗转星移,現仍遗留有上百户人定居武汉。 近代以来,因参軍,求学,招工或经商散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族人也越来越多!
才户族人是一支勤劳勇敢、谦和好礼、笃实宽厚、与时俱进的群体,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绽放出更辉煌的光彩。
邹联华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