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我邹姓世系,远祖可追溯至黄帝,故我邹氏乃正宗嫡系炎黄子孙。始祖亦可逆查至开姓老祖宗曼父公。如此清晰的世系几千年来不紊不乱,全赖历史典册和历届谱牒矣!
邹姓与孔姓血缘最亲,正考父是邹孔二姓的共同先祖,汉高祖刘邦有赞正考父诗:"德盛礼恭,义精仁熟。
孔邹皆仰,以似以续。
万世朝宗,光锡庆笃"。因孔子在国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影响力,孔姓远祖世系在历史典册上记载得十分详明,邹姓与孔姓同源,因而我姓的远祖世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周朝)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曼父的堂兄弟孔子去了鲁国都城曲阜为官,他无暇顾及父亲叔梁纥的封邑邹邑的事务,曼父便继承了邹邑,我族老谱上有"曼父继叔梁(陬邑),因氏焉"的记载,孔子的著书立说中也有<<邹氏传>>。从公元前501年始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五月十八日大分宗支止,这段时期内有邹曼父,邹忌,邹衍,邹阳,邹湛,思明等诸多有学问先祖的文字记载和传承,这818年我族的世系也是非常准确和清楚的。
思明公从南阳(317年)迁江西泰和后,他的后人于唐开元十五年丁卯(727)从东晋建武元年丁丑(317)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727)修了一次非常祥细的家谱,他们将世系纂集成宗图并刊印成本,讚祖925年来湖南时将此宗图和老谱从江西泰和带至洋溪田心。这幅宗图便成了讚公家族修谱的历史根据和蓝本。
宋靖国元年辛巳(1101),迁新化的讚公后裔首次依照江西带来的宗图并上溯至后汉乾佑二年乙酉(949)修谱并制成世系图,该世系图后来被族人称之为"宋始老图"。
南宋期间,讚公第十四世孙南仲公等,将祖造服图五十年一齊,六十年一查,一百二十年一大造,上溯至大分宗支时(317年)又修了一次谱。
元至顺三年壬申(1332),清辅公以大兴公(继琳公字)为始祖,按照他的七世祖南仲公修于南宋期间的谱又修了一次继琳公支系的族谱,清辅公在这次修谱时撰写了著名的<<邹氏肇基纪>>,它就是后来"肇基序"的母本。
元未明初兵荒马乱,讚公第二十二世孙天俊公之妻黄氏祖婆,带着宋始老图避乱藏匿于洋溪之南山寨。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敏诚户天俊公之子希敏、希诚,依照"宋始老图"用绫绸又复制了三幅图,因是在洪武年间用绫绸绘制的,族人称之为"洪武绫图"。到弘治年间(1488-1505),三幅绫图只存世一幅了,这一幅绫图在分清会时又被必遄必嵩裂去右半幅,洋溪仅存左半幅,后人将这半幅图叫作"截角图"。
明正统壬戍(1442),敏诚户希敏公之子文哲公以"截角图"为依据,首次以讚公为始祖修了一次房谱,他以清辅公的<<邹氏肇基纪>>为底本,写出了很具影响力的<<邹氏肇基序>>。
明万历十七年乙酉<1589>,溆浦二图公裔孙邹希逊持谱到洋溪认宗。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二图公支系与友文户联合修过一次家谱。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继玉公后裔(缺文绣户)联合修了一次族谱,他们共同编印族谱首卷,各户自修房谱世系,史称"辛未六户谱"。六户谱首开联合修谱之先河,它理通了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和世系,为后来修谱铺平了道路。但也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例如误将笫八世"彦"与笫十六世"彦"混为一谈,曾造成漏代八世之误,在族中曾经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田姓冒占七里冲祖茔,八户同诣挂扫,因当时八户沒有统一字辈,扫墓的上千族人只能按年龄大小相互称呼,造成很多年轻长辈喊年老晚辈爷爷叔叔的笑话。鉴于此,当时族首洪杰公(字兆隆,奇户人)倡议全族八户联合修谱,得到全族积极响应。嘉庆庚辰(1820),八户首次在洋溪联合修谱,此次为文苏望眉公主修,他纂辑了<<肇基序>>。汉勋叔绩先生慎重考证,写出了我族著名的<<受氏和世系考>>,汉勋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他在受氏考中"以邹曼父为受世祖。曼父本子姓,宋正考父七世孙,继叔梁食陬邑,因氏焉"。这是完全正确的。顺便说一句,武汉编写的<<中华邹氏族谱>>以宣靖为开姓始祖,这是错误的。汉勋叔绩先生的世系考上下世系准确,美中不足的是考漏了湛公的父亲邹轨这一代。嘉庆庚辰谱的最大功绩是制定了讚公后裔的统一字辈,首句"新序今联定"就是"新"的辈"序"我们讚公后裔各户"今"天"联"合制"定"之意。不懂族史的人说什么八户的"新序今联定"与两户的"学高家声振"是平辈的,纯属无稽之谈。两户的"学高家声振"的产生比八户的"新序今联定"早88年,它的历史背景是:雍正十年壬子(1732)清明,两户族首万鹏公去衡阳给世守公扫墓,时曾在新化任过邑侯的何衢刚调衡阳任邑侯,在新化时,万鹏公与何衢交谊较深,这次乘去衡阳扫墓之机去拜访了何邑候,故交异地相会,何邑候(县令)非常高兴,他题诗一首称颂万鹏公 :
"学高家声振,品修贤誉洪,一生存美德,多福自全逢"。时正值两户第三次修谱,万鹏公就将这四句诗做为班序应用,他怎么能歪打正着与八户的"新序今联定"平辈呢?
新化八户合修族谱告峻时,兆隆公贪大求全,他于一八二0年五月十六日携带族谱,带着望眉,康朝,翰辉,立朝等等五人去衡阳寻找三图公后裔,八月衡阳宗人维聖、怀玉、近光、若海等至洋溪联宗,因衡阳祖宗名字、班次、世系等都与新化八户完全对不上号,故这次修谱名为联修,实际只将衡宗世系附录在嘉靖庚辰谱之后。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新化、溆浦、衡阳三宗在洋溪联合修谱,主修为新霁,代奎等。永脩觉人先生是纂修。
一九九五年乙亥,玉生,息云,惕予等诸君为主修,新、溆、衡三宗又联合修了总谱 。
以上为八户的几次重要性修谱,除此之外,各户多次单独修谱。
为使后辈了解我族历史,将历界修谱概纂辑成篇。
是为序!
讚公第四十世嗣孙 今辉 撰
壬寅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