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何兵中南海《新京报》中国传媒大学微博校园 |
分类: 杂文·评论 |
文/王者清风
前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去中国传媒大学授课,乘车从南大门进入时,因车辆没有校方保卫部签发的车证,被值班门卫拒绝。经交涉无果后,何兵只好乘车来到西门,步行入校。随后,何兵在微博谈起此事,“传媒大学保安,以为在保卫中南海啊?”引起网友热议。(《新京报》 12月4日)
这种事情其实在很多大学都很常见,我就碰上过类似的事情。一个企业进校招聘,事前辅导员没有安排妥当,进校门时被拦下,人可以进,车得停在外面。去和保安沟通讲情也不行,辅导员亲自去也没让进来。后来只得把车存在了外面,人进来了。
遇到这种事情,谁都很恼火,我想进校遭阻拦的何教授也是如此。大雪天,还急着上课,不让进来生气是很正常的,微博上抱怨传媒大学的保安也可以理解,但说出“传媒大学保安,以为在保卫中南海啊?”这样的话,很没有道理的,也有失妥当。
不管是在中南海,还是在传媒大学,保安的职责都是依规章办事。这是他的工作,不能对任何人网开一面,不管是谁都不应该享有特权,这对前来上课的何教授也一样。即便是对这项规定不满,也不应该把气发在保安的身上。传媒大学保安的做法不仅不应挨批,反而应该为其叫声好。如果每个保安都能尽心职守,校园频发的安全事件将会大大减少。
随着何兵教授和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的“微博论战”,此事争论的焦点似乎已不再是进校遭阻的这件小事,转而变成了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不管是在转移话题,还是由小见大的话题扩大,开放与否都值得国内的大学去思考。
在国外的很多大学都拆掉围墙时,我们很多原本相邻的大学却盖起了隔墙,设起了关卡,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下,还有一种现象更加可笑,两所学校的争论,不管是学术的,还是学术之外的,到最后总是“偏题”,变成一场大骂战,就像打群架一样混乱不堪。我们常常把“自由,独立,兼容并包”奉为大学精神,把它看作大学的灵魂,而反观现实的背离,让这样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十分难堪。
大学开放与否,这并不是简单的“拆墙”问题,我们内心的狭隘是推土机铲除不了的。大学若要开放,推倒“心墙”才是关键。